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芳
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见于正史记载的“杨家将”一般是指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武将。《宋史》中对杨业的记载颇为丰富,云其“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忠烈勇武,有智谋”,兵败之后“乃不食,三日死”等,足见其英勇善战、与战士同甘共苦、忠烈守节之形象。
关于杨家将第二代杨延昭的记录最早可见于欧阳修写给杨棋的墓志铭:“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莫州防御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郎,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文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可见杨业父子当时已经作为无敌的英雄形象成为街谈巷语称赞的对象。
而杨家第三代杨文广,《宋史》中有记载:“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如果说,杨业、杨延昭的事业在于抗辽,而杨文广的一生可以说是南征北战——南征侬智高,西征西夏,北御契丹。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英雄,他们一生戎马、忠心耿耿,为抵御外患、保家卫国而奉献终身。
杨业祖孙三代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距今已有千年,但民间叙事中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却历经沧桑,呈现出“百花齐放”之貌。从宋至当代,人们以不同的形式讲述并不断丰富着杨家将的故事。
表1 与杨家将故事相关的各时期各类代表作品
由此可见,从宋元的话本、杂剧到明清小说、戏曲,再到当代的戏曲、连环画、影视作品,千年以来,杨家将的故事一直在流传。而在这些故事中,杨门名将越来越丰富,从三代人到四代人(增加杨宗保一脉)、从杨门男将到杨门女将,从史载人物到创作人物,许多形象如杨业、佘太君、杨六郎、杨宗保、穆桂英、杨排风、杨文广以及孟良、焦赞、呼延赞等,都成为家喻户晓为人民大众所熟悉的英雄形象。如郑振铎在《古典文学论文集》中所言,在中国社会中,北宋杨家将与唐之秦琼、尉迟恭、薛仁贵,汉之关羽、张飞有同样的威权,他们的故事是最为一般民众所喜欢歌唱传说的。在说书艺人中甚至有“千年不倒杨家将”的说法。究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的原因,除社会、历史、接受心理等因素之外,还与蕴含在杨门英雄群像中的民族精神有重要的关系。所以,探究杨家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要建立在对这些“英雄群像”的整体把握之上。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根本性的文化标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的结晶和升华,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为伟大的创造精神,辛勤劳作、发明创造;伟大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伟大的团结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伟大的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历史中培育、凝结的优秀民族性格与崇高民族气质。
在杨家将故事体系中,围绕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戏剧词曲、小说演义,以杨业、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物为中心,结合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理想,分析英雄群像在舍生忘死、忠勇报国的故事中体现出的亲情文化、家国胸怀,进而探究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
1.亲情文化蕴含的“双重合力”
中华民族讲究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国情、民族情,“六情”并重,其中亲情为核心。亲情文化也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内在可以形成一个家族的凝聚力,外在体现为家庭每个成员对家族荣誉的极力维护。
作为历史上重要的精忠报国之家族,杨氏一门为保卫中原、捍卫领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杨家将故事系列中,几代人忠勇报国,尽管在血战沙场、为国尽忠的同时也遭受着来自奸臣的陷害,但无论面对什么,在亲情文化的影响下,杨氏家族内部无论主仆、父子、兄弟、婆媳还是妯娌始终能够顾全大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英勇顽强,上下一心,共同为国尽忠效力,彼此之间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在杨门名将中,杨家将自杨弘信抗辽开始,历经杨业、杨重勋、杨延昭、杨文广及其后裔一生戎马,坚持与辽、夏、金、元进行斗争,忠勇报国的精神之脉代代相传。我国古代家族多重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族的传统风气,是家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因其世代相承,所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宗法制社会里,几乎所有的名门望族都特别重视家风、族风的培养和传承。钱穆曾说,中国人不必有教堂,而亦必须有一训练人心使其与大群接触相通之场所,此场所便为家庭。中国人乃在家庭里培养其良心,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是也。
透过杨氏家族可见,其子孙个个侠肝义胆,一脉相承地延续着“骁勇善战、忠勇报国”的家风,他们所特有的“男女老少齐上阵,马革裹尸仍从容”的无畏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有口皆碑,为后世所传诵,可以说杨家几代人以一种群体奉献精神形成一股强大的道德凝聚力,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比如在戏剧《百岁挂帅》中,佘太君在杨宗保为国捐躯之时,强忍悲痛,以巾帼不让须眉之胆识,亲自挂帅,率领杨家众女将出征,其中传达出的慷慨激昂的力量令人震撼。
杨家满门忠烈,誓死保卫大宋江山,既包括有血缘、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也包括亲戚、朋友、结义兄弟,如杨六郎和孟良、焦赞是结义兄弟,并成为杨六郎的左膀右臂,在杨家将传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再如杨府的烧火丫头杨排风也成为统军挂帅的巾帼英雄、女中豪杰。所以,杨氏一族,一代又一代,男人牺牲了,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仆人丫鬟继续战斗,前仆后继,杀身成仁,既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更是“忠勇”家风凝聚而成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里既有舍生取义的伟大爱国精神,又有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并内化为杨氏血脉中的精神气质与血脉基因,在家族内部传承践行。而建立在亲情文化根基上的杨家将家族文化形成的双重合力——“家族凝聚力”和“道德凝聚力”,也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尤其是代代相传的忠勇家风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家国同构涵养的“家国胸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在组织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父为家之君,君为民之父,君父同伦与家国同构相辅相成。在三代,一般将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以国、家合成为“国家”之通称。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既是属于个人家庭的一员,同时也是国家的儿女。
“家国胸怀”实际上是一种“共同体意识”,表现为情感和理智的自觉认同、维护与热爱的共同体。纵观历史发展,在社会稳定时期,家国情怀以一种道德资源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支持国家社会建设的作用;而在民族危难之际,家国情怀则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鼓舞全体民众共赴国难。这种情怀与意识与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在杨家将传说中,杨家世代忠勇报国、英勇献身的精神既是其家风传承的精神之脉,同时也深深地扎根在家国同构的文化根基上。这种结构特征,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核心价值,进而形成“为国尽忠,在家尽孝”的“忠孝一体”的价值观。
中国是以孝为先的伦理社会,提倡忠孝意识,重亲情讲和睦,从人们重视家庭团聚、祭祀祖先,可见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在杨家将故事中,读者不仅读到了杨氏一家满门忠烈,为保家卫国尽心竭力,同时,也读到了“忠孝难两全”的现实矛盾。如杨六郎,常年在外守关,最后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为国尽了忠,却未能在家侍奉母亲。此类两难无奈处境在传说故事中常常遇到。事实上,忠孝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但当二者出现“难以兼顾”的情形时,“舍小家顾大家”成为杨氏家族的普遍选择。国家的统一富强、社会的稳定和谐、百姓的安居乐业始终是杨家几代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每到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杨家诸将几乎都能挺身而出,即便在平常时期如杨继业、杨六郎等家庭中的核心成员也需要驻守边关,很少有机会陪伴在长辈身边亲力侍奉。他们在忠孝之间做出的取舍,其实也是在“小家”和“大家”之间的取舍,而这种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为保卫国家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的利益而鞠躬尽瘁、前仆后继的“义举”也成为后世崇敬赞誉杨家将的核心原因。可以说,杨氏一族将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发扬,并且对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尽管民间关于杨家将的传说,从情节到人物很多是虚构的,但在外寇入侵之时,那些有血有肉、保家卫国的慷慨悲歌英雄成为千千万万国民的榜样,激励着人们保家卫国。足见,家国情怀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所在。
杨家将民族精神是杨家将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深深植根于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体现,与今天我们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蕴含着人们对和平安宁的向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忠勇正直的家风和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担当意识,具有价值导向和凝心聚力的作用。其在当代仍然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从对人的影响来看,“英雄群像”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可以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忠勇文化”能够调动全体人民参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其次,从对社会的影响来看,无论是杨家将英雄群体把“国家的统一富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追求的目标,还是后世人们对杨家将故事的创作、传诵中寄托的对“和平统一、国强民富”的美好愿望,都有利于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最后,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来看,在中华民族追求的复兴之路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杨家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涵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自强奋斗精神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培育时代风尚,助力民族复兴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