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龙,辛欣,郑志强,杨永春,刘斌,刘阳,刘波
1.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 潍坊 261061;2.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潍坊 261061
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是空气污染的源头之一,为减轻环境污染,国家对发动机排放标准要求日趋严格[1-4]。为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日渐增多,主要包括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等[5-10]。
DOC使柴油机尾气中的HC、CO和可溶性有机物(soluble organic fraction,SOF)与O2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转化为CO2和H2O,并将尾气中的NO氧化为NO2[11-13],可提高SCR的转化效率,同时为DPF被动再生提供足够的NO2,提高DPF的被动再生效率;DOC还可以氧化缸内后喷燃油,提高出口的排气温度,使DPF内部发生主动再生,清除DPF内的积碳[14-16]。
柴油机尾气流经DPF时,尾气中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被捕集留在过滤体上,较清洁的尾气排入SCR进一步净化,DPF的捕集效率超过95%[17-18]。DPF捕集到一定数量的PM后,排气背压高,影响发动机的动力,因此需清除PM,保持排气管的畅通。消除DPF内累积PM的过程称为DPF再生,再生方式分主动再生和被动再生:主动再生是控制发动机后喷燃油,燃油在DOC的作用下氧化放热,为DPF主动再生提供所需热量,主动再生的温度为560~650 ℃,高温将DPF内的积碳氧化为CO2;被动再生是尾气中的NO在DOC的作用下氧化为NO2,DPF将NO2作为氧化剂氧化PM生成CO2,NO2又被还原为NO[19-20]。
DPF再生过程中过高的再生温度或热疲劳均将导致DPF载体产生裂纹,使DPF的过滤性下降甚至失效。DPF载体裂纹是柴油机后处理技术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在实际配机使用过程中,出现过DPF载体环裂、面裂、烧熔等故障。本文通过台架试验研究DPF载体环裂现象,分析DPF载体环裂的影响因素,明确故障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提高DPF使用的可靠性。
采用某重型柴油机试验台架,因耐久试验周期较长,采用A、B 2台柴油机对DPF载体环裂现象进行试验分析,2台柴油机中均装配DOC、DPF和SCR后处理系统,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DPF载体环裂试验装置示意图
对柴油机A的后处理系统进行再生耐久试验。基于全球统一瞬态试验循环(world harmonized transient cycle,WHTC)工况循环积碳至碳载量为4 g/L时进行稳态点再生,测得DPF内部温度峰值为1140 ℃,对DPF进行透光检查,发现透光,切割DPF后发现载体环裂。
对柴油机B进行DPF载体冷热冲击试验。DPF运行160 h后进行稳态点再生和80次冷热冲击试验,对DPF进行透光检查,发现透光,切割DPF后发现载体环裂。柴油机A、B的DPF载体环裂故障现象如图2所示。
a)柴油机A b)柴油机B
分析柴油机A、B的DPF载体环裂故障的原因,需复现图2中的故障现象,制作带热电偶的DPF-1、DPF-2、DPF-3测量再生过程中DPF内部的温度分布及温度梯度,分析DPF载体环裂的原因。
2.1.1 WHTC工况下积碳再生试验
DPF-1的热电偶布置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DPF-1内部共布置10个测点,编号为5~14,测点5、6、7、8、13均匀布置在载体中轴线上,测点5、13分别布置在前、后端面,测点6、8分别布置在离前、后端面10 cm处,测点7在中心位置,测点9、10、11、12和14布置在测点8的径向位置。其中,测点8、9、10、11之间间距为1 cm,测点12、14间隔1 cm。
a)DPF-1前端 b)DPF-1剖视图 c)DPF-1后端
柴油机A在WHTC工况进行积碳,当模型碳载量为3.5 g/L时,进行稳态点强制再生。再生过程中,DPF-1内部各热电偶的温度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沿DPF-1中轴线从前端到后端各测点温度依次升高,测点13温度最高,为725 ℃;测点9~12、14温度均较高,且外环温度高于中心温度,最高为750 ℃。在试验过程中,监测到DOC后端面HC的体积分数为0.02%,低于设计要求(≤0.15%),可知再生时HC泄漏量较少不会导致DPF内部产生高温现象,高温主要由积碳燃烧引起,且越靠近后端温度越高。
图4 DPF-1再生过程中各测点温度
2.1.2 降怠速(drop-to-idle,DTI)再生试验
DPF-2的热电偶布置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DPF-2内部共布置13个测点,编号1~13,均布置在载体中轴线上,其中测点5、13分别布置在前、后端面,测点6、8分别布置在离前、后端面10 cm处,测点7在中心位置,测点1~4、9~12布置在测点7前、后,每间隔1 cm布置1个。
a)DPF-2前端 b)DPF-2剖视图 c)DPF-2后端
柴油机A在WHTC工况下进行积碳,当模型碳载量为4.5 g/L时,进行DTI再生试验,得到DPF-2各测点温度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DTI过程中,DPF-2上游温度、测点5温度缓慢下降,DPF-2内部温度快速升高,测点段6~7(DPF前半段)达到的最高温度基本一致,测点段8~13(DPF后半段)温度依次升高,测点13的最高温度为850 ℃。
图6 DTI试验中DPF-2内部各测点温度 图7 DTI试验中DPF-2内部温度梯度
DTI试验中DPF-2内部温度梯度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最大温度梯度为76.6 ℃/cm。
表1 不同积碳循环下DPF内部最高温度
柴油机A在不同的积碳循环下进行积碳,当碳载量为3.5 g/L时进行稳态工况下的再生试验,DPF内部最高温度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不同积碳循环下达到同样的碳载量,再生时DPF内部最高温度不同,说明不同积碳循环下,DPF的碳载量分布不同。
对柴油机A进行同碳载量,不同再生设定温度的再生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同碳载量下,不同的再生设定温度导致DPF再生最高温度不同,再生设定温度为560 ℃时,DPF可再生成功,再生最高温度较低。
表2 不同再生设定温度下DPF内部再生最高温度
对柴油机A进行碳载量为3.3 g/L,DOC温升速度分别为3、5 ℃/s的再生试验,发现DPF再生最高温度分别为750、721 ℃,可知DOC的温升速度对DPF再生过程的温度影响不大。
2.1.3 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柴油机A的试验可知:1)DPF内部产生高温的主要原因是碳载量分布不均匀和再生设定温度较高;2)DPF内部温度梯度产生的原因是DPF再生起燃过程和再生结束后断油产生温度梯度。
通过对柴油机A的再生试验,再生设定温度为600 ℃,碳载量控制在3.5 g/L以内,在有阶梯再生的情况下,最高温度和温度梯度均正常;再生温度设定为560 ℃时也可再生成功,且再生最高温度较低,风险较小。
2.2.1 热冲击试验
对柴油机B的DPF进行80次冷热冲击试验,试验前、后PM的循环质量和颗粒物数量(particel number,PN)均满足法规要求,剖开后无裂纹产生。
2.2.2 WHTC工况下无积碳再生试验
DPF-3的热电偶布置与图3相同。对柴油机B进行WHTC无积碳再生试验。再生过程中,DPF-3各测点温度如图8所示,DPF-3中轴上各测点温度基本一致,最高温度为675 ℃,满足设计要求。DPF-3无积碳再生径向温度梯度如图9所示,DPF-3径向温度梯度变化较小,满足设计要求。
图8 DPF-3无积碳再生过程中各测点温度 图9 DPF-3无积碳再生径向温度梯度
2.2.3 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柴油机B的试验可知DPF内部温度梯度形成的原因为:1)DPF再生过程中温度升高;2)DPF再生过程中出现最高温度,形成温度梯度;3)再生结束后断油,形成温度梯度;4)行车再生过程中的后喷燃油突断导致温度突降,形成温度梯度。
设定柴油机B的再生温度为600 ℃,碳载量控制在4.5 g/L以内,在有阶梯再生的情况下,最高温度和梯度均正常,风险较小。
基于台架试验分析柴油机DPF载体环裂现象及产生原因,采用带热电偶的DPF测试其再生过程中内部温度的变化,探究DPF载体环裂的原因。柴油机A的DPF出现载体环裂的主要原因是再生过程中出现高温,温度梯度较大,导致DPF载体环裂;基于排除法,推测柴油机B的DPF出现载体环裂现象的原因为热疲劳。
可通过以下方法降低DPF载体环裂故障率:1)DPF再生起燃过程中控制起燃速度,减小温度梯度;2)再生结束后阶梯断油,减小温度梯度;3)再生温度由600 ℃降至5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