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儒,刘帅,高安培,宋青臣,华佳
(中建二局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
2018年12月1日实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将“生活圈居住区”这一概念落实到国家规范中。在新规范的指导下,各地方根据自身情况推出了15分钟生活圈导则,代表性的有《上海市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对社区生活圈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等功能进行引导,标志着社区生活圈成为我国社区层面规划实践的重点。生活圈概念起源于日本,其提出的意图在于进行社会结构优化、设施活力再造、行政边界整合[1]。日本、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生活圈实践探索,围绕反映居民生活空间单元与居民实际生活的互动关系,折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空间公平与社会排斥等内涵,均衡资源分配,维护空间公正[2]。国内生活圈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生活圈划定、生活圈绩效、生活圈的居民需求、生活圈理念指导下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空间结构优化。孙道胜等以北京清河地区为案例,运用Alphashape 方法,选择18 个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的实证测度[3];承晨以社区级医疗养老设施指标为研究对象,对设施可达性覆盖范围进行分析,并引入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对医疗养老设施的空间社会绩效进行计算[4];朱晓东等对上海城市日常体育生活圈进行了划分与构建,提出了由基础体育生活圈、基本体育生活圈和机会体育生活圈所构成的日常体育生活圈层体系[5];耿虹等从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特点和互动规律分析判断山西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圈的形成,基于生活圈的山西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优化路径[6];张彬以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为例,探究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方法[7];魏伟等提出“空间辨析—空间划定—空间优化”的15 分钟生活圈规划体系,并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供需匹配的15 分钟生活圈规划布局模式与空间优化策略[8]。
总体上,生活圈相关研究尚处于应用新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的定性阶段,受制于对生活圈的理解的多样性以及研究数据的获取难度,相关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目前并没有充分地讨论以及定量化的充分评估。本研究意图结合《上海市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关于社区生活圈的定义及引导,对虹口区进行生活圈服务范围划分并建立生活圈评价体系,用定量的方法评价生活圈质量并提出优化方案。
本次研究聚焦在上海市虹口区,从城市POI 数据入手划分生活圈服务范围,并参照《上海市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生活圈评价体系。对划分的各生活圈服务范围进行生活圈质量测度,通过相关性检验证明其合理性,最后描述生活圈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相关规律与问题。
图1 社区生活圈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估反馈技术路线
基于对文献的学习以及研究对象所在地上海生活圈规划导则,从生活就业、生活交通、生活服务、生活休闲等四个维度评价生活圈质量。生活就业由反映就业岗位数量的办公楼、公司企业POI 密度进行测度;生活交通由反映公共交通便利程度的地铁站、公交站点密度以及反应可达性、步行环境的路网密度两类指标测度;生活服务指数由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医疗、金融、教育、餐饮、购物POI 密度测度;生活休闲指数由反映进行文化休闲活动便利程度的文化设施、体育场馆、名胜古迹POI密度测度。
本文主要基础数据为上海就业、交通、公共服务、休闲类POI 数据;上海支路网数据;上海市六普人口数据及行政边界数据。
综合考虑各因子对城市抗疫能力的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城市抗疫韧性评价体系。结合《上海市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对生活圈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各项功能的要求,以及专家学者对生活圈规划相关文献的学习[9~12],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生活圈质量指数指标体系 表1
4.1.1 社区中心识别
社区中心即是生活圈各类设施集中设置的地方,社区中心的服务范围边界就是其所服务的生活圈的服务范围边界。根据观察经验,社区中心周边往往餐饮类设施集聚度较高,且集聚方式为沿街集聚或点式集聚。因此,本研究采用餐饮POI核密度分析与虹口区路网数据,且与实际情况核对的方法,综合确定社区中心位置,如图2 所示。从结果来看,社区中心主要分布在地铁站点周边、成熟商圈以及公园、学校周边。
图2 社区中心位置
4.1.2 服务范围划定
根据识别出来的社区中心,采用泰森多边形法划分每个社区中心的服务范围,如图3 所示。生活圈边界由社区中心的服务范围决定,因此生活圈范围与虹口区街道划分不一致,如编号13 的生活圈(社区中心位于地铁13 号线赤峰路站)包含曲阳路街道、广中路街道、凉城新村街道三个街道的一部分。共划分出面积从0.92 km2~2.31km2不等,平均值为1.56 km2的15 个生活圈范围,与15 分钟生活圈要求相匹配。各社区生活圈的特征见表2所示。
4.2.1 数据处理方法
基于前文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将上海虹口区POI数据空间连接到对应的生活圈上,根据生活圈的面积计算POI 密度;对各项设施密度进行标准化,依据表2 的各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汇总,得到生活圈质量指数的总体评价(图3)与各级指标的总体评价(生活就业、生活交通、生活服务、生活休闲)。并采用自然间断点法,把分数分为5 个等级(良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直观地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图4)。
图4 生活圈质量总体分数分布
生活圈划分表 表2
图3 生活圈划分图
图5 生活圈质量总体评价
图6 生活圈质量指数与人口密度相关性分析
图7 生活圈质量指数与人口密度相关性分析
图8 低值区典型城市形态(江湾镇政府周边)
图9 中值区典型城市形态(四平路地铁站)
图10 高值区典型城市形态(虹口滨江)
4.2.2 相关性检验
采用相关性分析的办法对生活圈质量指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检验。选用与生活圈质量紧密相关的人口密度以及社区密度与生活圈质量指数进行Pearson 相关性分析。人口密度数据来源于上海六普人口数据,生活圈的人口密度采用其所包含的街道人口密度的平均值。例如编号13 的生活圈(社区中心位于地铁13 号线赤峰路站)的人口密度取曲阳路街道、广中路街道、凉城新村街道三个街道人口密度的平均值;社区密度采用上海社区POI数据在生活圈上进行空间统计,与生活圈面积做比值,计算得出社区密度。结果显示人口密度、社区密度与生活圈质量指数显著相关,证明了生活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
4.2.3 生活圈质量指数总体分布特征
总体上虹口区生活圈质量指数具有自北向南递增,越靠近滨江区域生活圈质量越高的趋势。穿过虹口区的中环、内环将近似的虹口区分成低、中、高值三个特征片区。以细密路网为街坊形态的历史悠久的滨江地区为高值区,包含如四川北路商圈、虹口足球场、提篮桥犹太人纪念馆等商业文化娱乐设施,高值区功能以商业、办公、文化旅游为主,涵盖范围包含四川北路街道、嘉兴路街道、提篮桥街道部分区域。以内环高架线为界,西北部为低值区,主要包含江湾镇街道、凉城新村街道、曲阳路街道部分区域的部分居住社区,片区功能以居住功能为主。东南部为中值区,包含有内环、外环,交通条件良好,功能以商务办公、居住为主,涵盖范围包含广中路街道、欧阳路街道、曲阳路街道部分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编号7 的生活圈按照规律应为中值区,实则跌入了低值区,其原因是该地区是曲阳路街道规模最大的居住社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因为该片区为曲阳成熟的居住区,片区服务、交通、休闲指标都在中值区,但企业较少,提供就业岗位少,生活就业得分偏低,因此在综合评价上跌入到低值区。
4.2.4 生活圈质量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虹口区生活圈质量指数的总体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活就业、生活交通、生活服务、生活休闲等四类综合指标,对虹口区具体区域生活圈质量的影响。根据自然间断点将各分项指标数据划分成五类(差、较差、一般、较好、良好),取评价为差、较差生活圈所在区域为低值区;取评价为一般的生活圈所在区域为中值区;取评价为较好、良好的生活圈所在区域为高值区。分别对低、中、高三类区间进行达标率的计算,分析各指标在空间的覆盖质量。
图11 各项指标分数折线图
达标率统计表 表3
总体上各指标延续了南北方向上南高北低的趋势。“生活休闲”高值区域面积占比相比其他指标最低,体现了在文体设施以及风景名胜在虹口区分布最为集中,优秀的生活休闲场所集中分布在虹口滨江与四川北路商圈。“生活交通”中值区域面积占比相比其他指标最低,体现虹口区生活交通质量分布极端化。“生活就业”低值区域面积占比相比其他指标最低,说明虹口区整体就业岗位分布较为均衡。
图12 生活就业质量评价
图13 生活交通质量评价
图14 生活服务质量评价
图15 生活休闲质量评价
在具体每个分项的维度:“生活就业”整体呈现南北两个高值区中间为低值、中值区的分布特点。南部高值区为8、11号生活圈:11号因靠近同济大学提供了较多的同济产业链的就业机会;8号因临近中环、内环接口以及临近大柏树地铁站吸引公司集聚,同时也享受了同济大学产业链的扩散效应。北部的高值区3、1 号生活圈,因位于能级较大的四川北路商圈,提供了较多就业岗位。“生活交通”指数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高值区位于路网密集的南部滨水区,中值区点状分布,低值区位于北部。在交通指标中权重较大的地铁站与路网密度上南北差距较大:北部只有3 号线穿过,南部3、4、10、14号线穿过,北部街坊相比南部形成时间晚,路网密度低,如1号生活圈的路网密度是位于10号生活圈3 倍之多。因此交通指标形成北部低值集聚、南部高值集聚的现象。“生活服务”指标整体呈现南高北低,局部高值低值相混合的特征。在高值与中值区掺入低值的7、2 号生活圈。2 号生活圈涵盖的虹口滨江段以商务办公为主,缺乏生活服务相关设施。“生活休闲”指数呈现较强的单核结构,高值位于虹口足球场、四川北路一带,中值与低值环绕在高值区周边,反映了生活休闲设施分布的不均衡。
图16 分项分数堆叠图
①总体上虹口区生活圈质量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空间上以内环为界,划分出北侧生活圈质量指数为低值区,内环南侧为中值区,向南沿江区域为高值区。虹口区生活圈质量南北差距大是制约虹口区整体打造良好生活圈环境的最大问题。应重点培育北部一些有基础的如编号8 的生活圈(社区中心位于大柏树地铁站),更好地辐射北部的低值区;促进基础较差的9、5、10生活圈(主体位于凉城新村街道、江湾镇街道北部)社区服务功能的集聚,提升社区生活圈质量。
②生活就业、生活交通、生活服务、生活休闲各指标空间分布总体趋势相同,空间结构有差异。虹口区生活就业岗位分布呈南北双核结构;生活交通质量南高北低的趋势最为显著,并且南北差距最大;优质的生活服务资源分布比较均衡,整体上虹口生活服务水平较高;优质的生活休闲设施分布呈单核结构,生活休闲资源集中四川北路商圈、虹口足球场附近,集聚程度较高。
③生活圈质量高值区域与低值区域地理位置固定。在总体评价与四项分项评价中位于北部的编号9、5、10 生活圈(主体位于凉城新村街道、江湾镇街道北部)均为低值;编号3、1 生活圈(主体位于四川北路街道)均为高值。虹口区政府在未来配置公共资源过程中,应当向凉城新村街道、江湾镇街道适当倾斜,弥补虹口区生活圈整体水平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