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化硅酸镁脱水相再水化特性

2022-08-03 08:18:16李兆恒周仁琦马玉玮
广东水利水电 2022年7期
关键词:硅酸胶凝水化

李兆恒,周仁琦,马玉玮

(1.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州 510635;2.广东省水利新材料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635;3.中国电建集团海南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口 571100;4.广州大学,广州 511400)

1 概述

1953年Cole[1]对被破坏的混凝土海墙进行研究时,发现了水化硅酸镁(4MgO·SiO2·8.5H2O)的存在,外貌为白色沉积物,并通过硫酸盐和水泥砂浆中氢氧化镁的作用间接证明了其形成。镁质胶凝材料具有轻质、耐火和抗冲击等优异性能,在装饰、节能和环保方面得到了大量应用[2-4]。但由于存在钢筋锈蚀、强度不稳定和凝结硬化快等问题,使其在建材行业发展缓慢[5]。水化硅酸镁(MgO-SiO2-H2O)体系在高温和高压下的主要反应产物为滑石和蛇纹石[6],滑石通常呈板状或纤维状[7],蛇纹石呈纤维状[8]。MgO-SiO2-H2O凝胶通常呈絮状,结晶度较差,硅氧四面体呈层状结构。常温下将MgO、硅灰和水混合,反应产物主要为氢氧化镁(Mg(OH)2)和M-S-H凝胶[9-10]。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硅酸镁系胶凝材料的性能、M-S-H组成和结构的表征,对M-S-H脱水相再水化过程及再生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硅酸钙水泥脱水相经过再水化可制备再生性胶凝材料,而M-S-H和C-S-H在组成与结构上比较类似,因此,推测水化硅酸镁脱水相经过再水化也可制备再生性胶凝材料,并通过前期探索性试验证实M-S-H 具备脱水相再水化的能力。本研究将从胶凝材料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脱水相再水化原理,研究M-S-H胶凝体系的脱水过程及再水化产物的组成、结构、放热特性和力学性能等,对推动镁质胶凝材料向可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硅酸盐水泥脱水相再水化过程已有许多研究,Alonso[11]和孙荣光[12]对水泥浆体脱水相再水化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再水化产物与初始水化产物相似。高琼英和王志宏[13]对水化硅酸钙(C-S-H)胶凝体系煅烧后的水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脱水相再水化具有胶凝性,且胶凝性随着C/S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张彬[14]对600℃煅烧后再水化的硬化水泥浆体进行分析,发现氧化钙(CaO)对应的特征峰消失,出现C-S-H凝胶特征峰。潘国耀和俞淑梅[15-17]对400℃煅烧水化硅酸钙脱水相的再水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C-S-H脱水相需水量大、硬化后强度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初期放热较快,硬化后强度也有所提高。水中和[18-19]等研究发现,煅烧温度对脱水相孔隙率有较大影响,当脱水相在550℃~600℃煅烧时,孔隙率小,力学性能好,硬化浆体28 d 强度可以达到15 MPa。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试验所用的轻烧氧化镁购买自MAF Magnesite BV荷兰公司,外观为白色粉末,由天然菱镁矿石经700℃~1 000℃温度下煅烧而得,主要化学成分为85.09% MgO,6.47% SiO2和6.45% CaO。硅灰 (SF)购买自埃肯英国公司,外观为灰色粉末,耐火度>1 600℃,主要化学成分为96.63% SiO2,1.39%K2O和0.70% CaO,化学性质稳定,即不溶于水也不和水反应。MgO和SF的化学组成见表1。

表1 MgO和SF的化学组成

2.2 方法

将不同配比轻烧MgO、SF和水混合,制备了MgO0.5-SF0.5浆体,配比设计见表2,将制备好MgO/SF浆体装进聚乙烯密封袋密封,并置于标准养护箱(25±1℃)养护至不同龄期取样。

表2 浆体配比(净浆取样)

1) 将养护至28 d

和90 d的试样进行研磨、过筛(300目),随后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煅烧(200℃、500℃、700℃和900℃),升温速率为10℃/min,达到设定温度Tc后保温2 h,待试样冷却至室温再将其取出,最后将脱水相研磨、过筛(100目),并装入聚乙烯密封袋保存。M-S-H体系锻烧过程示意见图1。

图1 M-S-H体系锻烧过程示意

将脱水相按W/C=0.6制成浆体,装袋后在标准养护箱中养护至一定龄期(7 d、28 d和90 d),在对其进行相关测试。

采用荷兰帕纳科公司生产的Axios Max Pw 4 400型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分析原材料MgO和SF的化学成分(XRF,X Ray Fluorescence)。主要技术指标:端窗铑靶X光管:4 kW,精确度为:0.05%,分析元素范围:O8~U92。

采用BruKer公司生产的D8 ADVANCEM-S-H型X射线衍射仪测定M-S-H体系脱水相及再水化试样的矿物组成(XRD,X-Ray Diffractomer)。测试参数:Cu靶,陶瓷X光管:3 kW,工作电压50 kV,测量角度偏差:≤±0.01°。

采用德国Netzsch公司生产的STA 449C型热同步分析仪测定热重曲线。测试参数:温度范围:室温~1 500℃,温度精度:±1℃,量热精度:±1℃。

采用德国蔡司Zeiss公司生产的LEO1530VP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样的微观形貌。主要技术指标:分辨率为:20 kV/1.0 nm,放大倍数:20 x~900 000 kx,连续可调。加速电压:0.1~30 kV。

采用瑞典Thermometeic AB公司生产的TAM Air 等温量热仪测试M-S-H脱水相的水化放热。测试参数:恒温槽稳定性:±0.02℃,精度:±20 μW,偏差:±10 μW,误差小于:±23 μW。

采用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AG-IC 50 kN型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20 mm×20 mm×20 mm试块的7 d、28 d和90 d强度。测试参数:载荷测量范围为0~50 kN;传感器精度标准值为±0.5%;下压速度为3 mm/min。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煅烧温度对硅酸镁脱水相组成的影响

图2显示了MgO0.5-SF0.5体系及其脱水相的XRD图谱。养护28 d的M-S-H体系出现MgO、Mg(OH)2及M-S-H凝胶的对应峰,200℃煅烧2 h后Mg(OH)2和M-S-H凝胶对应峰的峰强减小,峰宽增大,出现少许硅酸镁结晶相的特征峰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MgO和硅酸镁结晶相对应峰的逐渐峰强增大,M-S-H凝胶对应峰的峰强减小;在500℃、700℃煅烧2 h后,Mg(OH)2对应峰消失、MgO对应峰强增大,表明通过煅烧处理水化前的成分得到恢复;900℃煅烧2 h后,生成顽辉石(MgSiO3)和镁橄榄石(Mg2SiO4)对应峰的峰强增加明显。

图2 MgO0.5—SF0.5经各个温度煅烧的XRD图谱示意

图3为MgO0.5—SF0.5脱水相的热分析曲线。可以发现DSC曲线存在2个吸热谷和1个放热峰,第1个吸热谷在50℃~200℃之间(△M1),对应M-S-H体系物理吸附水的脱去,主要是由M-S-H凝胶物理吸附水的脱去产生;第2个吸热谷在400℃左右,对应Mg(OH)2的吸热脱羟,随着煅烧温度升高,该吸热谷减弱,500℃煅烧后该吸热谷消失,表明Mg(OH)2已全部分解,与XRD的结果相一致;放热峰在800℃~900℃之间,对应M-S-H凝胶的重结晶,生成MgSiO3和Mg2SiO4。当煅烧温度从200℃升高到700℃时,M-S-H凝胶重结晶对应的放热峰增强,表明M-S-H凝胶含量增加。DTG曲线存在3个吸热谷,前2个吸热谷与DSC曲线相同,第3个吸热谷在600℃~750℃之间,对应MgCO3的吸热分解失重。DSC/DTG曲线中,经900℃煅烧的试样没有明显的吸热谷和放热峰,表明脱水相活性较低。△M2(200℃~1 000℃)对应M-S-H体系化学结合水脱去。

a DSC曲线

b DTG曲线图3 MgO0.5—SF0.5脱水相的热分析曲线示意

3.2 M-S-H脱水相的脱水过程

M-S-H脱水相的煅烧温度会对产物的含水量和化学性质产生影响。温度升到100℃左右体系开始脱去物理吸附水,此时的反应产物主要为未解离的硅灰颗粒、Mg(OH)2结晶体及M-S-H凝胶,200℃左右化学结合水开始脱去。400℃左右Mg(OH)2吸热脱羟。500℃左右M-S-H凝胶减少,Mg(OH)2已经检测不到,出现硅酸镁结晶相。650℃左右MgCO3分解,释放CO2。温度达到700℃时,M-S-H凝胶基本转化为镁橄榄石、Mg2Si2O6和M-S-H脱水相[20-22]。900℃左右M-S-H凝胶已经检测不到,此时反应产物活性较低,结构孔隙较多,抗压强度低。

3.3 不同煅烧温度对硅酸镁脱水相反应热的影响

图4为MgO0.5—SF0.5脱水相再水化的早期放热示意。由图可知,MgO0.5—SF0.5脱水相再水化的水化放热图存在2个放热峰(见图4a),第1个在0.5 h左右,对应粉体润湿放热和MgO水化放热,500℃和700℃煅烧脱水相出现第1个明显放热峰,表明脱羟基再生得到的MgO具有较好活性,而在900℃煅烧脱水相反应活性较低。第2个在25 h左右,对应Mg(OH)2与SiO2反应生成M-S-H凝胶。随着脱水相制备温度升高,水化累计放热先增加后减小,其中经过700℃煅烧的脱水相放出热量最多(见图4b),原因是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生成的中间相(能水化反应的产物)数量先增加后减小。

a 放热速率

b 累计热图4 不同温度制备MgO0.5—SF0.5脱水相的再水化放热图谱示意

3.4 不同煅烧温度对硅酸镁脱水相再水化产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图5为不同煅烧温度制备MgO0.5—SF0.5脱水相的再水化试样抗压强度示意,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试样的抗压强度逐渐增大。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试样的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养护90 d时抗压强度分别为7.2 MPa、13.1 MPa、14.9 MPa和3.1 MPa。原因是当脱水相煅烧温度较低时(200℃),存在许多未脱水的水化产物,导致再水化后新生成M-S-H凝胶的量较少;随着脱水温度的进一步提升(500℃和700℃),初期水化产物进一步脱水,再水化后新生成M-S-H凝胶的量增加;当煅烧温度达到900℃,许多脱水产物已经失去活性,因此制备M-S-H脱水相适宜的煅烧温度为700℃,与再水化放热结果相对应。

图5 不同煅烧温度制备MgO0.5—SF0.5脱水相的再水化试样抗压强度示意

3.5 脱水相制备温度对硅酸镁再水化体系产物的影响

图6为MgO0.5—SF0.5胶凝体系经不同温度煅烧后再水化试样的XRD图谱。经不同温度煅烧(200℃、500℃、700℃和900℃)的MgO0.5-SF0.5胶凝体系再水化后,水化7 d的水化产物主要为MgO、Mg(OH)2、M-S-H凝胶、MgSiO3和Mg2SiO4,随着龄期的增长,最初未水化产物及脱水相继续水化,Mg(OH)2、M-S-H凝胶对应峰强增大,MgO、MgSiO3和Mg2SiO4特征峰的峰强减小。此外,同一龄期试样随着脱水相制备温度的升高,再水化试样MgO、MgSiO3和Mg2SiO4对应峰的峰强增大。与MgO/SF浆体的XRD图对比,发现脱水相再水化后产物得到恢复。

a 200℃

b 500℃

c 700℃

d 900℃图6 不同煅烧温度脱水相及其再水化试样的XRD图谱示意

3.6 脱水相制备温度对硅酸镁再水化体系微观结构的影响

图7为W/C=0.6的MgO0.5—SF0.5脱水相再水化试样养护28 d的显微结构。可发现再水化试样孔隙较少,表面平整,原因是脱水相再水化后产生大量的M-S-H凝胶覆盖在其他颗粒表面。经200℃煅烧脱水相的再水化试样表面存在许多体积较大的颗粒,原因是煅烧温度较低,许多水化试样未脱水。500℃煅烧脱水相的再水化试样表面存在大块白色团聚体,为Mg(OH)2结晶体,M-S-H凝胶含量增加,孔隙减少。700℃煅烧脱水相的再水化试样表面Mg(OH)2结晶体减少,M-S-H凝胶含量进一步增加。

b 500℃

c 700℃

3.7 M-S-H脱水相再水化过程

M-S-H脱水相的再水化能力与煅烧温度有关,经过煅烧的M-S-H体系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产物含水量的变化,煅烧结束的脱水相中通常包含:起初未水化的MgO、未脱水的水化产物和部分脱水的产物,脱水相再水化将发生聚合反应,产物得到恢复[8]。随着制备脱水相温度的升高,脱水相表面积增大,再水化释放的热量先增大再减小,其中煅烧温度为700℃的脱水相放出热量最多。

4 结语

1) 不同温度制备的M-S-H体系脱水相所含成分不同。煅烧温度低时(200℃),体系主要成分为MgO、Mg(OH)2及M-S-H凝胶,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试样水分蒸发,产物发生转变,Mg(OH)2和M-S-H凝胶含量减少,MgO、MgSiO3和Mg2SiO4含量增加。

2) M-S-H体系脱水相的制备温度会影响其水化放热。随着制备脱水相温度的升高,水化放热图谱存在2个放热峰:第1个放热峰对应粉体润湿热和MgO水化放热;第2个对应MgO与SiO2反应生成M-S-H凝胶。水化累计放热先增加后减小,经过700℃煅烧的脱水相放出的热量最多,与抗压强度的结果相对应。

3) 不同煅烧温度的M-S-H体系脱水相,水化后可得到不同成分的再水化试样。随着脱水相制备温度的升高(200℃~700℃),再水化试样中MgO和M-S-H凝胶和硅酸镁结晶相含量增加,孔隙减少,结构逐渐致密。升高至900℃后,MgSiO3和Mg2SiO4的含量明显增加,M-S-H凝胶含量减少。

4) 不同温度煅烧M-S-H体系脱水相的再水化试样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随着脱水相煅烧温度升高(200℃~900℃),再水化试样的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其中经过700℃煅烧脱水相再水化试样的抗压强度最大,7 d、28 d和90 d的强度分别为9.1 MPa、13.4 MPa和14.9 MPa;当煅烧温度达到900℃时,大部分脱水产物失去活性,再水化后产生的M-S-H凝胶较少,试样强度较低。

猜你喜欢
硅酸胶凝水化
煅烧高镁磷尾矿制备硫氧镁胶凝材料
三硅酸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云南化工(2021年10期)2021-12-21 07:33:36
基于复合胶凝材料的CO2矿化养护实验研究
能源工程(2021年3期)2021-08-05 07:26:04
桥梁锚碇基础水化热仿真模拟
低温早强低水化放热水泥浆体系开发
油气井用合成树脂胶凝材料研究综述
CdO对硅酸三钙形成的影响及其固溶效应
水溶液中Al3+第三水化层静态结构特征和27Al-/17O-/1H-NMR特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异丙肾上腺素在硅酸铋离子交换薄层上的选择性分离与测定
色谱(2015年6期)2015-12-26 01:57:36
水化硅酸钙对氯离子的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