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楚琪(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大多数患者为单侧发病,主要症状为口㖞眼斜,闭嘴、抬眉等动作受到限制,其发病主要与感染、受寒、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即便是及时治疗也可能存在后遗症状[1-2]。周围性面瘫患者会因疾病使面容发生改变,与其他疾病相比属于特殊疾病,患者容易发生面肌挛缩肌联带运动或面部神经异常等并发症[3]。临床需要有效的措施来治疗周围性面瘫,以改善面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常规西医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治疗时间长、见效慢[4]。使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可提高患者面部神经的兴奋性,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更高。本研究通过对80例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缺损、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详情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0年9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按照随机摸球法将其分成A组(40例)与B组(40例),A组男性、女性分别为19例、21例,年龄在21-60岁,平均(41.03±5.36)岁,病程在3-60个月,平均(21.36±8.12)个月;B组男性、女性分别为20例、20例,年龄在20-61岁,平均(41.12±5.04)岁,病程在4-58个月,平均(21.41±7.98)个月。将上述基线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进行临床试验。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②均处于后遗症期;③患者均为首次发病;④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妇女;②帕金森病患者;③抑郁症、神经系统障碍者;④对治疗方案不耐受者;⑤不配合治疗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 B组采用维生素B1、泼尼松片、阿昔洛韦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A组采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具体如下:使用低频脉冲电治疗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G6805-2B型,注册证号:沪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260467号),在患者的面部神经上放置合适的电极片,面部神经分为上、中、下、总体4个部分,连接输出线,依据电诊断结果选择适合患者的波宽,通道的调整为1∶5,同时进行电流强度的调整,观察患者情况,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电流强度,以患者无不适感且面部肌肉收缩为适宜,每天1次,每次20min,14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面部神经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面部神经功能: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Portmann评分标准评估患者面部症状,此评分标准包含自主运动功能与静态下面部表现,运动功能含抬眉、闭眼、鼓腮、噘嘴、示齿、张大鼻孔6个项目,与健侧比较,一致(3分),减弱(2分)、显著减弱(1分),无运动(0分);静态下面部表现,正常(2分)、轻微不对称(1分)、显著不对称(0分)。③睡眠质量: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估,包含1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5分计分,总分范围10-50分,按总得分情况分为4个等级:睡眠正常(低于23分)、轻度(23-29分)、中度(30-39分)、重度(40-50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④生活质量: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价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分数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临床疗效)显示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SF-36评分、Portmann评分、SRSS评分)显示方式为(±s),采用t检验,录入SPSS25.0统计学软件,以α=0.05为标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B组(62.50%)比较,A组(87.50%)有着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Portmann评分比较 在Portmann评分上,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有着更高的Portmann评分(P<0.05),与B组比较,A组的Portmann评分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Portmann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Portmann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Portmann t P治疗前 治疗后A组 40 4.79±1.76 17.31±2.06 29.225 0.000 B组 40 4.71±1.85 13.73±2.98 16.264 0.000 t-0.198 6.250 - -P-0.843 0.000 - -
2.3 两组SRSS评分比较 在SRSS评分上,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有着更低的SRSS评分(P<0.05),与B组比较,A组的SRSS评分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SRS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SR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SRSS t P治疗前 治疗后A组 40 37.19±5.54 26.73±3.31 10.251 0.000 B组 40 36.95±5.56 31.71±4.56 4.609 0.000 t-0.193 5.590 - -P-0.847 0.000 - -
2.4 两组SF-36评分比较 在SF-36评分上,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SF-36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与B组相比,A组SF-36评分明显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SF-36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SF-36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生活质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40 71.35±7.59 86.54±6.39a 69.02±6.26 81.05±7.45a 78.63±7.36 87.65±5.86a B组 40 71.86±6.98 80.01±7.02a 68.79±6.27 73.67±6.05a 79.06±7.41 83.36±7.39a t 0.313 4.351 0.164 4.863 0.260 2.877 P 0.755 0.000 0.870 0.000 0.795 0.005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面肌麻痹,发病一般很急,因病毒感染、自主神经不稳等原因引起面神经病变,面神经受到压迫,使面神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周围损伤,导致患侧的表情肌瘫痪[5-6]。根据发病时间可将周围性面瘫分为四期:即发病1-5天为急性期,发病8-15天为静止期,发病15天以上为恢复期,发病2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7]。
目前,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式有很多,采用维生素B1、泼尼松片、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可以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修复,减轻面神经水肿、炎症,控制神经变性,可有效改善患者面肌功能[8]。但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长期服药患者容易产生抗药性,造成神经修复性缓慢,导致患者恢复慢。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通过电流刺激面部肌肉、运动神经,引起较大募集活动,使肌肉发生收缩,激活更多肌纤维,增强面部肌力收缩,同时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也可进行刺激,保持肌肉的质量和性能,对运动功能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在电刺激后肌肉会发生节律性收缩,减轻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且低频电刺激还可促进肌肉收缩,兴奋肌肉,加速肌肉血供,加速炎性物质的吸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周围性面瘫症状[9]。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临床疗效与B组比较,前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会加速恢复患者面部症状,使治疗后的生理功能、神经功能、总体健康等都有明显提升;且给予患者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会促进患者面部的气血运行,让患者对治疗过程及效果更加满意;每天定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可增加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率,加速面神经恢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本研究中,A组的Portmann评分与B组相比,前者的Portmann评分明显更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加速患者的血液循环,使水肿减轻,改善营养,刺激肌肉收缩,减少面部痉挛,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利用低频电流刺激,促进神经功能再生,减少神经功能缺陷问题。
在本研究中,A组的SRSS评分优于B组。究其原因,是因为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加速患者的恢复,缓解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解除睡眠障碍,促进其睡眠质量好转。此外,A组的SF-36评分与B组相比较,前者SF-36评分明显更高。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时间的面瘫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让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使患者在心理和生活上受到很大困扰,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使局部炎症及水肿得到明显改善,加速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其负性情绪,增强治疗信心,促进其快速康复,最终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10-12]。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进行治疗,可以促进面神经功能缺陷的修复,恢复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