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飞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2017年以前,我局每年低压业扩配套项目资金维持在3000万元左右。随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100-200千伏安用户延伸至低压台区接入,低压业扩配套项目资金有较大增长。2018年低压业扩配套项目总投资为6634万元,2019年总投资为1.03亿元。根据《广州市进一步优化电力接入营商环境实施办法》(穗工信函〔2020〕9号),低压非居民电力接入,其中不涉及外线施工的,用时不超过3天;涉及外线施工的,用时不超过8天。随着低压业扩配套项目投资增加及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一方面加大了我局成本性费用的负担,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低压业扩配套项目过程管控的压力。
按照现行管理规定,低压业扩配套项目实施流程涉及区局营销、配电、工程3个部门,主要业务包括:现场勘查并分派施工任务、物资申领及施工、停电计划申请、工作票办理、竣工验收、接火送电、电子化移交、发文确认立项、工程结算等。目前缺乏清晰的业务流程,及各环节的办理时限要求,流程运转不顺畅,建设效率较低,管理成本高,难以满足优化电力接入营商环境的时限要求。
低压业扩配套项目施工现场点多面广、工期紧、计划性不强。一是各区局管理模式不统一,大部分区局由工程部管理,个别区局由营销部管理,且现场管理人员普遍配备不足,导致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管理流于形式,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施工质量也参差不齐。二是施工现场负责人数量不足,目前具备“两票”持票资格的人员共366人,因每天项目点多面广,无法满足日常持票作业需求。而且,作业人员中持特种作业证的人员较少,目前具备高处作业资格的人员346人,其中分包人员仅156人,持证上岗要求无法落地。三是低压业扩配套项目一般采取带电作业方式,存在因带电线路相间短路或通过人体对地放电的人身安全风险,主要涉及低压带电剥线、接火作业、邻近带电线路的电缆(线)敷设、街码安装等作业内容。
低压业扩配套项目数量多、单个项目工程量小,2019年共约6.8万项,单项工程平均造价约0.15万元,其中无外线项目占80%以上。一是单个项目虽然规模较小,现场接线方式和工程量基本相似,但竣工结算时,施工单位仍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核实、整理每个项目物资使用情况和工程量清单,并办理竣工报验和结算工作,工作量十分庞大。二是工程验收人员对竣工报验资料难以逐一核对,整体工作效率不高,资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难以保证,竣工结算进度缓慢,并容易产生审计风险。三是部分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台班费及带电T接措施费等,因施工单位往往无法提供严格的签证单据,导致这部分合理费用也无法结算,给施工单位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及延误接电时间。
目前现场勘查并分派施工任务、物资申领、停电计划申请、工作票办理、竣工验收、发文确认立项、工程结算等业务主要通过线下办理,且线下流程业务逻辑关联性不强,信息统计及反馈不及时,业务差错率较高,工作效率较低,客户接电时间不可控。
图1 方案一安装示意图
图2 方案二安装示意图
目前低压业扩配套项目办理电子化移交时,需施工单位委托运行人员在生产系统发起设备更动单,才能触发相应业务流程,手续繁琐;低压业扩配套项目电子化移交工作量十分巨大,运行人员和施工单位的积极性都不高,业务流程也难以监控。因此,目前大部分低压业扩配套项目都未办理电子化移交,仅仅在营销系统完成了户表关系处理,后续将严重影响GIS系统的准确性,不利于日后的电网运维和建设工作。
(1)参照资本性项目的管理要求,全面梳理低压业扩配套项目全过程管理业务流程。根据涉及外线3天和不涉及外线8天两种模式,有针对性地精简业务流程,在保障项目建设效率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市场、规划、基建、财务、安监、生技和系统等七个专业部门,各参建单位及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办理时限。重点规范了低压配电网工作票、书面布置、停电计划申报和电子化移交等专项工作的业务流程,进一步完善项目全过程管理。
(2)低压业扩配套项目按“乙供材料”方式组织实施(表箱除外,表箱采用甲供,可批量领取),材料质量问题纳入承包商的履约评价管理范畴,材料价格采用广州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站发布文件为依据,定额编制年价差按照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关于定额价格水平调整系数文件通知《定额人工费、材机调整系数汇总表》进行调整。
(3)低压业扩配套项目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后,新增立项的低压业扩配套项目引入设计、监理工作机制。设计单位主要负责有土建内容的项目设计工作,监理单位主要负责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管控、隐蔽工程验收和工程量核实等工作。
(1)修编完善《安全施工作业票》。根据低压业扩配套项目作业风险分析,按施工类型修编完善《0.4kV及以下配电电气工程安全施工作业票》《0.4kV及以下配电土建工程安全施工作业票》,辨识触电、高处坠落、坍塌等5 类74项风险内容,针对性制定94项风险防控措施。
(2)严格执行安规、“两票”工作要求。一是持证上岗:进场作业人员需具备安规考试合格、持低压电工作业证,涉及登高作业人员需持高处作业证;二是选用低压配电网工作票:不需要高压设备停电或设置安全措施的低压出线开关、主干线或多电源的分支线路停电的低压配电网工作;三是选用书面形式布置:存在人身风险的低压配电网不停电的工作 。
图3 方案三安装示意图
图4 方案四安装示意图
(3)落实作业计划与视频监控全覆盖。一是应用实名制系统作业计划管控功能,施工单位每天早上录入当天作业计划,经监理审核、业主审批后方可进场作业;二是严格落实省公司有关视频监控覆盖工作要求,凡开工项目必须配备视频监控设备;三是按照中高风险分层分级管控要求,业主项目部及参建各方严格落实现场管控到位。
(4)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推广低压接户线分支装置、剥线器等新材料、新工艺,提高T接口的过流能力和施工质量,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规避作业过程人身触电风险。
为解决低压业扩配套项目传统建设模式管理繁琐、工程验收和结算签证工作量大、工作监管力度弱等问题,结合项目本身点多面广、工期紧和计划性不强等特点,从项目背景及必要性等出发,以建设需求为导向,对低压业扩配套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系统性研究分析,首先按套餐式对无外线低压业扩配套项目进行分类,简化无外线项目过程管理,最后形成单个项目按“套餐+外线”的新型管理模式进行组合分类,进一步精简项目立项、验收和结算等工作。另外,为进一步规范项目全过程管理,组织编制低压业扩配套项目标准设计、标准造价、标准物资、标准施工、标准验收和标准结算等6个工作标准,最终形成“套餐+外线+标准”的创新管理模式,有效提高建设效率、投资效益和工程质量,且大大降低安全风险及审计风险。
为切实提高低压业扩配套项目信息化应用水平,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业务流程梳理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移动应用APP。该系统主要业务功能包括:业务受理、现场查勘、制定接入方案、分派施工任务、现场定位、竣工验收、启动电子化移交、办理工作票、申请停电计划和归集项目信息等。同时,通过该系统实现项目工单自动派发、超时监控、综合查询、信息归集等功能,确保各业务流程高效运作,切实提高项目建设效率,满足优化电力营商环境要求。
通过以上措施,提升低压业扩配套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