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08-03 07:26雷彩虹刘国金郭玉海朱海霖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万计划整理育人

雷彩虹, 刘国金, 郭玉海, 于 斌, 周 颖, 朱海霖

(浙江理工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双万计划”,该计划聚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致力于“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为推进和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实施路径[2]。课程思政建设是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3]。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最重要的育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纺织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非织造行业是纺织产业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非织造材料已成为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新型材料[4]。我校(浙江理工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旨在立足本土、接轨高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科交叉、学术融合、全方位发展”的学术应用复合型非织造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于2020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该专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该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不足,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思政效果不够理想。为了助力一流专业建设,积极对标“双万计划”,亟需进行“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教学现状

1.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强

专业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关键力量。目前,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施“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意识明显不足。首先,从教师的思政素养而言,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思政培训,与思政课教师相比,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思政理论知识的能力较欠缺。其次,从课程思政“为什么”角度而言,教师还没有真正领会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育人的职责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这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载体作用,育德意识不强,以致很少从专业角度讲解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能力时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2.课程思政教学欠缺

目前在“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教学内容中,思政内容偏少,教学过程中也未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教学目标中没有明确教学所要承担的德育任务和内涵,未能将思政教育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教学作出合理的引导和安排。(2)对课程思政“是什么”,对“如何做”“何时做”课程思政,教师大多没有形成有效思考。同时,很少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剖析,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态,不能及时了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有效运用到专业课程教学中[5],导致对该课程包含哪些思政育人元素缺乏系统梳理,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实现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较弱。(3)教学团队中部分教师虽然也按学校要求进行思政教育,但挖掘的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融入点与专业、时代、学生特点结合不足,无法优选该课程的思政教学素材。教学过程缺乏有效设计和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不恰当,存在随机性,出现引入过多思政内容或者引入内容十分突兀、“硬思政”、“贴标签”等问题,不能较好地达到专业素质培养和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

二、“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为了在“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我校从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从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优化设计思政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

1.依托非织造系教工党支部“党建+”引领,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去落实,而教师的思政素养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学团队,是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6]。依托非织造系教工党支部搭建平台,通过党支部活动与课程思政教学相结合,构建“党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有效提升教学团队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强化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思政思维方式(图1)。具体包括:

(1)参加支部活动,提升政治素养。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参加非织造系教工党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活动,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学懂、掌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增强教师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育德能力,并进而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在教学设计上主动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自觉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贯穿于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既传授好专业知识,又传播好思想政治理论,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

(2)引入思政伙伴,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加强交流合作,是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重要途径[8]。教学团队邀请非织造系教工党支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之建立专业课程思政伙伴式学习模式,通过互动合作,取长补短,强化教学团队对本学科、本专业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提高团队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在专业课程思政伙伴的指引和帮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如在支部组织活动中增加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研讨,交流课程思政教学心得体会,讨论、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商定思政元素的表现形式,共同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2.立足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内涵,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提出,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中。因此,应立足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内涵,聚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具体开发[9],根据《浙江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17试行)》文件要求,发挥“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的特色,重新梳理课程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应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深入分析“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内容,根据课程中隐含的典型案例、典型事件,结合实现非织造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0],寻找最合适的思政融入点,提炼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辩证统一的工程哲学思维等思政要素,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体系并融入到新的教学大纲中。大纲的引领能帮助教师明确“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思政育人的任务和内涵,指导教师教学时自然、适时地融入德育和智育。

3.结合课程特色,优化设计思政课堂教学

《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1]。要真正做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程的布局和课程特点,聚焦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探寻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进行融入式设计。从剖析新时代大学生特点,选取课程思政融合内容并挖掘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入路径等方面,优化设计“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的思政课堂教学,如图2所示。

图2 “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思政教学优化设计

(1)结合时代特征,剖析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当前多元社会价值观交织、渗透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很多变化。同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知识获取的碎片化、信息来源的丰富化[11]。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提升专业课课堂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更好地使学生入脑、入心,达到教育实效,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了解、把握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能力、专业知识建构,以及其思想、动态、价值观等。

(2)选取课程思政融合内容,挖掘思政元素。首先,选取课程的思政融合内容时,既要反映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又要联系社会、贴近生活,结合时政知识和社会热点。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梳理课程不同知识内容和授课要点,找到恰当的专业知识作为思政载体,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其次,在挖掘课程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时,采取与思政课教师“合作挖”、校际教师“合作挖+互补挖”的方式,深入分析“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中典型案例或典型事件,并对共同挖掘到的思政元素进行分析、收集、整理。

(3)优化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入路径,创新融合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知识点的不同,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以贴近学生思想特点并受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入路径。采用案例导入式、问题创设式、比较导入式等融入模式,借助案例导入、比较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问题创设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问题。思政元素融入时应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和平台,结合课件、演示实验、视频以及相关实物展示等教育载体,创新融合方法,营造课程思政的环境和氛围,争取实现教学双方的心理共振。同时考虑到授课时间以及课程内容的限制,对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结合应采取融会贯通的方式,注重分散推进、突出重点,不宜在专业课教学中堆砌思政元素,以免影响课堂的育人效果。

基于此,以“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说明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如何切入与衔接思政教育、运用什么方法组织实施等,如表1所示。选取非织造材料主要用途(医用卫生非织造材料)、生态非织造布产品与加工和特殊功能性整理(硬挺和柔软整理、亲水和防拒水整理)等知识内容作为思政教学内容的载体。在讲授专业知识过程中,结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社会热点问题,以防疫常用物资——口罩等为切入点,借助多媒体资源和超星学习通等平台,采用案例导入式和问题创设式,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其背后的思政元素。在案例中重点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工程哲学思维。同时,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推进、突出重点、深入分析的策略,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政元素贯穿于“非织造材料主要用途”“生态非织造布产品与加工”等课程内容;将辩证统一的工程哲学思维植入“硬挺和柔软整理”“亲水和防拒水整理”等特殊功能性整理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体验感,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自然融合,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表1 “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融入途径(部分内容)

三、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部“双万计划”实施背景下,我们分析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非织造加工与后整理”的教学现状,探索了提升该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方法。通过依托非织造系教工党支部“党建+”引领,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立足本专业内涵重塑教学目标,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结合该课程特色优化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等,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有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助力“双万计划”。

猜你喜欢
双万计划整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双万计划”的“野外损伤的救援与处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考
浅析“双万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金课建设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课堂实物教学探索
“双万计划”背景下商务经济学专业建设内涵探讨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他们用“五招”育人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