喻道舫 龙苏兰 章 萍 秦琳雁
当前,中国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其中一员,同样存在就业难题,究其原因,除了市场大环境和专业选择问题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失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对医学院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够使学生清楚地开展自身及专业评估,从而形成清晰的职业选择方向,对医学院校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是个体一生的职业经历,典型特征为可规划性和不可逆性,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规划,是个人能力与组织机构的整合体现,是在对自身条件与内外环境综合评定的基础上权衡利弊,根据自身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然后为此职业目标制定一系列的计划并展开行动,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有6个基本步骤:个人自我评估、外部环境评估、职业目标确定、选择发展路径、付诸实际行动、评估修订目标[1]。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变化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在当代社会具有缓解就业难和实现终身教育的意义,尤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经营,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职业意识,客观审视自身条件并合理选择职业道路,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2.1 调查对象为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人主观影响和学校课程影响,在分析职业规划体系构成因素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关于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表,调查对象为南昌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和药学4个专业的800名医学生,其中男生480名,女生320名,独生子女203名。
2.2 调查方法围绕医学专业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评价2个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涵盖自我认识、对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的认识及职业认知等方面。随机发放80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780份,同时走访这4个专业的相关教师及学生,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现状和影响因素。
2.3 调查结果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涵盖表1中的5个方面,在对南昌医学院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之后,得出医学院校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81.8%的学生有清晰的职业理想,69.2%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这说明医学专业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就是具有初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但是有一半左右的医学专业学生不了解当前职业环境,对自身条件的认知也不够深刻,仅有33.1%的学生制定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正确了解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仅占16.4%。
表1 800名医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内容与教学效果联系紧密,在较大程度上左右学生的就业意向。根据表2调查结果可知,在教学方向方面,当前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能够紧跟时代要求,分析医学就业环境,积极与学生所学专业靠拢,但整体教学效果不明显。在教学内容方面,关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论性较强,缺少实际指导意义,理论内容与实践现状差异较大,学生无法顺利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中。
表2 800名学生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的评价
根据表1、表2的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医学生不了解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只单纯确立职业理想和设定职业目标,未开始下一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发展前景认知较为滞后。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学校虽然设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相关理论教育比较充足,但是未能将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缺少实际指导意义,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较小。
根据调查结果及分析可知,医学院校学生的自我能力评价认知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缺陷,需结合多方面因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参考策略如下。
3.1 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主要载体,符合医学院校学生发展特点及自身认知能力评价的课程设计能够显著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所以需对课程模式与教育方法进行优化,切实保证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2]的通知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2]。学校应根据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在课程内容方面,医学院校应该将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列入必修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及专业前景的了解程度,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阶段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一年级医学生来说,应加强对所选专业的归属感和坚定自身职业选择的思想教育;对于二年级医学生来说,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关键阶段,应提升学生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操作,有意识地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专业学习当中,并加强对自身的综合评价;三年级医学生即将为职业选择进行初步准备,结合自身专业、个人评价和职业前景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3,4]。
课程开展形式应多样化发展,在课程教学这一教育载体的基础上,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模式,扩大专业课程与实践的融合程度。①基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程开展模式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面授之外,还可以采用小组授课模式、游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作为专业性较高的教育载体,可以针对医学院校学生年级特征及专业划分来确定专题讲座的开设模式,专题讲座可以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开设,也可聘请医学行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相关负责人开展讲座,提前向学生传达当前医疗市场人才招聘情况,从工作角度阐述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对策[5]。③职业技能训练活动。针对学生所选专业开展具有实践性质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训、职业能力、职业心理素质、医患沟通技巧、医学行业法律法规和专业求职技巧等,提前使学生接触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从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2 形成学生自身职业生源规划意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对自身的精准评估,认清自己的专业所长和兴趣爱好,包括学生自身是否真正了解所处的医疗市场环境,总的来说,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主要包括: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压力和烦恼会减少,任何一件工作的完成都会带给自己成就感,以兴趣为基础的工作不但能使自己更加快乐,同时也更容易获得财富和名誉,所以自身的兴趣爱好是选择职业的基础。②特长。根据自身所学专业特长选择合适职业,对于医学院校学生来说,有人擅长手术缝合,有人擅长药物治疗,有人擅长人文护理,这些都是自身的专业特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寻求职业发展,有利于自身优势的发挥,从而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③需求。每个人的职业选择都会出于某种需求,自身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等,一般情况下市场需求决定行业走向,职业选择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个人一生的发展。④利益。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职业预期收益来选择合适职业,作为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职业选择的基础就是要保障个人利益,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社会认可和职业满足,所以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不能仅凭喜好做出选择,也需要重视该职业给自己带来的收益[6]。
3.3 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将所学专业与临床医学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操作技能,提前开展职业培训。一般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提升职业技能,但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差异较大,不能随便地进入医院开展实训,所以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至关重要。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应模拟真实医学环境,借助医学模拟系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和综合临床思维培养,强调在实践中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临床医学的教学和考核[7]。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开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使学生有更加明确的职业选择意向。
3.4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整体指导思想和指导方法直接影响教育水平,在当前医学行业市场变化较快的背景下,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力,能够准确判断市场走向,分析医疗行业详情,了解医院求职流程和注意事项,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所学专业做好求职指导工作,以提升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8]。除了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师的培养及引导之外,学校也可组织学科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培训,以此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各个方面,所以教师不仅需要懂得职业规划相关知识,更应开展其他领域的研究,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身,理性选择职业方向,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指导师》和《生涯规划师》等资质认证,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可与医院等医疗单位合作,安排教师进入医疗单位的人力招聘部门现场学习,了解医疗行业的招聘要求和注意事项,不断扩大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壮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力量[9]。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高校连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在未来职业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更应该指导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选择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自身不断剖析、调整并修正的过程,贯穿于高校的整个学习阶段,不但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大学生自身提前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断审视自身兴趣及专业特长,形成清晰的职业选择观念,从而科学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和社会需求的职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