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高燕红,王攀攀
(南乐中兴医院1神经内科,2外科,河南 濮阳 457400)
脑梗死为中老年人常见及多发病,具有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高的特点[1]。多数脑梗死患者因神经功能损伤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干扰其正常生活。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伤为不可逆损伤,患者需接受长期的干预,然而由于脑梗死发病突然,部分患者患病后不能正确面对疾病,并可产生焦虑、紧张、抵抗等多种不良情绪,不利于实施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心理干预模式,通过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缓解其不良情绪,保证治疗及护理的顺利进行。CBT已被用于焦虑、抑郁、强迫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明确[2]。本研究探讨CBT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年龄47~75岁,平均(58.67±5.12)岁;男性28例,女性22例;受教育年限(12.36±2.44)年。对照组年龄45~75岁,平均(58.13±5.18)岁;男性30例,女性20例;受教育年限(12.16±2.52)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给予患者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用药指导等。观察组采用CBT:①成立由神经内科医师、心理咨询师、专科护士组成的CBT干预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CBT培训,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者加入干预小组。②干预方案:收集入组患者详细信息,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状态,明确患者不正确的认知,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CBT干预方案。③重构认知及行为训练:借助心理互动、实践等方式帮助患者重建认知,给予其正确、积极的评估,指导患者掌握情绪调节方式,如呼吸、音乐疗法等,引导患者学会控制及宣泄情绪的方式。④干预措施:a.患者入院后予以热情接待,向其介绍医院、科室、病房的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拉近与患者的距离;采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讲解脑梗死相关知识,发放健康手册,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促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用鼓励性、指导性的话语与其耐心沟通,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等情绪。b.针对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进行探讨,促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认知;引导患者建立积极的将康行为,重塑认知。c.实施行为训练,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戒烟、戒酒等,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强化其遵医行为。指导患者采用全身肌肉放松训练、冥想等方式放松;指导患者采用太极、慢跑等有氧运动进行康复锻炼,适当调节运动的强度、频率、时间等;依据患者的喜好、病情等选择合适的音乐,引导患者保持积极的情绪。
1.3 观察指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3]、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4]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MoCA总分30分,分值越高则认知功能越好;MMSE总分30分,分值越低则认知功能越差。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6]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HAMA总分56分,HAMD总分68分,分值越高则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及3个月采用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7]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认知功能评分干预后,两组的MoCA、MMSE评分升高,观察组的MoCA、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该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n MoCA评分 MMSE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0 18.45±3.42 27.25±4.72* 17.22±4.06 26.69±3.50*对照组 50 17.98±3.79 22.94±4.56* 17.19±3.85 22.71±4.39*t 0.651 4.644 0.038 5.013 P 0.517 0.000 0.969 0.000
2.2 心理状态评分干预后,两组的HAMA、HAMD评分降低,观察组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注:与该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n HAMA评分 HAMD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0 17.12±2.64 6.05±0.76* 27.03±5.43 9.12±1.26*对照组 50 18.04±2.81 12.83±1.55* 28.13±5.89 15.64±2.30*t 1.687 27.772 0.971 17.579 P 0.095 0.000 0.334 0.000
2.3 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后1个月、3个月,两组的SF-36评分升高,观察组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1个月 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 50 56.21±5.68 80.24±4.61 88.69±2.65对照组 50 55.90±5.71 73.91±4.97 81.08±2.78 t 0.272 6.603 14.011 P 0.786 0.000 0.000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中枢神经受损,造成脑组织血氧供应减少或断供,导致脑组织坏死的疾病。脑梗死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生存的脑梗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其中认知功能障碍较为常见。临床主要将药物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伤的干预中,然而患者由于对疾病认知较少,加上长期治疗期间产生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导致康复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影响治疗效果[8]。因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转变脑梗死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对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至关重要。
C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转变患者对自身、对疾病的非理性看法及态度,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行为模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改善负性情绪及行为[9]。本研究将CBT用于脑梗死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MoCA、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CBT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CBT在对患者病情评估的基础上,围绕患者的需求从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个体化的干预,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治疗,同时利用认知干预可帮助患者大脑皮层神经网络的重塑,改善认知功能。观察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CBT可缓解脑梗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CBT通过帮助患者重塑对疾病的认知,建立理性的思维习惯及健康生活习惯,利用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消除其对疾病及预后的担忧情绪,利用放松训练及音乐疗法等刺激大脑皮层,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善患者的情绪体验状态,维持心态平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CBT干预通过纠正患者的认知,利用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CBT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