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近1600万、机动车保有量超325万辆的特大城市,天津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因素造成了道路交通环境复杂,且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天津与周边省市的交通运输一体化日益频繁,交通管理的压力与日剧增。面对如此特殊的城市道路条件,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管理工作,在资金、人力、机制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公安交管部门坚持向科技要警力、战斗力,在做优顶层设计、做实基础建设、做强实战应用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科技智慧加持的现代警务模式。数据统计显示,天津市道路交通死亡事故连续多年保持稳中有降,道路交通健康指数在全国特大城市中持续位居前列。
天津拥有超325万辆机动车,超450万名驾驶人,车主和驾驶人办理公安交管业务需求与日俱增。为满足群众办理公安交管业务更方便、更快捷的需要,公安交管部门不断开辟相互融通的多种线上、线下办理渠道,开通“12123语音服务平台”,以及可一键通办67项公安交管业务的“天津交管服务直通车”微信小程序,并融通88908890便民专线、天津公安民生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完善各项措施、形成机制,便利群众办理业务,及时了解群众诉求、真心解决群众难题。公安交管部门深化推广“交管12123”互联网服务平台和“交管12123”手机App的应用,包括交通违法处理、申领临时号牌等车辆和驾驶人业务,140余项公安交管业务都可以在“线上”办理,仅2019年以来,服务群众办理各类公安交管业务就已达约2千万人次。
2020年,公安交管部门建成了全市首家全年无休、节日假期照常运转的24小时公安交管自助服务大厅,实现非现场处罚查询、裁决、缴纳自助办理的一体化。此外,具备一站式办理照相、体检、制证等单向业务办理的“驾驶人自助体检机”,已在南开、河东、红桥、滨海新区等全市多个区投入使用。
2021年春节前夕,公安交管部门在和平区张自忠路津门公寓门前,启用了一组“会提醒、能分析、秒抓拍、严曝光”的新型多功能一体化行人过街智能交通信号灯。此种被形象地称为“行人卫士”的智慧信号灯,集人行横道信号灯、警示标语显示、机动车警示灯、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智能行人请求系统、语音提示系统6项功能于一体,可有效警示行人违法闯红灯行为,自动分析行人流量,联动信号机优化配时方案,提高路口通行效率,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近几年,公安交管部门在全市20余处道路交口设置了具备语音播报功能的“人脸识别”曝光系统,规范行人和非机动车守法通行;通过在公交车、出租车、救护车,及包括渣土车在内的专业客货运输等多类车辆中推广应用汽车电子标识,并构建出“两环、两线、多区域”多圈层覆盖的网络化交通管理感知体系新格局,提高公交车优先通行效率,及重点车辆检查效率、管理能力,保障交通参与者安全畅行;公安交管部门还在中心城区多处重点路口路段配备了交通安全提示电子显示屏,依法查处违法鸣笛车辆驾驶人,有效促进驾驶人文明行车良好习惯的养成。
通过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数据共享,特别是与多家外卖即时配送企业联合成立“即时配送交通安全联盟”,公安交管部门深化对快递、外卖从业者骑行安全的管控,企业从公安交管部门获知外卖从业人员骑行不带头盔、逆行、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和事故信息后,对从业人员进行内部管理,做停单、教育等处罚,达到数据交互、协同共管。
近年来,公安交管部门按照公安部和市公安局关于科技强警、打造智慧交通管理的有关部署,建立了交警总队、各支队及大队共3个层级的指挥平台,成为快速处置警情、提高警务效能的“最强大脑”。通过科技的力量,单起轻微车损交通事故的处置时间,由之前的平均1小时减少为7分钟。通过区域协同优化交通环境,实现城市交通信号控制集中式管理向场景化服务转变,使早晚高峰平均车速提升了12%,重点区域早高峰拥堵情况提前半小时结束。
公安交管部门持续推进“互联网+交通”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公安交管+地图导航”数据融合技术,与使用率较高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实现信息共享,向广大交通参与者实时发布道路拥堵、事故等各类交通诱导信息,引导交通参与者选择畅通道路出行,有效提升了道路资源利用率和通行效率,达到了“未堵先知、预警先动、止于未发、防患未然”的效果,实现了交通出行效率、软件使用率、群众满意率“三个提升”。2016 年以来,公安交管部门还联合互联网地图导航企业,每逢传统节日和重要活动以及季度、年度等时间节点,联合发布《出行预测报告》,为广大交通参与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出行参考。
近年来,公安交管部门在市内六区建设了110处道路交通诱导屏、交警岗台电子显示屏、路口智能显示屏,它们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每日滚动播放本周期尾号限行与道路交通出行相关信息提示。
此外,公安交管部门还利用“磁钉”感应等设备,在市区主干路沿线路口实现交通信号区域协调控制,根据交通流量统一配时实现交通区域“绿波控制”,提升通行效率。通过在全市快速路沿线11处匝道入口启用车道指示信号灯,快速路通行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保障市民出行更加安全畅通。
行人需要横过马路时就按一下,即可自助预约“绿灯”。走斑马线、定制绿灯,过马路非常安全!
武清区振华西道与翠亨路辅路交口周边既有密集型居住小区,又有幼儿园及中、小学校,日常行人过街需求较大。为保障行人过街通行安全,今年1月,公安武清分局交警支队经过实地调研,在该交口处增设一处行人过街信号灯,行人需要通过时,只需按下按钮等待10秒,垂直方向的机动车道即会出现红色信号,行人在斑马线上按照行人过街绿色信号指示过街即可。
这是武清区首个“自助式”行人过街信号灯,它搭载有智能芯片非常“聪明”。当无行人通行需求时,垂直方向车行道绿灯常亮;当需过街居民按下按钮后,10秒倒计时后,行人过街信号灯变绿,这样能给行驶车辆驾驶人留出充足的反应时间,做到提前减速停车让行。为了防止无效重复按钮,降低道路通行效率,按钮后30秒内“预约”绿灯功能只生效一次。
“我每天都要经过这里,有了这个过街‘神器’,人车互不影响。”居住在周边的张先生说道。为更加方便市民识认过街按钮,交警还在信号灯两侧分别增设“行人横过马路请按钮、非机动车请下车推行”的交通标志牌,并将按钮设置为自发光、高亮度LED材质,行人“预约”绿灯后,可在新施划的行人过街安全岛稍作等待、二次过街。
泰达区域的北海路与第一大街交口、新城西路与第二大街交口、新城西路与新港四号路交口共三个重点路口的智能化可变车道已全部投入使用。全新的电子提示屏,红底白字醒目的车道标识施划,帮助车辆更加安全、快速地通过路口,缓解区域道路早晚高峰交通拥堵情况,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可变车道投用以来,仍存在有时可变车道车辆很少,其他车道排队很长的情况。有些车辆未按提示向位进入可变车道,在停止线后等待信号灯,造成正确向位的车辆无法通行。
那么,可变车道到底该怎么走?
市民在通行设置有可变车道的路口时,需观察地面标识和空中的电子提示屏标识、信号灯变化。以滨城泰达新建和改造的三处四条可变车道为例,一是要注意,车道地面均为醒目的红色;二是在驶入该车道前,需观察好对应车道的向位指示,每条车道与电子提示屏、信号灯都有对应的车道标号;三是在通过路口时,对照车道标号对应的提示屏和信号灯的向位行驶即可。
2021年8月初,天津市公安交管局与市大数据协会在天津市紫金山路联合试点应用了“低碳绿波可视化系统”。该系统的配套“引导灯”通过红、绿、黄颜色变化,为机动车驾驶人提供前方路口交通信号灯的“预报信息”。而且经测试,使用“低碳绿波可视化系统”后,实验车辆在实验时间段内平均碳排放降低10.23%。
传统交通信号“绿波带”是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规定好路段的车速后,根据路段距离,通过控制交通信号,调整车流所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保障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正好遇到“绿灯”。
“绿波带”虽好,但是需要“碰运气”,一旦踩不到点上,很可能一路红灯。而“低碳绿波可视化系统”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把传统交通信号“绿波带”与大数据结合,通过预判+引导服务,实时提示驾驶人调整车速。
天津市大数据协会重大专项项目技术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低碳绿波可视化系统”可根据大数据统计的道路车流平均速度,包括不同时段、不同气象条件、不同能见度,来实时调整绿波灯带速度。同时根据不同时段的道路车流平均速度,调整灯带绿波滚动速度,将路口拥堵状况在系统远端路段提示给车辆。随着驾驶人参与度的提高,该系统有望实现“跟着绿波行,路口不用停”的目标。
单一车辆行驶时,在进入“绿波可视化系统”路段后,即可按照临近灯组的指引规划行驶速度,在绿灯期间到达路口,整个过程无需刹车。而较多车辆行驶时,系统相当于一个在距离路口较远位置开始排队的组织者,将路上离散的车辆在行进中压缩编组,确保已编组车辆在绿灯期间到达路口并快速通过。
“绿波可视化系统”可提高路口的通行效率,有助于减少刹车和路口停车次数,从而减少机动车碳排放量或新能源车的电力消耗。
而且“低碳绿波可视化系统”本身非常低碳环保,其采用智能交通分析、5G传输、光伏发电等技术,由前置灯组、数据采集分析、数据传输、光伏供电等模块组成,设备中的“红绿灯”与太阳能板配套安装,完全由太阳能供电。
在综合考虑路段交通情况的前提下,南开大学城市交通污染防治研究中心对“低碳绿波可视化系统”应用后的“提速、减碳”效果进行了实测。研究人员选择排量为1.8升的小客车作为实验车辆,进行循环十次的实际道路车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低碳绿波可视化系统后,实验车辆在实验时间段内的平均车速提高19.15%,通行时间下降15.58%,平均油耗减少10.55%,平均碳排放降低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