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探析

2022-08-03 06:33贾妮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青少年

贾妮梅

(瓜州县博物馆,甘肃 瓜州 736100)

0 引言

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赓续中华历史文脉,传播、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拥有宝贵而丰富的资源,一定要充分发挥好社会教育作用,让公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时代美好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充分发挥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和功能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建立馆校共建机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策划组织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通过考古发掘、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利用各种先进手段,不断创新展示、宣传、教育形式,充分让文物“活”起来。

随着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也不断被突显出来,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博物馆开始转变为教育中心,在这一背景下,也就对博物馆工作及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就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社会教育做以下探析。

1 博物馆工作人员角色的定位转变

在过去的若干年里,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就是收藏、保管老古董的地方,而且是一个比较清闲、不需要什么技能,适合养老、混日子的地方。博物馆工作人员就是管理老古董的“古董”“老学究”,以中老年人为主,就是等着退休的人群,简而言之,就是博物馆的“看门人”。自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对文博事业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国家财政支持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措施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博物馆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更是很多博物馆全面发展、激发活力的“强心针”。博物馆犹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发展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与此同时,也就对博物馆“看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业务工作人员的要求就不再是简单的“会干”,而是要求在“会”字上下功夫,怎样算“会”?如何“会”?博物馆行业不能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而是应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转变角色定位。不能再墨守成规,就是一个“守”字,在“守”的同时要“活”“放”、走出去、请进来,转变成老师,发挥“教”的作用,突显教育职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传博物馆的道,教博物馆里的文化。

2 博物馆文物资源的发掘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论述、批示和指示,彰显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增强了我们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怎样才能更好发掘利用文物资源,做到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博物馆从业人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2.1 深入了解自家家底

先应刨根问底,深入了解自家家底,我们有什么家当?文物有哪些类别,有什么特色,突出特点是什么?搞清楚这些,非常重要。理清楚了家底,接下来自然就是深入发掘,从什么角度发掘?想要找准角度,切入点更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充分发挥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和功能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建立馆校共建机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策划组织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博物馆也是在这一方面开动脑筋,结合实际,想办法,出实招。

2.2 推动博物馆资源开发的途径

怎样推动博物馆资源开发应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能达到最好效果,释放最大效应?目前广大的中小学生是我们社会教育服务的最大受众群体,也是人群最集中、最需要服务的群体。

2.2.1 从机制上来保障

从机制上来说,应该和教育部门做好沟通联系,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通过和学校签订馆校合作协议,举办相互交流学习活动,利用学校第二课堂、大课间或特殊节日等,定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同时,博物馆也要提前与学校做好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对博物馆社教活动的需求,结合学校教育内容、进度,找准学校教育内容契合点,为学生开展“订单式”教育服务。不断建立完善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满意度测评制度,以此促进博物馆社教活动常态化、高质量开展,形成博物馆与学校联合开展各类社教活动的良好运行机制。

2.2.2 从资源开发应用上来保障

一是应丰富博物馆阵地展览内容。博物馆充分利用开展馆际交流活动的机会,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引进各地各级博物馆的各类展览,在馆内举办临时展览。除了引进展览,还要引导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展览策划工作,在策展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提高和拓展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升。通过以上两种方式,不断地充实更换展览,丰富展览内容,提升展览层次,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参观。同时积极与各中小学联系,利用第二课堂、课后延时服务等时间,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

二是充分发挥流动博物馆作用。流动博物馆就是一辆“文化大篷车”。利用临时展览资源,及时制作流动展览,图文结合,广泛开展流动博物馆“四进”活动,把文物知识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送到最基层和乡村学校去,通过讲解员讲解和散发宣传单的形式,同时由聘请的业余文物保护员在现场为群众讲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遇到违法盗掘文物的情况该如何处置等相关知识。让更多公众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三是组织策划各类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博物馆工作人员着重针对青少年这一群体特点组织策划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利用临时展览资源,按照不同年龄阶段所接受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开展“差别教育”。这就对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活动策划组织要有趣味性、故事性和互动性,才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进来。博物馆和学校要加强交流合作。

2.2.3 从拓展教育方式上来保障

从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上来说,博物馆的教育是辅助性的教育,但也是长期性的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来到博物馆的学生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参加活动,动手实践,让他们充分体验与学校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通过轻松而愉悦的学习方式,达到丰富课外知识和促进学习、思考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现一部分喜欢博物馆文化的青少年,从而将他们发展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光和热,以及对同龄人的引领作用。这种带动和引领作用不可小觑,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 主题活动的组织策划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米,这饭该如何做?是家常饭还是大餐宴席,是大众口味还是饕餮盛宴?这就是考验“巧妇”的本事的时候了。博物馆的资源之“米”有了,如何利用这一系列资源“米”做出“可口饭”——组织策划好的教育项目,是摆在每一个博物馆搞教育工作的“巧妇”面前的一道难题。难在哪儿?我们需要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意义,自古至今人们所赋予的高尚、光明、积极的内涵。以笔者所在瓜州县历史文化资源为例,略举一二,加以说明。

3.1 以田野文物为例

田野文物如世界文化遗产锁阳城遗址,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哪里呢?锁阳城遗址是由内城、外城、羊马城及一、二号遗址和塔尔寺等五大部分组成,锁阳城遗址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是河西走廊上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对戈壁荒漠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与丝路沿线的商贸活动有着密切关联。这里保存了我国古代最为完好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农业灌溉体系,是我国古代河西绿洲与西部边疆交接地带的重镇,是唐代至西夏时期多民族交往和经营的重地,是古代西部州郡城市建筑的典范,也是古代绿洲荒漠化演进过程中的典型标本,对于研究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军事、农业、佛教、城市建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下,我们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深入发掘以锁阳城遗址为代表的边关文化,积极推出“边关五十城魅力瓜州行” “汉唐胜迹锁阳城,西域风情瓜州行” “汉唐边塞,盛世瓜州”等宣传口号,不断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

3.2 以历史故事为例

瓜州是历史上唐玄奘西去印度取经路上的转折点,在这里他讲经说法,收徒买马,夜渡葫芦河,偷渡玉门关。一匹枣红色老马陪他穿越八百里莫贺延碛,迷路之际,又在慌乱中打翻了皮囊,救命之水就荡然无存,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历经艰险玄奘万念俱灰,绝望之中,度额定东归。“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在走出十多里之后,他停下了东归的脚步,决定继续西行。幸好老马识途,识得水源,得以重生。通过这一历史故事,发掘出的就是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新时代下我们发掘的玄奘精神就是“理想、行动、坚持、超越”。

3.3 以文物为例

镇馆之宝象牙造像,除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外,它还是中印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独角兽是公平公正、阳光、正义的象征;石器是人类改造社会的生产工具,由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画像砖是一部记录古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彩陶是先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岩画是游牧民族记录生活的原始资料。通过解开它们的神秘面纱,解读它们身上的密码,发现它们的价值,提炼它们的精髓,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用。文化内涵意义、价值精神、文物背后的故事发掘出来了,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法、形式把它提炼表现出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活动的策划包装、表现形式等方面,博物馆之间都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利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传统节假日,策划主题活动,既要简单明了,还要生动活泼;既要凝练,还要富有诗情画意,主要突显、弘扬的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五一、十一、寒暑假等重要节假日,策划包装主题活动,突显不同的精神主题。一类是与节日主题相结合,如“五一”劳动节,主要体现的就是“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在活动主题包装和活动过程中就要充分体现、贯穿并引导青少年弘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精神理念;如“十一”国庆节,主要体现的是爱国这一主题,整个活动就要以“爱祖国,爱人民”“有国才有家”“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为主要情感元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青少年讲述国旗国徽国歌以及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生活等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故事。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点一滴向青少年灌输爱国爱家的家国大情怀;培养他们勤奋努力、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品德。

其次,是与本馆馆藏文物、各类临展及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吸引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文化。这类活动主题简单明了,如以石器类为活动内容,主题就包装为“影石流年”创意石头画亲子体验活动;以陶器类为活动内容,主题包装为“童心童趣与泥相伴——陶器制作”研学体验活动;文物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开展“学党史感党恩弘扬传统文化”创意扎染青少年研学活动;以策划举办的临时展览“泉海识珍——中国古代钱币精品展”为依托,开展同主题的“泉海识珍考古盲盒”钱币发掘研学体验活动。

最后,在各类活动过程中,通过观看视频、分享交流、动手制作体验等环节,让孩子们了解各类文物的形成、种类、用途,同时引导孩子们开展分享交流,他们眼中的各类文物是什么样子的,是做什么用的,最后由博物馆老师指导孩子们动手制作。这一系列活动,从主题策划到课件制作,再到动手体验制作,各个环节的实施,自始至终都以文物为主线。文物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生疏,但通过博物馆老师用打比方、作比较等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解以后,年龄小的孩子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是什么做的,是干什么用的;年龄大的孩子就会对某类或某件文物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或者还有自己的想法,会探究,会问为什么,想知道背后更多的故事,如针对彩陶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纹饰,这些纹饰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和当时古人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呢?”通过这些思考,结合老师的讲解,真正达到博物馆资源发挥教育作用的利益最大化。

4 分享交流,相互学习

分享交流,相互学习,是促进博物馆工作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发现自身存在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方法,从而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困局。这种学习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向外取经学习。充分利用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的机会,向省内外各级各类博物馆学习,这样不但能开阔眼界,搅活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经验,犹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我所用,避免自己成为“井底之蛙”。再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二种,是内部相互交流学习。每期活动结束后,首先开展青少年社教活动满意度测评,向参加活动的青少年群体发放《青少年社教活动满意度测评表》,从活动准备、活动设计两方面所涉及的教材教具、课件制作、参观内容、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六项具体内容开展测评,还有意见建议征求。根据测评情况和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做好讨论分析。其次是内部开展互评。每期活动,负责社会教育活动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全员参与,每期活动结束后,由部门负责人组织开展互评会,主要内容就是根据现场的活动情况,结合测评表中所列项目,每一项中存在的不足,出现的问题,不管问题大小,一一加以反馈,最后由部门负责人集中大家反馈意见以及测评表中的意见建议,提出整改措施,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

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博物馆第二课堂教育作用,使博物馆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讲述中国故事的主阵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基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好他们是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理、信、德、行”从哪里来?就是从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来,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来。古为今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文博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的光荣。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博物馆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