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08-03 09:53:50彭丽娜李彩霞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14期
关键词:肺栓塞卧床肺动脉

彭丽娜,李彩霞

(包头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侵犯气道、肺实质、肺血管的慢性炎症反应性肺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其发展过程主要包括进行性肺通气功能下降和急性加重。COPD 急性加重期可导致呼吸功能急剧恶化,且增加COPD 相关性死亡的发生风险。COPD 患者每年可发生1~4 次急性加重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使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升高。肺栓塞是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5%~29%[1]。临床研究显示,COPD 患者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血流瘀滞等,从而增加了肺栓塞的发生风险[2]。但由于肺栓塞的症状和COPD急性加重期的症状高度相似,易出现漏诊、误诊,导致病情进展,使治疗难度增加。故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 例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肺栓塞分为未并发肺栓塞组(120 例)和并发肺栓塞组(60 例)。诊断标准:COPD 患者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 年修订版)》[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急性加重期的诊断标准:患者在短期内咳嗽、咳痰等症状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患者可伴有发热表现。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低氧血症等,且经CT 肺动脉造影确诊者;并发肺栓塞组患者同时符合《急性肺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无其他呼吸系统严重疾病者;病历资料完整者等。排除标准:需行机械通气治疗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并发其他肺部感染者等。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研究方法 ①对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年龄、性别、COPD 严重度[分为Ⅰ级(轻度)、Ⅱ级(中度)、Ⅲ级(重度)、Ⅳ级(极重度),其中Ⅰ级: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 < 70%,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 ≥ 80%;Ⅱ级:FEV1/FVC<70%,50% ≤ 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80%;Ⅲ级:FEV1/FVC<70%,30% ≤ 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50%;Ⅳ级:FEV1/FVC<70%,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30%,或伴有慢性呼吸衰竭][3]、抽烟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6 周内手术史/骨折史、气喘、胸痛、咳血、下肢非对称性肿胀≥ 1 cm(采用彩色超声仪进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并沿膑骨下缘10 cm 处测量周径,对比测量数值是否一致)、卧床时间≥ 7 d、血浆D- 二聚体(D-D)(取患者外周血5 mL,经抗凝处理,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取血浆,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取患者桡动脉血2 mL,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肺动脉压水平。②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影响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肺栓塞组6 周内手术史/骨折史、下肢非对称性肿胀≥ 1 cm、卧床时间≥ 7 d 的患者占比,以及血浆D-D 水平、肺动脉压均显著高于未并发肺栓塞组,PaCO2水平显著低于未并发肺栓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影响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是否并发肺栓塞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 周内手术史/骨折史、血浆D-D 水平高、肺动脉压水平高、PaCO2水平低、卧床时间≥ 7 d 均为COPD 急性加重期并发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 2.705、2.399、3.187、3.892、2.098,均P<0.05),见表2。

表2 影响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COPD 属于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其中呼吸道感染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其以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阻塞、不可逆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点,以气促、胸闷、咳嗽及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两种。由于COPD 急性发作后,患者肺功能下降、活动受限,加之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机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使其成为肺栓塞的高危人群。COPD 急性加重期并发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进行性胸痛、咯血较典型的“三联征”,伴或不伴咳嗽、晕厥、发热等症状。相关研究表明,肺栓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死亡率可达20%~30%,而若及时进行治疗其死亡率可降低2%~8%[5]。因此,确定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降低肺栓塞患者的死亡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6 周内手术史/骨折史、血浆D-D 水平高、肺动脉压水平高、PaCO2水平低、卧床时间≥ 7 d 均为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其原因在于,血栓是最常见的肺栓子,短期内手术/骨折史可增加血管壁损伤的可能性,术后恢复时间短,血管壁损伤导致的外源性凝血机制尚未完全消退,凝血机能尚处于亢进状态,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增加了肺栓塞的发生风险[6];因此,临床中对于6 周内有手术/骨折史的患者,应积极给予肺栓塞的预防措施,鼓励患者进行身体锻炼,或进行肢体被动运动,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促进血管壁及凝血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D-D 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水解后产生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可用于评估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在健康人体内,纤溶酶与抑制酶的水平处于动态平衡中,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当血管损伤后,为保证血液循环的运行,避免血液从受损血管中大量流失,机体在病理作用下发生凝血,通过纤维蛋白的作用将凝血酶转化为交联纤维蛋白,促进D-D 的表达[7]。因此,通过检测D-D 水平能够明确血管循环中血块的情况,其水平升高,提示人体内有凝血纤溶活性增强的标志物,易形成血栓,促进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8]。因此,临床中应密切检测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D-D 水平,通过肺血管造影,进一步明确是否有新发血栓,并及时予以抗凝治疗,控制病情。

随着肺动脉压的升高,患者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代偿作用难以维持有效的排血量时,导致左心回心血量减少,体循环淤血,最终发生肺栓塞[9]。针对肺动脉压高的患者,除进行常规的综合治疗外,应抑制缩血管物质合成、释放并促进舒血管物质的合成、释放,使两者活性维持平衡,从而阻断或逆转肺动脉压高。COPD疾病急性发作时,肺组织正常结构受损,管腔被堵塞,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循环阻力增加,进而导致PaCO2水平降低,血管内栓子脱落,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动脉及其分支的阻塞,肺动脉压力升高,导致患者缺氧,成为肺栓塞的发病基础[10]。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的检查结果,若患者达到吸氧指标时,应及时予以其氧气支持,通过长时间低流量吸入氧气,改善症状,以减少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卧床时间≥ 7 d 是肺栓塞发生常规的危险因素,在疾病影响下,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血流淤滞,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会使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右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容易引发肺栓塞[11]。临床中针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协助其翻身,避免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通过手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凝血状态;适度开展肢体被动训练,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

综上,6 周内手术史/骨折史、血浆D-D 水平高、肺动脉压水平高、PaCO2水平低、卧床时间≥ 7 d 均是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可通过加强对上述危险因素的筛查、干预,及时介入治疗,控制病情恶化,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肺栓塞卧床肺动脉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18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肺动脉肉瘤:不仅罕见而且极易误诊
危险度预测联合肺栓塞排除标准对剖宫产术后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颅面部动静脉畸形治疗中肺栓塞死亡1例
法医学杂志(2015年4期)2016-01-06 1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