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赣贞
享受休闲生活
上班时大家都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但事实证明,拥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一项新研究分析了21736名参试者的数据,他们的年龄区间在15岁~85岁,曾参加过关于时间使用的调查。在被问及自由支配时间,例如“平均而言,在你工作的日子里,你在自由活动上花费了多少小时(分钟)?”还有生活满意度,例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你近期的生活感觉如何(1 = 非常满意,2 = 有些满意,3 = 有些不满意,4 = 非常不满意)”?研究人员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出每个人在一天内的空闲时间,然后对幸福感的体验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表明,个体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呈负的二次曲线关系。换句话说,一方面,一天中自由支配时间的减少会导致压力升高,主观幸福感降低;另一方面拥有更多的时间也并不好,不能持续转化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主持该项研究的玛丽莎·谢里夫教授说:“人们经常抱怨自己太忙,想要更多的时间。但是,更多的时间真的与更强烈的幸福感有关吗?我们发现,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导致更大的压力和更低的主观幸福感。尽管空闲时间太少不好,然而拥有更多的时间也不见得就会令人感觉更好。”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的内在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在线研究,有6000多人参与。在第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想象在至少6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有一定数量的自由支配时间。他们被随机分配到拥有自由支配时间少的组(每天空闲时间15分钟)、自由支配时间适中的组(每天空闲时间3个半小时)或自由支配时间多的组(每天空闲时间7个小时),并被要求报告他们感受到的快乐、幸福和满意程度。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自由支配时间少的组还是自由支配时间多的组,参与者报告的幸福感都低于自由支配时间适中的组。自由支配时间少的人感到更大的压力,进而导致幸福感较低,但自由支配时间多的人感觉效率较低,同样导致幸福感降低。
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考察了生产力的潜在作用。参与者被要求想象每天有适度(3.5小时)或大量(7小时)的空闲时间,与此同时想象把这些时间花在生产性活动(如健身、跑步、看电视)或用于非生产性的活动(如使用电脑)。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得出结论:那些有更多空闲时间的人,在从事非生产性活动时幸福感较低;然而在从事生产性活动时的感觉,幸福程度与那些有适量空闲时间的人相似。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即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行动做出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幸福是人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感受,是心灵上的满足。个体想要获得高水平的幸福感,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关系需求,最终增强自我选择、胜任力和关系感。
自主需求可以理解为内在的驱动力,指个体能感知到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是由自我来决定的,即个体的行为应该是自愿的且能够自我调控的,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实有充足的空闲时间就代表了这种自主需求,不必被动地接受各种工作任务,而是有更多的自由去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
胜任需求指在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有独特的本领和技能,有机会去锻 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在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后享受成就感,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从而带来更高的幸福感。如果人们有充足的空余时间,并将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快乐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取决于如何支配这些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或有意义的事。初入社会,难免觉得自己缺乏经验,想在社会上找到价值感、存在感,不断在犯错中试错、顿悟,给自己时间去学习,然后在实践中检验,厚积薄发。经验是个积累的过程,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世事洞察皆学问。
关系需求指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与他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际关系,是个人在社交中获得认同的过程。要想在空闲时间不空虚、不颓废,就要积极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或是用空闲时间进行社交。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一点尊重,多一点支持,就能拥有直线上升的幸福感。
为了弄清楚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谢里夫研究团队又招募了5000位志愿者,也同样让他们想象自己如何支配长、中、短三种不同的空闲时间。但这次,每一组志愿者又分为两组:一组是想象自己会利用这些时间去做有意义、有用的事情,而另一组则是想象自己去做一些无用、无意义的事情。通过分析实验的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把空闲时间用于生产活动,也就是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时,拥有过多自由支配时间的负面效应就可以被减弱,人们从心理上会感到更快乐,幸福感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反之,则会重新陷入之前的“抛物线”中。
空闲时间的好处取决于人们的看法,即便自由支配时间适中,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感到幸福。美国罗格斯大学心理学家加布里埃·拉托涅托领导的研究团队评估了199名大学生对各种休闲活动的享受程度,并衡量了他们的幸福、抑郁、焦虑和压力水平,参与者被问及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休闲是浪费时间。结果显示,对待闲暇时间的态度,同样影响人们的幸福感。越是认为休闲是浪费时间,就越不喜欢休闲活动。而且这些人的幸福水平更低,抑郁、焦虑和压力水平更高。
梁实秋曾说:“生活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你拥有怎样的闲暇。”你对待闲暇的态度,决定了你的生活样貌。无事可做,浪费光阴,从事一些消磨时间的娱乐活动,在生活中只是一个被动者,无法享受时间的乐趣。一个自身丰富的人,在闲暇的时间里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努力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看书,旅行,生活对他们而言是幸福的。
现在一些人之所以在空闲时间感到无聊,一是不适应独处,二是害怕孤独,只会在无所事事中浑浑噩噩地堕落。他们刷剧,睡觉,游戏,看朋友圈,围观网络八卦,一天下来反而疲惫又焦虑。一项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的休闲时间会越来越多。心理学家指出,休闲技能是一种有意义的、好玩的、能打发时间并提升自身素质的技能。休闲技能越高,幸福感越强;休闲技能越低,幸福感往往也越低。以下两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是放松。在电影《至暗时刻》里,丘吉尔每逢危机或困境,都喜欢安静地泡澡,泡澡时端着一杯威士忌。有时他泡澡时推敲词句,秘书就在门外拿着小本子快速记录。现在很多人工作忙碌,偶尔有闲暇时间都不知如何打发,一不留神就在手机里度过一天。不如好好放松身体,或冥想,或瑜伽,或多睡一会。只有身体放松了,紧绷的大脑才会放松。
二是给自己找事做。有位网友分享了她的亲身经历,第一周晚睡晚起,躺沙发,看电视,刷手机,没事干就去超市蹭空调。重复几天后,新鲜感快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内心不安感和恐惧焦虑。她换了一种休闲方式,恢复正常作息,开始三餐按时在家做饭;整理屋子,将不需要的东西清理转卖;上游泳课和爬山,研究起中医艾灸;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重新联络旧友,在各种交流中更懂得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通过在家大量深度阅读和知识储备后,得到了许多新收获,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行为更自律,消费更节制,内心更平和。”这位网友深有体会地说,“在这 段风平浪静的时光里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成为下一段旅程的重要累积。”
按照我国制定的法定节假日,一年中包括周六周日,算下来一共是116天左右。由此可见,休闲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位心理学家建议,为了让自己快乐,使生活变得有意义,应努力将休闲时间花在提供内在幸福源泉的活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