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足跟痛或称脚跟痛,医学上称之为“跟痛症”,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症状。常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足跟部的局部疼痛及明显压痛,不红不肿或有时局部红肿,没有畸形改变,站立、行走时疼痛加剧,因此不能久站及远行,休息后缓解,但运动后加重,症状易反复发作。其轻者只是出现短暂性的轻微疼痛,休息片刻就好了,重者一痛就是十多天,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同时也影响到了家人,让很多老年人苦不堪言。
跟痛症在中老年人中发生率很高,仅次于腰腿痛。临床数据显示,70%以上的中老年人受过跟痛症的困扰。跟痛症虽然一般不是什么大病,但影响人们的行动和生活质量,提醒中老年朋友及早做好防护,远离足跟痛。
导致跟痛症的病因很多,主要是由足跟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而且足跟疼痛的程度也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
1.跖筋膜炎。足底筋膜由足跟部起,到前足止,是贯穿于足底的纤维组织。当足底筋膜过度拉伸或者受压时,就会导致筋膜炎,也可能引起足跟痛、足弓痛及足跟骨刺。
2.足跟脂肪纤维垫炎。简称“跟垫炎”,跟垫是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而构成,有防震作用。脚跟部被硬物硌伤或长期被挤压、受风着凉使跟垫发生炎症。临床表现为足跟疼痛、肿胀,有潜在压痛。
3.跖腱膜炎。跖腱膜长于足底,附着在跟骨结节上,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表现为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紧张感。若跟骨结节前缘有压痛,牵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
4.跟部滑囊炎。“滑囊”就像自行车轴承的润滑装置,对骨关节具有保护作用,若滑囊出现炎症,润滑装置损坏,就会出现“轴承磨损”,即疼痛的情况,见于长久站立及硬地面行走以后,可同时伴有骨刺。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跟骨后或跟腱前滑囊发生炎症,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皮温升高等症状。
5.跟腱腱围炎。跟腱是位于踝关节后方的一条大的肌腱,连接着小腿后方的肌肉群到跟骨,行走、奔跑、攀登等运动都依仗它。跟腱附着部位的腱周围组织因外伤或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发病后跟腱粗大、有压痛,主动背屈或被动背屈时踝关节疼痛加重。
6.跟骨骨刺。骨刺在医学上称为骨质增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关节软骨逐渐退化,弹性减小,骨关节在不知不觉中被磨损,这时关节软骨就会出现代偿性增长,最后逐渐钙化而形成骨刺。由于跟骨是人体行动、负重与地面的着力点,所以就相对容易发生骨质增生,X 光片中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临床上发现骨刺并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7.痛风。这是老人易患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原因是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清尿酸代谢超过正常,尿酸沉积在指、趾等关节软骨处,引起局部疼痛肿胀等病变。该病早期表现往往也是足跟痛,且每当进食肉类等高嘌呤类食物或劳累后加重,而后可发生指、趾关节疼痛和肿胀。痛风病人除具有疼痛病状外,可以通过检验血清尿酸含量和X线拍片检查而确诊。
8.跟部脂肪垫萎缩。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如果把人的双足比作自行车车轮,那么跟部脂肪垫就像是车轮充气带,脂肪垫萎缩就像充气带漏气,那钢圈就会受压变形,跟部失去了脂肪垫的保护,就会受压疼痛。跟垫痛常发生在老年人。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
9.跖神经卡压症。由于跖外侧神经第一分支支配小趾展肌并进入跟骨内侧结节及骨刺内缘附近,可受到卡压而引起疼痛,足被动外展及外翻可诱发疼痛。
10.跟骨内高压症。跟骨本身因慢性压缩或骨退行性变,跟骨内压升高导致跟骨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跟骨就像一块海绵,当久立引起血运平衡失调,跟骨内静脉回流障碍、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通透出的“水”被“海绵”吸收,最终引起水肿,进而压迫神经引起疼痛。患者往往感到跟部持续酸、胀、疼痛,夜间或休息也痛,压痛点不固定,跟骨穿刺减压后,症状及体征可缓解。
11.跟骨结核或肿瘤。这两类疾病老年人较年轻人为多。跟骨结核常伴有肺部或其他部位的结核,同时有午后发热、多汗、夜间盗汗、身体虚弱等症状。跟骨结核通过X 线检查可发现结核病灶。跟骨肿瘤除局部肿痛外,尚可触及异常突起的包块,X 线检查亦可发现肿瘤。
老年人发生足跟痛后,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对症治疗。①急性期适当休息。②药物治疗。有持续性疼痛时,可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如吲哚美辛、布洛芬、扶他林等,注意口服这类药物有并发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因此服用时要参考疼痛医生的建议,也可以局部外用镇痛膏药。③中药熏洗、热敷、局部理疗、针灸、按摩等,也可以缓解疼痛。④小针刀疗法。小针刀通过对足跟局部压痛点进行剥离,从而对足跟慢性软组织病变部位进行闭合性手术松解,疗效良好。⑤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跟痛症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足跟骨刺切除术(X 片证实有骨刺)、跟骨钻孔术(适用于跟骨内压高的患者)、跟骨滑囊切除术、平足症的跟骨截骨术、跟骨神经切断术等。⑥痛风患者要少吃含高嘌呤类食物(如肉类食物与黄豆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急性期口服秋水仙碱、保泰松等药物,慢性期主要服用别嘌醇等药物。⑦跟骨结核可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正规治疗,必要时作病灶清除术。⑧跟骨肿瘤应根据肿瘤性质确定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足跟痛的防比治更为重要。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来预防或减少足跟疼痛。
1.温热水泡脚。坚持每晚用温热水泡脚或用中药红花、透骨草等煎水泡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炎症。
2.防寒保暖。天气转冷时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防止风寒湿邪的侵袭。
3.鞋的大小要合适。尽量选穿宽松柔软、轻便舒适的鞋子,能让所有脚趾平放和可略微活动。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外硬里软,尤其鞋跟里面要有弹性。少穿或不穿硬皮鞋,运动鞋鞋底厚些、不能太软。鞋内最好垫有薄的鞋垫,这样能将自身的体重平均分配,鞋底过薄过软都会损伤足部。鞋垫可采用棉花或海绵制品,还可在骨刺相对应的鞋垫上挖个洞,尽量减轻骨刺造成的压迫。
4.注意劳逸结合。不宜过久站立或行走,要避免以脚部为主的剧烈活动,以减轻脚部的负重。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要有科学的步态及姿势,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防止足部过度疲劳。
5.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如游泳、打太极拳、慢跑或骑自行车等活动,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骨的韧性增加、骨质增长,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延缓足跟部周围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坚持足部肌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如赤脚在沙地或鹅卵石地上行走。行动不方便者,每天可做足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肌的肌力,减缓韧带蜕变松弛的进展速度。
6.高钙饮食。进食含有充足钙质的食品,如虾米皮、海带、紫菜、酥鱼、海藻、芝麻酱等,含钙丰富的骨头汤,含维生素C 丰富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喝牛奶、豆浆。100 克豆腐渣中含钙100 毫克,几乎与牛奶的含钙量相等,是最价廉、最易得的补钙佳品。不时地晒晒太阳,能预防骨质疏松和跟骨骨刺生成。
7.控制体重。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足跟痛,因此应尽量保持不超重、不肥胖,以减轻足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