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华
(石家庄市教育局,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多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使得学校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进行领导已经成为教育领导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学校组织结构的分散化与去科层化,传统的集权式领导模式开始朝向分权式领导模式发展,分布式领导逐渐成为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取向。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管理领域加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教师共同体是一种专业性团体,是在学校推动或在教师自发的情况下,基于教师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组织的。教师共同体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合作推进教学改革和学校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在教师共同体建设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教师共同体管理行政化、教师共同体建设泛化,以及教师共同体发展与课程改革割裂化等,影响了教师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
分布式领导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的教育领导理论,由于其在共同体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价值而越来越受专家学者的青睐。分布式领导强调充分授权与责任共享,重视每个成员的贡献和价值,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学校变革的主动行为;注重人际互动与沟通,重视每个成员的参与和努力,强调建立开放的组织文化和团队氛围,从而为教师主动参与学校变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分布式领导能否契合变革时代的需求、能否真正促进学生学习与教师发展,仍然是教育领导研究需要持续探讨的问题。因此,通过对分布式领导的研究,聚焦于教师共同体的建设与管理中,有利于进一步该领域研究的深入,拓宽发展的广度,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目前,学术界基于分布式领导理论对教师共同体分析研究的文献不多,本文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对教育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分布式领导相关文本,以期为教师共同体的深入研究及教育管理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检索主题词“分布式领导”,设置时间跨度为2004—2019年,选取期刊论文中的中文核心期刊与CSSCI数据库进行检索,从检索结果中筛选出相关文献共67篇,检索出硕博论文共54篇,总计检索文献数量为121篇(数据截止时间为2020年1月18日),将搜索结果以Refworks格式保存,命名为CiteSpace可识别的文本格式,并由CiteSpace V自带数据经转换器处理后进行可视化研究。
利用CiteSpace V软件(版本为5.5.R2.64-bit)对“分布式领导”进行分析。该软件是基于JAVA程序,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易于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多样化的分析处理,应用特有的算法展现学科前沿的动态和知识之间的关联,如热点词的聚类、作者及合作机构的连接点强度、热点词的突现等,是学术界最常用的绘制知识图谱的工具之一。在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之前,运用Excel对文献的年度刊载量进行分析,了解发文数量的年度分布趋势。基于此,运用CiteSpace V软件进行数据处理:“Time Slicing”分别设置为2004—2019年,时间分区为1年。依据关键词对研究热点与研究问题的分析贯穿本文的始终。研究中术语类型设定为突现词,以修剪切片网络为数据算法,以集群视图静态和显示合并的网络进行可视化,分别对发文作者、发文机构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进行分析。
1.发文时间与分布。从发文数量年度特征来看,2004—2019年发文数量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2014 年发文数量最多,为15 篇,2014—2019 年发文数量保持平稳的趋势(图1)。总体发文数量偏少,因为分布式领导是近十年来在西方教育领导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观点,近年来才在我国发展成为一种颇具影响的领导理论,它是教育领导研究对变革时代的一种回应。但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证明都处于起步阶段,从2014年以来对分布式领导保持一定的关注。
图1 2004—2019年分布式领导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2.发文作者与机构。对发文作者及其合作网络关系的研究,反映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或作者群体及其合作关系。本研究将121篇有效文献进行数据转换后导入CiteSpace软件,得到相关的作者聚类知识图谱(图2)。从作者的共现频次来看,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赵迎、蒋园园分别发文4次;李希贵、金建生分别发文3次;发文两次的有邓友超、张睦楚、秦建云、郑鑫、汪明、郭学军、周志英、王为正、于振丽、段晓敏、贾彦琪、尹弘飚等。从合作网络来看,分布式领导研究尚未形成相对明显的研究团队,只有汪明、贾彦琪研究大学教学领域的分布式领导。
图2 2004—2019年分布式领导研究者聚类知识图谱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章的相应发文机构进行分析,以了解机构对分布式领导领域的研究状态和实际共现情况(图3)。从合作关系来看,各机构没有形成明显的合作关系,而是呈现相对孤立的状态。发文的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的高等教育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十一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以及江西、山东等少数高等院校。其中上海部分院校聚焦于分布式领导的实践性研究。
图3 2004—2019年分布式领导机构合作分布可视化结果图
1.高频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重要性、研究热度及关键词之间联系强度的相关研究,结合表1和图4可以看出,“分布式领导、教师领导力、教师领导、领导力”是分布式领导相关文献下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值得我们重视;此外“研究前沿、热点主题”反映了分布式领导的属性特征即教育管理研究的前沿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改进、课程评价”等关键词反映了分布式领导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美国是分布式领导研究与实践相对较多的国家。从图4中可以看出分布式领导与领导力、学校改进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教师领导与专业学习共同体之间联系密切;而学校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密切。此外,“教育管理研究、教师领导力、育人模式”等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热点关键词。
图4 2004—2019年分布式领导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2004—2019年分布式领导研究关键词
2.关键词聚类分析。由于分布式领导相关文献较少,根据聚类结果得到以下聚类标签:#0教师。考虑到文献数量少导致的聚类结果的分散性,仅依据聚类信息很难得到关于相关内容的具体知识,查阅聚类下并无相关聚类子关键词的体现,因此,需要对聚类下的相关文献进行二次文献检索分析,结果如下:#0教师领导。教师领导可以认为是分布式领导在教育管理领域的一个分支(图5)。
图5 2004—2019年分布式领导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袁慧芳等对教师领导的定义、性质、功能、影响教师领导的条件,以及如何产生和支持教师领导等方面做了综述,认为教师领导归于分布式领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中小学教师乃至大学教师在专业上高度自主,在引领学校课程实施方面有着充分的自主权,一部分业务水平较高、有一定权威的教师还可以引领其他教师开展业务,这样校长领导的权力就分布在组织的各个层面。但关于“教师领导力”与“教师领导”国内学者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如何界定领导教师及如何区分领导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关系,依旧是教育管理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分布式领导的必要性来看,刘松博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民众素质大幅度提升、知识型员工数量逐年增多,大变革时代竞争激烈、决策环境不确定的大背景下,分布式领导必将成为相关组织和有远见的企业家重视的领导模式,以增强自身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在教育管理界也不例外。由于英雄式的集权领导的种种弊端,在知识经济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加之分布式领导理论的不断成熟,分布式领导必将成为引领未来的领导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分布式领导在我国的开展存在相当的困难。
李朝辉等提出分布式领导在学校管理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校长负责制、一人集权管理等制度由来已久,使得分布式领导难以在我国顺利开展;各个阶层之间很难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加上学校的关注点、目标不同等,这些都是分布式领导实施面临的困难。为此,改变传统观念、重建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塑造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等是必要的。
关于如何进一步促进分布式领导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何进一步落实相关措施。蒋园园与王智超分别基于分布式领导的思想,针对学校改进活动中校长领导力、校长与教师转型的实现进行研究。王智超认为在学校改进活动中,教师转型与校长转型都是必不可少且相互促进的,教师要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实现转型,而校长则需要统筹全局,具体表现在对环境变化、管理思维、方法、手段与形式的变化及处理与应对学校成员的关系问题上。
樊璠通过对美国教师赋权增能的研究,旨在加强我国教育管理界对教师增能赋权的实质认识,使管理者认识到教师增能赋权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自身加强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及主动获得权能的意识,并提出要加强教师及管理层的管理意识,健全法律;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推进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通过公开课鼓励反思与协作;重塑校长形象、培养领导团队等,以此加强我国教师赋权增能的影响。蒋园园认为校长首先要转变观念,摒弃传统观念,内化分布式领导的原则,与教师分享职权;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并监督教学,做任务的发起者,学会尊重与欣赏,共创合作性平等对话的校园文化。李敏也对提升校长领导力做出了相关研究:创造合适的环境才能引领学校变革,校长要下放权力,重视跨组织管理,建立团队合作关系,以此推进分布式领导在促进校长领导力提升中的作用。
上述研究发现:分布式领导理论与实践在我国主要应用于教师领导与校长领导力的研究中;从面临的困境、必要性、定义与性质等方面阐述相关的概念;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如教师赋权增能、学校改进、校长与教师的转型变化等。总体来说,我国的研究还主要借鉴与引用西方的研究成果,由于我国传统观念与文化的差异,要实现分布式领导在我国教育管理领域顺利开展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
我国现已经拥有许多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教师共同体便是其中的一种。教师共同体因其实践性、研究性、专业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它不仅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共同体,而且也区别于教育领域内部不同形式的共同体。通过之前的教师共同体关键词聚类研究,共得到四类聚类结果:(1)教师专业发展(整合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教师发展、教师成长、文化);(2)实践共同体(整合实践共同体、共同体);(3)知识管理;(4)职业幸福。
在#1教师专业发展聚类标签中,包含“学习共同体”“教师合作”“学校制度建设”“城乡教师共同体”“终身学习”等子聚类标签,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基本的研究成果及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本身的意义等。然而,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事关领导层、中层、教师自身等每个环节。邓友超在《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一文中提出,校长专业化为领导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想、知识和榜样;教师专业发展是每个人的事情,需要校长引领发展、中层执行责任、教师自身进行自我领导;通过促进组织学习来保障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因此,分布式领导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性作用,以其协作与互动的理念,引领着全体教师在新型关系的指导下进行合作与学习。
在#2实践共同体、#3知识管理、#4职业幸福等聚类标签中,分别包括教师共同体的实践形式、实践内容、精神层面等重要方面。王晓芳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结构、文化与领导力因素;其中,校长领导力处于核心位置,根据“融合与权变”的领导力理念,提出拟合不同类型校长领导力核心要素,与共同体发展阶段、学校内外文化性与结构性因素相吻合的校长领导力模型。在建立和维持共同体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校长如何发挥其领导力,从而更好地在学校内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在我国教育情境中,中小学校长如何领导、支持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在借鉴西方相关领导力模型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本土化的探索和研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需教学与学校的管理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选课走班是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但选课走班给班主任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由北京十一学校研发的应用分布式领导与选课走班模式,由全体任课教师参与,以项目、主题与任务为主线,以体验—反思—分享—合作为常态,更有助于发挥每个成员组织与管理的创造性。在这里,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者,都是学生的导师,但随着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增强,教育管理也将逐渐回归教育的本质,每一位学生将成为学习的管理者。选课走班中分布式领导的应用无疑增强了学校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加强了对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与管理。
李唯指出,要通过“引导教师确立教育理想、促进教师提升职业能力、帮助教师感受职业幸福、实现教师整体发展”来促进教师的职业幸福。这其中的职业幸福感更多来源于教师自身的努力得到认可,这就需要管理者为教师提供机会,营造氛围,鼓励教师在共同体中学习进步,做学校的管理者,做自己的管理者,使教师共同体的实现从意识转化为行动。
本研究通过对分布式领导研究热点分析发现:(1)关于分布式领导总体发文数量偏少,2014年发文数量最多,为15篇;从2014—2019年发文数量保持平稳的态势,我国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证明都处于起步的阶段。(2)从作者的共现频次来看,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赵迎、蒋园园分别发文4次;李希贵、金建生分别发文3次。分布式领导研究尚未形成相对明显的研究团队。(3)从合作机构来看,各机构没有形成明显的合作关系,呈现相对孤立的状态。发文的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的高等教育院校。(4)从关键词分析来看,“分布式领导、教师领导力、教师领导、领导力”是分布式领导相关文献下研究的热点关键词。此外,我国主要借鉴国外研究理论,注重对领导力、教师领导、校长领导力、学校管理模式转型等进行研究。(5)教师领导作为分布式领导唯一的聚类标签,主要注重对教师领导相关的困境、必要性、定义与性质等概念进行研究;尝试解决如教师赋权增能、学校改进、校长与教师的转型变化等问题。(6)分布式领导因其互动与协作的理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性作用,校长领导力居于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核心地位,在新的管理模式中要注重应用分布式领导理念,促进教师共同体从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增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推进教师共同体的优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分布式领导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主要理论还在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实践推进中发现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应加强教师共同体建设,深入研究分布式领导本土化与实践应用,加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等相关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与管理层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在教师共同体管理中,通过分布式领导实践,努力实现合作决策、赋权分责,不断增强教师主体意识,促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共同体建设,为我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管理创新创造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