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珍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1442)
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境内某隧道为分岔隧道,结构形式复杂,进口段为双连拱隧道,目前为广东省首例。隧道平面由直线及圆曲线组成,曲线最小半径左线R=700 m(右线R=810),隧道纵坡采用人字坡,为进口1.0%,左线出口0.628%,右线出口0.6%,隧道最大埋深约110 m(见图1)。隧道连拱段结构形式复杂,以Ⅳ、Ⅴ级围岩为主。安全风险高,技术难度大。
本隧道进口端和出口端均采用端墙式洞门。两端洞门以外为山间河流谷底。右线隧道已露拱,且既有地形十分陡峭,洞门施工难度较大。
隧道结构变化形式为:从隧道进口到出口依次由整体式直墙连拱段、整体式曲墙连拱段、复合式连拱段、超小净距段、较小净距段组成(见表1),设计为从进口段往出口段掘进,即连拱段往小间距段施工。
表1 隧道分类统计 m
隧道穿过丘陵地貌区,地面标高276.01~391.36 m,相对高差为115.35 m,地形起伏较大,临河陡崖分布,断层、褶皱等构造较发育,丘陵山体植被发育,局部基岩出露。
隧址区地层岩性为坡积碎石土、泥盆系砂岩、印支期侵入辉长岩及其风化层。围岩主要为碎石、块石、强风化石英砂岩,局部为中风化石英砂岩,土质不均,强度低,原始地形陡,局部雨季受扰动易崩塌,基岩裂隙发育,易渗水。
隧道位于丘陵区,地表水不发育,主要为大气降雨形成地表水沿山谷汇流,为季节性地表水。
隧址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石英砂岩基岩裂隙水及断裂构造破碎带脉状水。隧道单洞正常进水涌水量取值为12 526.03 m3/d,单洞最大进水涌水量为13 940.96 m3/d。
(1)围岩差
隧道围岩差,以Ⅳ、Ⅴ级围岩为主(见表2),连拱段隧道双洞的洞身开挖断面面积为236~274 m2,软弱岩层对大断面开挖、多次扰动开挖和小净距隧道开挖带来了难度。
表2 隧道围岩分级统计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隧址区位于内莞向斜的南东翼,为下坪正断层和内莞逆冲断层所夹持,出露的地层较单一,主要为泥盆系中下统桂头群砂岩、石英砂岩,滑坡、断层、褶皱等不良地质发育,勘察采用钻探和地质测绘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洞口明洞段区域分布3条线形断层构造,分别为F1(产状45°<80°)、F2(产状320°<30°)、F3(产状160°<80°)。
(2)洞口大偏压,右线存在崩滑体,环境条件差
隧道进口端左侧临山右侧临河,且河道不能侵占,因此严重限制了隧道进口端连拱段左右隧道设计线间距,左右线间距不能完全拉开。
隧道进口存在偏压,隧道在陡崖条件下进洞,且右线存在崩滑体,对连拱隧道进洞十分不利(见图2)。
图2 隧道洞口段地形地貌
(3)隧道连拱进洞,工序复杂,质量安全风险大
本隧道连拱隧道方式进洞,采用三导洞开挖,先施工中间墙,后施工两侧洞,施工工序复杂,工艺转变多,质量安全风险大。
(1)上边坡防护:洞口段左侧边坡及仰坡较高,为了降低边仰坡高度,减少地形偏压对隧道洞口的影响,保证隧道施工及营运安全,洞口段路基边坡采用抗滑桩+锚索格梁及明洞隧道综合处治方案[1-3]。
(2)大边墙支护:由于本隧道为连拱隧道,跨度较大,进洞段右洞露拱严重,且既有地形十分陡峭,需要在陡崖下进洞,为了减少洞口开挖对山体的扰动,采用大边墙+套拱+回填的方案进洞。
洞口段先做大边墙和套拱 20b工字钢,随即施工隧道暗洞初支、二衬,最后施工套拱外侧的回填土。
(3)护面墙防护:隧道右洞露拱至暗挖过渡段埋深较浅,岩性稳定性较差,因此超薄埋深地段采用护面墙护坡,保证山体的稳定性。
施工顺序:边仰坡防护施工→大边墙、护面墙施工→隧道入口段进洞施工。
护面墙及岩壁锚杆防护设置在YK32+658~YK32+668段,沿既有山体坡面设置,岩面打设φ22砂浆锚杆,锚杆长度为2.5 m,锚杆端头50 cm预留与护面墙内钢筋网焊接,设置间距为1.2 m×1.2 m,梅花形布置。护面墙混凝土等级为C20,基坑底部开挖宽度为3 m,深度2 m。墙身高为14.33 m,墙厚为2.5 m,内部设置双层 C14钢筋网,网片间距20 cm×20 cm,护面墙断面图见图3。
图3 护面墙断面图
(1)基础施工
基坑开挖深度2 m,宽度3 m,基坑开挖后进行地基承载力试验,承载力小于400 kPa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地基加固采用φ76×5 mm钢管打入强风化层,深度不小于2 m,并注浆加固。基坑两侧放坡坡率为1∶0.3,坡面防护采用喷C25混凝土,厚度5 cm。
基坑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C20基础混凝土。
(2)施工平台搭设
护面墙工程施工先搭设施工作业平台脚手架,采用落地扣件式三排φ48×3.5 mm钢管脚手架方式搭设,每级平台满铺20 cm×5 cm木板,并绑扎牢固。钢管架分层搭设,每层高度根据每循环护面墙浇筑高度确定,架宽3 m,为增加抗风能力,架体两外侧立杆采用双立杆搭设[4-5]。
(3)锚杆施工
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锚杆长度为2.5 m,设置间距为1.2 m×1.2 m,梅花形布置,锚杆端头50 cm预留与护面墙内钢筋网焊接。
(4)护面墙施工
混凝土护面墙墙身高为14.33 m,墙厚为2.5 m,内部设置双层φ14钢筋网,网片间距20 cm×20 cm。
隧道进口处共设置两段大边墙(见图4),其中YK32+645~YK32+658段大边墙在护面墙施工完成后施工,YK32+635~YK32+645段大边墙及端墙在明洞二衬施工完成后施工。
图4 大边墙断面图(单位:cm)
(1)基础施工
大边墙基坑开挖深度2~3.35 m,宽度3.48~8.33 m,基坑开挖后进行地基承载力试验,承载力小于400 kPa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地基加固采用φ76×5 mm钢管打入强风化层,并注浆加固。基坑两侧放坡坡率为1∶0.3,坡面防护采用喷C25混凝土,厚度5 cm。基坑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C30基础混凝土[6]。
(2)墙身混凝土浇筑施工
洞门大边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墙身分段分层浇筑,每层浇筑高度不超过2 m,边墙坡率为1∶0.4,基础及每层墙身浇筑完成时安装φ22接插筋,接插筋伸出混凝土面不小于50 cm,布置间距为0.5 m×0.5 m。
YK32+645~YK32+658段大边墙墙身浇筑至拱腰处,预先埋设护拱钢板,纵向间距为1 m,预埋15 mm厚钢板尺寸为24 cm×24 cm(预埋钢板示意见图5)。
图5 护拱预埋钢板
ZK32+635~ZK32+645路堑左侧边坡位于内莞隧道的明洞上方,为四级边坡,在路基高边坡施工时开挖至隧道明洞顶部,边坡安全设计要求高。坡脚设锚索抗滑桩(2 m×3 m),桩间距6 m。桩顶按1∶0.3的坡率切坡,分级坡高15 m,平台宽度2 m;坡面采用锚杆垫墩和预应力锚墩进行加固,坡面挂主动防护网,堑顶设截水沟和被动防护网。隧道洞口路基高边坡及仰坡施工后进行边坡稳定性监控量测,在确保边坡、仰坡稳定后开挖明洞段土石方。
隧道连拱段结构形式复杂,从隧道进口到出口依次由整体式直墙连拱段、整体式曲墙连拱段、复合式连拱段组成[7-8]。
连拱隧道采用三导洞法施工(见图6),先开挖中导洞施作中隔墙,待中隔墙达到设计强度后可开挖侧壁导坑。
图6 连拱隧道开挖顺序
图6中阿拉伯数字代表开挖步序,罗马数字代表支护施工顺序。
3.5.1 中隔墙施工技术
(1)开挖
中导洞采用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开挖循环进尺为2~3 m。
中导洞施工过程中若侧导坑横向收敛过大,则应设置底部横撑或临时仰拱。
(2)混凝土浇筑
隧道二次衬砌采用模板台车浇筑钢筋混凝土,双连拱中隔墙模板支撑体系为:模板用P3015标准钢模板拼装,内楞钢架用 16工字钢弯制而成,钢架纵向间距750 mm,外楞用100 mm×100 mm方木,支架采用φ48×3.2 mm钢管搭设,横向步距750 mm,纵向步距为750 mm,施工断面示意见图7。
直中墙连拱段中导洞顶支护与中墙衬砌是紧贴的,中墙分两步施工,先浇筑直立式中墙至特定高度处,再用两根预留注浆管将中墙顶与中导洞顶之间充填C20混凝土。
3.5.2 主洞施工技术
左、右主洞施工应在中导洞贯通、中隔墙施作完成后进行[9-10]。
(1)开挖技术
连拱段两侧主洞在中隔墙施工完成施工,主洞主要采用单侧壁导坑法进行开挖,对于浅埋段隧道,调整为预留核心土弧形导坑开挖;对于软岩段变形较大时,侧导洞调整为上下台阶法开挖。开挖从隧道进口端向出口端方向开挖。
隧道首先进行右侧主洞开挖施工,在右侧主洞上台阶开挖进尺超过左侧洞口20 m后可进行左侧主洞开挖施工。侧导洞超前主洞上台阶长度不小于15 m;主洞上下台阶掌子面间距不小于10 m,主洞二次衬砌待初支封闭、围岩变形稳定后施工。
隧道主洞开挖按Ⅴ级围岩架立1榀钢拱架为一循环进尺,Ⅳ级围岩架立1~2榀钢拱架为一循环进尺,初期支护边开挖边支护。
中导洞施工结束后,主洞右洞先暗挖进洞,为确保安全,应先对中导洞左侧回填,加强段中墙临时支撑,随即进行主洞隧道开挖掘进。
中墙临时支撑要求:
隧道右侧主涧开挖时,必须先做好中隔墙左侧空洞的临时支护工作;
临时支护采用50 cm碎石+50 cm混凝土回填组合的形式交替进行(见图8);
在中隔墙临时支护拆除时,距主洞掌子面15 m范围内的临时支护不可拆除。
右洞掌子面距二衬不小于50 m;洞口浇筑一板二衬后即可进行明洞施工。
爆破严格采用微震爆破,Ⅴ级围岩不大于5 cm/s,Ⅳ级围岩不大于8 cm/s。
(2)支护技术
①隧道导洞初期支护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厚度为26 cm。初期支护钢架采用 20a型钢钢架,间距为60 cm。在Ⅳ级围岩段,隧道导洞初期支护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厚度为20 cm。初期支护钢架采用 16型钢钢架,间距为80 cm。
②主洞、导洞钢支撑分别由 22b工字钢(Q235钢)组成,段与段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分别焊接在24 cm×24 cm ×1.5 cm、29 cm ×22 cm ×1.5 cm、22 cm×22 cm×1.5 cm铁板上。钢支撑纵向采用钢筋连接,纵向连接钢筋的环向间距为1.0 m,与钢支撑焊接。钢支撑均采用双面焊接,焊缝厚度不得小于5 mm。
(3)超前预报
采用长短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地质预报技术,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隧道施工工序中,准确判断不良地质段的位置及性质,制定相应的施工措施[11-12]。
(4)排水技术
①直墙连拱段,中墙为渗漏水高发部位,为排泄中墙顶积水,通过中墙顶设两根φ110 mm PE横向排水管,将中墙顶的积水与衬砌背后环向排水管中的水引入中墙内预埋的φ110 mm PE排水管中,再通过中墙墙角处的φ110 mm PE横向排水管将水引入侧式排水暗沟内,最后通过暗埋纵向排水管将水排出洞外。
②在隧道路面基层下设置纵、横向10 mm×50 mm扁形排水盲沟。
③衬砌背后集中出露的小面积股水,可用聚氯乙烯管将其直接引入侧沟内排除。
④明洞段衬砌采用外贴两布一膜防水层,洞顶回填并设置黏土隔水层,洞顶设截排水沟。
⑤为了便于对纵向排水管定期采用管道及时疏通,在二次衬砌墙脚每隔50 m设置检查维修井。
(1)连拱隧道是在隧道施工领域中难度较大的设计形式,做好中导洞与左右主洞之间的施工先后顺序,并中隔墙顶部设置专用排水通道,保证施工质量。
(2)连拱隧道主洞开挖时需对侧中间墙进行回填,作为临时支撑,可保证中间墙的稳定性和主动开挖施工安全。
(3)大偏压、大滑坡体等特殊环境条件下,大断面进洞时,需做好上边坡稳定性,并对露拱部分采用大边墙,浅埋段落采用护面墙技术可保证隧道的进洞安全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