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将军
所有人都在鼓吹心智的重要性,但我想告诉你:只盯着心智没有用。
美国有家帮人减肥的公司,叫慧俪轻体。按理说,减肥这事应该不存在淡季旺季。但是这家公司,每年1月报名人数激增,每年11月报名人数暴跌。你能猜到原因吗?
1月大家都开始减肥,是因为1月是一年的开始,大家都在年初给自己立Flag(目标)。11月马上就到感恩节和圣诞节啦,没人能拒绝巧克力和苹果派的诱惑。
心智就像善变的渣男,只靠心智驱动销售,没法稳定地带来生意增长。而且心智不仅善变,心智和心智之间还很容易产生冲突。
假设你是一个卖减脂餐产品的企业,你一直向消费者强调“轻松减脂,就吃××减肥餐”。但当一个正在减脂的姑娘走进超市,她在货架上既看到你的产品,又看到了那盒提拉米苏。这时保持身材和吃顿好的这两个欲望就会冲突,拿减脂餐的手,很容易滑向那盒提拉米苏。
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常常都不是唯一的,而是组团出现的。你希望实现的动机,经常会被另一个动机打败。而且,心智最不靠谱的一点是:心智是抽象的愿望,它让消费者不知道具体要干啥。
我在《危急时刻,不是要修炼内功,而是要探索可行性方法》(详见《销售与市场》2022年6月上半月刊)文章里讲过一个银行的案例:美国有家银行发起了一个储蓄项目,呼吁每个客户往自己的账户里存500 美元,以备不时之需。在美国,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应急备用金的重要性,但这个项目却一直无人问津。因为往账户里存500 美元,就是一个抽象的愿望。后来,银行研究出30 多种具体的、人们愿意存钱的场景,比如把不想带身上的硬币存入银行、把旧物品卖掉后的钱存银行,项目才顺利推进下去。
心智善变、容易冲突且十分抽象。所以,只靠心智驱动用户行为,无异于把企业命运交给运气。但如果不靠心智,靠什么驱动用户行为呢?我们来看一个模型(见图1),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人类一切行为。
图1
它出自行为设计学专家福格,又叫福格行为模型,被硅谷的产品经理奉为“圣经”。谷歌、Uber、Facebook、亚马逊都利用这个模型,分析和设计用户行为,实现了业务增长。在这个模型中,动机、能力、提示是行为发生的三个关键要素。
动机就是上文讲过的心智,它是用户行动的愿望,也是最不靠谱的。之所以叫行为设计学,就是它认为不应该依赖心智驱动人类行为。
能力是指我们做一件事的执行力,有动机没能力,行为不会发生。比如,我让你帮我把一份文件递给老板,你会帮忙。但如果我让你帮我写一份文件,你会拒绝。
提示是我们行动的信号,动机和能力都具备,没有提示,行为也很难发生。比如,你们是不是听过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和狗熊搏斗的新闻?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即便能力跟不上,也会和狗熊搏斗。但如果狗熊叼走孩子的时候,母亲不知情,这个英勇的行为就不会发生。
这个模型其实主要讲了一件事:你以为的动机问题,其实都是能力和提示问题。
德国的机场曾经出现过一批公益广告牌,人们只要路过广告牌,就会心甘情愿地进行捐助。这些广告牌之所以有这样的魔力,是因为它们可以直接刷卡。
广告牌的画面中有一个大面包,还有一个刷卡槽,路过的人只要拿出银行卡刷一下,右手边的屏幕上就会掉落一片面包,他们的银行账户也会被扣除2 欧元。
过去,我们做公益的思路,就是拍一个让公众落泪的片子或海报,企图软化人们的心肠。这的确打动了消费者的心智,但你却没能让他们掏腰包。
其实,很多人是想做公益的,他们不做的理由不是没善心,而是嫌麻烦。所以,提高捐款率的秘诀,就是让用户随手就能捐钱。
只靠着心智驱动用户行为,无异于把企业命运交给运气。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隐藏的事实:你以为的动机问题,都是能力问题。能力上越容易做到,行为越容易发生。
不知道你关注过没有,有些商超,不仅入口处有购物筐,很多角落也都摆着购物筐。口香糖、避孕套总是喜欢摆在收银台旁边。宜家的扶梯中间,总是放着各种各样的小玩意,你坐着扶梯,随手就能拿走。
因为消费者拿的时候越方便,越容易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掏钱。那么,有什么具体的办法,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购物难度、诱发消费行为呢?和你分享一个方法——“微习惯”。
有一次福格去看牙,牙医把他批评了,因为牙医告诉他要每天用牙线清洁牙齿,结果他没做到。当时他觉得很羞愧,因为他一直教别人养成习惯,自己却没养成习惯。
后来,他用了一个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每次刷完牙,用牙线只剔一颗牙。一段时间后,他就能从清洁一颗牙到清洁满口的牙。
他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强大,于是发明了一套理论,叫“微习惯”。微习惯,就是把一个行为习惯,拆分成微小的行为,让自己不用依赖意志力就能随时做到,不知不觉地把习惯“养大”。
比如,你想养成每晚睡前冥想20分钟的习惯,那你不要直接开始做20分钟冥想,先从每晚深呼吸3 次做起。
微习惯原理,其实已经在商业领域里被广泛应用,只是大家还没有把它提到理论高度,广泛推广。
比如,视频网站的会员服务,开一年288 元,让人望而却步。但首次包月6 元,次月续费35 元。6 元太便宜了,尽管续费要35 元,很多人还是先开一个月,结果一开就忘了关。
所以,当你发现用户行动遇冷时,要尝试降低难度,缩小规模,找到消费者的“微习惯”。
北京有家整骨美容机构,一个整骨疗程售价将近2 万元。但他们从来不会一上来就给用户推荐售价高昂的套餐,而是先免费提供一次服务。
第一次体验结束后,销售还是不会为你推荐万元套餐,而是先建议你花588 元,再买3 次服务体验。3 次之后,才会建议顾客坚持下去,办理20 次一个疗程的套餐。
首次免费让用户放下心理负担,3次小规模尝试,逐渐建立信任,当用户清晰地知道自己购买不会出差错之后,戒备心就会渐渐放下,掏钱就更顺畅了。
对于客单价比较高的产品或者新品来说,用户对你越怀疑,越要降低用户的行动和决策成本,把行动步骤缩到最小。毕竟用户只有看到做这件事简单到几乎不可能失败时,才会愿意尝试。
新品上线的第一步要做的也不是扩大销量,而是要降低尝鲜成本。如滴滴在刚上线时,拿出大量补贴,吸引用户免费坐车;很多美妆品牌在上新时,推出1 分钱试用装,同样是在缩小用户行动规模,降低用户行动成本。
面对新品,用户只有知道即便出错也没什么损失,才会放心地买更多。
当你想和一些巨头竞争时,不一定非要找一块心智空白地,做差异化定位。若你能在用户购买体验和使用体验上有大的提升,一样能颠覆行业。
比如,以前我们想要制作高水准的视频,只能借助Final Cut 这样的专业软件来实现。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它的学习门槛很高。
但字节跳动的剪映入场之后,抢了很大一块蛋糕。剪映可以一键成片、识别语音字幕、自带音乐版权库……这些功能抢走了很多小白用户。
再比如减脂产品。很多人吃减脂餐,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不知道每天该吃啥、怎么搭配合理。于是,薄荷健康开始卖搭配好的21 天减肥餐,只要在微波炉里热一下就能吃,有很多女生为了方便省事大批地囤货。
剪映和薄荷健康,其实都没有做实质性的创新,但通过降低用户的使用难度,掠夺了市场份额。
你要记住:如果你想让消费者持续地买下去,关键不是找到心理依赖,而是降低心理障碍;关键不是让他重复你要的行为,而是先和他建立关系,把他一步步导向你要的行为。
宠物用品品牌新店开业,如何吸引顾客进店?大多数商家的做法是打折促销,用福利击穿消费者的心智。但宠物用品品牌Reddy,开业时没有做促销,而是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他们定制了一批狗狗喜欢味道的贴纸,贴到了门店周遭的地面、消防栓、垃圾桶等公共设施上。狗狗一闻到贴纸的味道,就会不自觉地跟着味道向前走,把主人带到店门口。
靠着气味提示,Reddy 很快为自己聚到了第一批客人。
你以为,用户不行动,一定是动机设计上出了Bug(漏洞),他们对你不感兴趣所以才不进店购买。实际上,你以为的动机问题,大部分是提示问题。没有提示,动机再强行为都不会发生。
提示,基本上可以被归纳为三类:人物提示、工具提示、行为提示。
比如,你第二天要早起赶飞机,嘱咐你妈明早6 点喊你起床。人物提示的问题在于它不稳定,你不能随时把你妈带在身边,让她提醒所有事。
APP 上的红点、手机闹铃、备忘录就是工具提示。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在使用手机帮助我们管理生活,提示我们开会、提示交工作总结的最后日期、提示女朋友的生日等。
但这类提示正在慢慢丧失效果,因为我们进入数字化时代后,这类提示已经变得铺天盖地,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类提示带给我们的压力,最关键的是我们已经学会了自动忽略它们。
相对人物提示和工具提示,更靠谱的是行为提示。所谓行为提示,就是依赖你每天固定下来的行为,产生提示效果。
比如,我家猫主子有段时间得了慢性肾炎,医生说这个病就是因为喝水少,于是我就买了一个医用针管,每天抽一针管水灌到它嘴里。我为了让自己不忘记这事,选择的行动提示是:每天晚上刷完牙之后,我会给猫咪喂水。
行为提示为什么强大?因为它是建立在你已经拥有的行为上,这些行为几乎每天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我们几乎不需要担心提示效果。
比如,你起床后会去刷牙;你每次坐到沙发上之后会打开电视机;等电梯时会刷手机……这些都是刻在你生活里的一些印记,牢固又强大。
如果你能让品牌的购买场景和用户生活中的某个行为发生关联,你就把产品嵌入了用户生活里,用户就会不假思索地去买。
具体有两个关联方法,供你参考:
1.关联生活中的高频场景。
澳尔滨曾经推出过一款美容精华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有一些护肤效果的散粉,但他们没有叫它散粉,或者蜜粉,而是给了它一个全新的名字——晚安粉。
晚安粉这个名字,锚定的就是用户的睡前时刻。睡前说晚安是很多人固定的习惯,而睡觉是每个人每天必然会进行的行为,是高频场景。
产品和高频场景关联,有两个好处:首先是用户在这个场景下,很容易想起你。其次是关联高频场景等于关联高频使用率,用户的使用习惯很快会渗透生活日常,自动就会买买买。
罗振宇老师的逻辑思维还在公众号上更新的时候,那条60 秒的语音,定时每天早上6 点发送。他给这个碎片化时间的命名是马桶时间。马桶时间就是个高频场景,关联这个场景,用户早上起来一进卫生间就能想起它,想起来就会顺便听一段,使用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
2.关联其他高频产品。
关联其他高频产品,就是借别人的舞台,提高自己的出镜率,最终动销产品。比如市面上有一款火腿肠,别人都叫它“火腿肠”,但它偏偏叫自己“泡面拍档”。
2007年,美国奇巧巧克力进入销售瓶颈,他们的产品销量以每年5%的速度迅速下降着。为了重新拉动销量,奇巧巧克力发起了一项消费者行为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一般在喝咖啡的时候,喜欢搭配一块巧克力,用巧克力的甜度中和咖啡的苦味。
这个线索为他们的负责人带来一个新灵感:巧克力是低频产品,一般情人节、生日人们才会想到买巧克力。但咖啡在美国人生活中是刚需产品,巧克力搭咖啡,一定可以更加高频地被消费者选择。
于是,他们把巧克力和咖啡绑定在一起,只要巧克力出现,旁边一定摆着一杯咖啡,或者是主人公正在一边喝咖啡一边吃巧克力。关联咖啡后,他们很快成为美国人心目中专属的咖啡伴侣,广告上线12 个月,产品销量提高了1/3。
当你想和一些巨头竞争时,也不一定非要找一块心智空白地,做差异化定位。如果你能在用户购买体验和使用体验上有大的提升,一样能颠覆行业。
品牌不一定要单打独斗,放下对主角光环的偏执,主动绑定高频产品或场景,通过高频带低频,配角也有春天。(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梁将军,ID:liangjiangjunis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