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耀丰 伦明莉
摘要:基于当前课程改革以及教育现代化要求,学校需要立足本土,依据校情,紧扣核心素养,系统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建构一个新型的、与学校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促使地方资源、学校文化、特色课堂、高效教学四者和谐共生。文章以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中学为例,探讨“坚韧课程”的建构与实践,以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生特长发展,使学校校本课程研发更具系统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校本课程;坚韧力;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6-0040-03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校本课程:构建、研发与实施”(课题编号:2018YQJK27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中学结合学校“柔以筑梦、刚以致远”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生本位,让“坚韧”成为学校课程的核心与灵魂,以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研发并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坚韧课程”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和地方文化传承。下面简述“坚韧课程”的研发缘由,指出“坚韧课程”的意义与特点,并从几个方面探讨“坚韧课程”的实施策略。
1.对国家现行课程的补充
国家课程乃是课程之基,其标准是面向全国、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以“坚韧课程”为代表的校本课程,可以实现对国家现行课程的补充。近几年,东山中学通过大力推行“坚韧教育”,构建了坚定、柔韧、刚柔并济的“坚韧教育”体系。学校尝试通过“坚韧管理”“坚韧课堂”“坚韧课程”“坚韧读物”“坚韧教材”“坚韧德育”六大途径,达成“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三大育人目标,铸就“勤干实事、灵敏睿智、不轻言弃”的三大品质,奋力实现“柔以筑梦、刚以致远”的办学理念。
2.对国家现行课程的拓展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有时差异较大,学校单一采用国家现行课程,不免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学校依据校情,依托乡土素材,充分利用地区现有的可用资源,将民俗文化纳入校本课程构建、研发和实施全过程,可以使民俗文化和义务教育内容紧紧相连,对国家现行统一课程起到拓展作用。
“坚韧课程”的研究、建构与实践,响应了乡村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落实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善了学校课程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了学校的特色品牌。“坚韧课程”的建构和实践是对学校课程的整合与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拓展教师的能力和视野,优化学校的资源和课程。
1.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坚韧课程”可以通过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铭记历史、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尚武、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守纪如铁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具有乐观自信的品质和抗挫折的意志力,儒雅超群、卓尔不凡的人格修为,做到“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坚韧不拔”,逐渐成为东山学子的精神标杆。
2.拓展教師的能力和视野
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全过程,坚持东山中学“柔以筑梦、刚以致远”的办学理念,可以在完善课程体系结构、打造乡土文化课堂、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中拓展教研能力与课程视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优化学校的资源和课程
学校通过组建坚韧师生团队,打造坚韧教育平台,建构多元互动体验方式,实现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到校本课程乡土化再到活动课程体系化的转变,不断打造多种形态的课程,可以使课程结构得以创新,资源平台得以富足。
“坚韧课程”的实施以“坚韧”为主题,着重依托乡土素材,突出学科知识的综合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1.突出综合知识的学科拓展类课程
学校的学科拓展类课程开发与研究,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积极响应。学校选择科目主干,突出综合知识,在原有学科“课时目标”的基础上,以“政治”科目为主,综合语文、历史、物理、生物等科目,融合社会生活素材,以实践为导向,紧紧围绕学情,对各学科教材进行融合、贯通、统整,确定“坚强”“坚毅”“坚决”“坚韧”“坚持”“坚定”六个主题,并开设美文诵读、自能作文、科探试验、“三开课堂”等学科拓展类课程。
2.展现精神风貌的德育儒雅类课程
开设德育儒雅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承儒雅之风,做少年君子”,成长为阳光与文雅兼备的学子。它是学校实现“坚韧教育”目标,培养“坚韧学子”,造就“坚韧教师”的延展。学校定期举办“班级文化解读”“‘书香伴我行之文学名著阅读”“班级拔河比赛”“‘红橙海·孔圣山社会实践”等活动。这些活动有的是在校园内举办,有的是在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中举办。
3.精品化特色化的“微”系列课程
微课程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加强校本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的变化,理解知识的真谛。学校精品化特色化的“微”系列课程以本校教师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坚韧力的培养》以及校本读物《名人“坚韧”故事》《校友“坚韧”故事》《东方一绝:东海人龙舞》《海岛古风:龙海拉大网》《海上卫士:海上红树林》《钢铁之城:生态化宝钢》为依托,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的微课时间、大课间十分钟、午读十五分钟、校本课程课时、每日广播和学校LED屏滚动播放进行实施。学校充分挖掘东海岛独特的海岛历史文化,开发丰富性与可见性兼具的“微”系列课程,让学生对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4.激发创新思维的特长发展类课程
在传统六艺的基础上,依据校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开发了特色发展类校本课程“校园新六艺”。“礼”的代表是“仁孝课堂”,通过儒学知识竞赛、仁孝文化墙等形式传承儒家精神。“乐”的代表是“雷声入心艺术节”,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期,从剧本创作、作词、作曲到配乐、编舞、表演学生全程参与,以纯雷州方言演出为主。“射”的代表是“武出体魄”,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结合东海岛人民拉大网气吞山河的气势,开发了具有特色的武术套路和拳击操。“御”的代表是“人龙舞进校园”,学校组建校内人龙舞艺术团,让学生学习人龙舞技术。“书”的代表是“书法描红”,学校以弘扬东海书院优秀传统为出发点,定期举办诗文书法描红大赛。“数”的代表是“生态化宝钢学堂”,学校利用校本读物《钢铁之城:生态化宝钢》向学生讲述宝钢集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组织学生参观钢铁厂生产线和钢铁流水线工作情况。学校的“校园新六艺”,突出了人文关怀,强化了本土文化熏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让学生“德艺双馨”。
1.打造“坚韧教师”团队支撑课程实施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实践者和引导者,学校要倡导教师积极投入教科研工作,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做一名教研结合型教师,学会把教育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再运用于教育实践。学校要强调关注国家课程,组织专任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全员性的研读,特别是校本化的研读。要通过课题研究、自我提炼、参加培训等形式,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要注重群体公关,真正发挥教师团队的凝聚力,鼓励教师由注重个体作用转向注重特色化团队作用。要通过思想导引、制度规范、教学研共生等途经,打造学习共同体,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2.通过专家调研指导促进课程实施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都需要相关专家帮扶,学校应定期邀请富有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家进校调研,对一线教师进行把脉问诊和督促指导。专家可以采用深入课堂听课、座谈交流、反思点评等方法,充分了解、深入分析教师的自我认知、教育信念、校本课程认同感以及校本培训需求,客观公正地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服務。专家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校校本课程研修工作进行指导,引导教师通过深入研课与磨课,不断反思与完善,形成较为有效的课程实施策略。
3.利用校园外部资源创新课程实施
东山中学地处海岛,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根据课程资源和办学理念的需要,学校可以立足本土文化,深入挖掘蕴含着丰富精神内涵的地方特色资源,如人龙舞、拉大网等。通过资源挖掘、搜集、整理,结合学科要求及实践经验,学校精心编写校本课程,注重在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地方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将民俗特色内容纳入校本课程构建、研发和实施过程之中,坚定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4.构建坚韧文化课堂推进课程实施
学校要重视对特色文化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注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教育内容紧密对接,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路径。学校可以通过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坚韧课堂”的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看中学、学中思、思中省、省中悟。学校要致力于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体验自主研讨、互动合作之快乐的坚韧乐园,成为学生既获得灵动感悟又能静心反思加深体悟的坚韧舞台,成为学生通过本土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课堂学习不断坚定“柔以筑梦、刚以致远”信念的坚韧沃土。要通过努力构建“体验感悟、合作分享、坚定信念”的坚韧文化课堂,推进“坚韧课程”的有效实施。
从阶段性实践效果来看,“坚韧课程”具有系统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特点,对于促进地方资源、学校文化、特色课堂、高效教学四者和谐共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校本课程建构工作的复杂性,学校的资源、时间、人力也存在差异性,“坚韧课程”全方位实施在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的衔接、课程任务的评价方式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具体困难,这些都需要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超,白晓丽.初中生自我评价、坚韧人格与人生目标追求的关系[J].科教文汇,2016(10).
[2]杨婉婷,龙安邦.基础性校本课程的含义、价值与开发[J].教学与管理,2021(12).
[3]常仁杰.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及提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27).
[4]谢耀丰,庞蕴馨.核心素养视域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以“坚韧力的培养”为例[J].林区教学,2020(08).
[5]唐辉一,王腊先,倪磊,黄蓉,吴俊华.高中生坚韧人格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12).
[6]林琳,李丽辉.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及实施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08).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nacity Curriculum"
Xie Yaofeng1, Lun Mingli2
(1.Dongshan Middle School, Zhanji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Zhanjiang 524072,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school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local,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situation, closely follow the core quality,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construct a new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ystem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moderniz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local resources, schoo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classroom and efficient teaching. Taking Dongshan middle school in Zhanji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of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nacity curriculum", so as to highlight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pecialties, and make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re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tenacity;curriculumdevelopment; reformin education;core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