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辉, 张芷欣
(1.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2.华南师范大学 国家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产业链、价值链的细化分解,创新资源越来越明显地突破组织的、地域的、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世界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1]。在科技全球化下,全球创新资源的流动性致使当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某一科学领域和产业技术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和垄断地位,以大学为主导的科研合作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技术转移,成为推动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在此背景下,跨境技术转移问题成了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Carolin[3]分析了技术转让在国际贸易与跨境投资的作用。Baldia[4]分析了知识产权许可和技术转让中的跨境法律风险。陈继勇等[5]和Li等[6]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在跨境技术知识转移和自主创新中的作用。Maria[7]分析了跨境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的障碍。Farok和James[8]分析了跨国技术转移联盟中合作伙伴的价值分配问题。司月芳等认为,对华跨境技术转移主要受技术势差、地理距离与技术通道等因素的影响[9-10]。随着香港回归祖国,“一国两制”下的跨境社会问题逐渐显现,跨境治理问题也备受学者的关注[11]。薛凤旋和杨春[12]研究了香港-深圳跨境城市经济区的发展、特征、影响和管理。易峥和阎小培[13]研究了香港跨境人口流动与粤港澳区域一体化的樟木头镇模式。Edmund[14]研究了香港跨境服装公司向中国的技术转让问题。Cora分析了中国大陆-香港跨境学生流动中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习性[15-16]。安文强和王相宁[17]分析了香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Kang[18]从城市创新体系视角分析了香港与深圳高等教育机构跨境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以来,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进行新布局,探索提升区域发展品质的新路径,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的香港更是举足轻重。刘云刚等[19]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特色是“一国两制三区”,区域协调包括跨境交通、跨境人员交流、跨境信息交流,以及跨境产业合作、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环境保护、跨境公共安全等多个层面。郑婉卿[20]认为,跨境工作有助于提升香港居民的劳动回报,有助于中下阶层的香港居民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机会,进而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李艳等[21]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特色的跨境全球城市区域,口岸通道对跨境区域全域空间联系与要素流动具有积极影响。Feng等[22]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网络的结构特征与空间格局已经形成。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①已有研究多关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跨境技术转移,对同一主权国家内部的跨境技术转移问题少有涉及。②已有研究多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有关香港的跨境问题,对香港与内地间的跨境技术转移问题少有涉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23]。因此,本研究以香港向内地转移专利技术计量信息为依据,分析跨境创新技术转移网络演化问题,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参考,从而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
在“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引领下,香港与内地优势互补,不断完善协同发展机制,香港在与内地的合作与交流中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因此,研究香港向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演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的具体对象为1996—2019年香港向内地31个省份跨境创新技术转移专利,共计1 965项。
1.2.1 社会网络分析
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社会网络演化关系,并通过Ucinet软件和Circos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构建了表1所示的网络整体层面指标和网络节点层面指标评价体系[24],并从区域间和个体间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表1 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社会网络评价指标体系
1.2.2 相关性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25-26],香港跨境技术创新转移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解释变量设定为距香港地理距离、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邮电(邮政电信)业务总量、本地生产总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申请发明专利数、高新技术企业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投入等9项指标。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将技术创新转移强度与内地相关省份9项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地理区位、对外开放水平、信息化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R&D投入水平等对香港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的影响。测算公式如下:
(1)
1.3.1 技术转移专利数据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网站数据库。①专利计量信息提取。在数据库专利权转移“变更前地址”和“变更后地址”栏,分别输入香港和内地31个省市区名称,提取2019年12月31日及之前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专利计量信息。②地理空间和个体信息匹配。对技术转移专利计量信息中的专利名称、申请(专利)号、登记生效日、变更前权利人(让与人)、变更后权利人(受让人)、变更前权利人地址、变更后权利人地址等进行编码化处理,识别每项专利对应的香港与内地省份地理空间信息和创新个体信息。③数据信息核准。通过人工校验甄别和剔除系统无法自动识别的错误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数据整理统计过程中发现,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的专利技术转移最早出现在1996年,且数量变化与国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实施)、“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提出)等重大政策实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将数据分为1996—2007年(第1阶段)、2008—2013年(第2阶段)、2014—2019年(第3阶段)3个阶段,专利技术转移分别为513、794、658项。
1.3.2 相关性回归分析数据
相关性回归分析数据来源包括:①《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统计年鉴”。②国家、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每年分别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③地理距离采用各省会城市与香港的距离,利用GPS卫星地图在线查询获得。
2.1.1 区域间网络整体层面特征
图1为以香港与内地各省份为节点,以技术创新转移关系为边,以技术创新转移专利项数为边权重生成的区域间技术创新转移第1阶段网络图(第2、第3阶段和总体网络图略)。从图中连线的粗细所反映的权重来看,吸收香港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的主要区域从第1阶段以北京为主,到第2阶段以广东为主、北京和江苏并重,再到第3阶段以广东为主、江苏、湖南和上海并重。总体来看,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湖南在吸收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中可以看出,香港与内地区域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演化过程兼具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特征,受地理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影响,即与香港地理距离较近的省份或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更多地吸收了香港跨境技术创新转移。
图1 香港与内地区域间技术创新转移第1阶段(1996—2007年)网络图
表2反映了香港与内地区域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整体层面特征。从网络节点数来看,第1阶段、第2阶段和第3阶段网络节点数分别为14、17、19个,说明参与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的节点不断增加;总体上网络节点数为22个,说明有22个省份参与到了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中。从网络边数来看,第1阶段为14条,第2阶段增加至17条,增幅为21.43%,第3阶段增加至19条,增幅为11.76%,说明网络广度有所提升。从网络密度来看,第1阶段为0.120,第2阶段为0.171,增幅为42.50%;第3阶段增至0.211,增幅为23.39%,说明有越来越多的省份与香港之间建立了跨境技术创新转移关系;总体网络密度为0.277。从网络平均路径长度来看,网络距离从第1阶段1.867增加至第2阶段1.889和第3阶段1.900,呈逐渐上升趋势,说明随着节点的增多,单个节点获得跨境技术创新转移信息和资源的可达性有所减弱。
表2 香港与内地区域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整体层面特征
2.1.2 区域间网络节点层面特征
表3反映了香港与内地区域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第1阶段(1996—2007年)网络节点层面特征(第2、3阶段和总体附表略)。
表3 香港与内地区域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第1阶段(1996—2007年)网络节点层面特征
节点强度方面,总体上广东以810排在第1位,占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总强度1 965的41.22%;其次是北京,节点强度为416、占21.17%;江苏和上海位列第3和第4,节点强度分别为270和111,分别占13.74%和5.65%;湖南节点强度104,排第5,占5.29%;其余节点的节点强度均在50以下,共254、占12.93%。在3个不同阶段,节点强度总体呈先增后减态势,网络总强度从第1阶段513增加至第2阶段794,又从第2阶段下降至第3阶段658。第1阶段,节点强度排前4的省份是北京、广东、江苏和上海,分别为285、151、27和12。第2阶段,广东的节点强度最突出,为406、增长168.87%;其次是江苏,节点强度为146、增长440.74%;北京排到第3,节点强度为122,较第1阶段有所下降。第3阶段,广东和江苏的节点强度分别为251和97,相较于第2阶段均有所下降。说明香港与内地区域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深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度数中心性方面,总体来看,广东的度数中心性最大,为0.206,北京为0.106,江苏和上海位列第3、4,分别为0.069和0.028,湖南位列第5,为0.026。分阶段看,北京呈逐渐递减态势,从第1阶段的0.278下降至第2阶段的0.077和第3阶段的0.007;上海、浙江、湖南和四川呈递增态势,上海从第1阶段的0.012增长至第2阶段的0.023和第3阶段的0.047,浙江相应为0.003、0.011和0.020,湖南相应为0.000、0.002和0.007,四川相应为0.000、0.003和0.004;广东、江苏、山东、海南、天津和吉林呈先增后减的态势。说明在第1阶段北京和广东处于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的核心位置,江苏和上海处于中心位置;第2和第3阶段,广东处于网络核心位置,江苏、北京、上海处于第2阶段中心位置,湖南、江苏、上海处于第3阶段中心位置。这些节点对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信息和资源的传递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中间中心性方面,总体来看,排在前7位且中间中心性大于1的分别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湖南、浙江和辽宁,中间中心性分别为20.478、10.517、6.826、2.806、2.629、1.163和1.037。分阶段看,北京和天津的中间中心性均呈逐渐递减态势,北京从第1阶段的10.872下降至第2阶段的4.494和第3阶段的0.503,天津相应为0.191、0.184和0.056。广东、山东、海南、河北和吉林呈先增后减态势,广东从第1阶段的5.760增长至第2阶段的15.029、第3阶段下降为14.028,山东相应为0.229、0.626和0.615。第1阶段,中间中心性排前4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广东、江苏和上海,第2阶段分别是广东、江苏、北京和上海,第3阶段分别是广东、湖南、江苏和上海。中间中心性较高的节点,处在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的关键路径上,它通过中介作用将不同节点联系起来,从而提升网络中技术创新转移资源和信息的传递效率。
接近中心性方面,总体来看,广东、北京和江苏排在前3位,接近中心性分别为4.122、2.117和1.374,上海为0.565、湖南为0.529。分阶段看,辽宁、湖北和江西呈先减后增态势,广东、江苏、山东、海南、河北和吉林呈先增后减态势,上海、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和四川呈逐渐增长态势,北京和天津呈逐渐递减态势,黑龙江和陕西呈先下降后不变态势,内蒙古、云南和重庆呈先不变后增长态势。第1阶段,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和辽宁的接近中心性较高,第2阶段为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和山东,第3阶段为广东、湖南、江苏、上海和重庆。接近中心性较高的节点,与其他节点的网络距离较小,距离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中心位置越近,他们占据各节点间连接路径的重要位置,与各方向其他节点的距离更近,受其他节点的控制较少,在跨境技术创新转移中具有优势地位。
网络中心性的3项指标测度方法虽然有所差别,但其结果相对一致,也说明了香港与内地区域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演化过程兼具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特征,受地理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影响。
2.2.1 个体间网络整体层面特征
图2所示为以香港与内地技术创新个体为节点,以技术创新专利转移关系为边生成的第1阶段网络示意图(第2、3阶段和总体网络图略)。从中可以看出,参与香港与内地个体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的个体节点数量越来越多,网络结构呈较明显的“大分散”特征,即同时向多个节点转移技术创新专利的节点不多,结网聚集的趋势不明显。从不同阶段技术创新个体来看,香港与内地个体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演化过程兼具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特征,如在第1阶段,京东方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转移专利数量最多、共261项,第2阶段减少至8项,第3阶段为0项;在第2阶段,冠捷投资有限公司转移专利数量最多、共31项,第3阶段减少至2项;在第3阶段,安克科技有限公司转移专利数量最多、共84项。同时,其网络演化过程受组织邻近性影响,集团企业或子母公司发挥了重要的技术转移通道作用,即属于同一组织关系空间的集团企业或子母公司,更多地产生了跨境技术创新转移。
图2 香港与内地个体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第1阶段(1996—2007年)网络示意图
表4反映了香港与内地个体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整体层面特征。网络总体节点数为1 143,即有1 143个个体参与到了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不同阶段的节点数逐渐增大,从第1阶段的281个增长至第2、3阶段的319和559,增幅分别为13.52%和74.24%,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了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从网络边数来看,总体边数为1 208,不同阶段边数逐渐增多,从第1阶段的284条,增长至第2、3阶段的327条和564条,增幅分别为15.14%和72.48%,说明越来越多的个体间建立了跨境技术创新转移关系,网络广度逐渐提升。从网络密度来看,总体网络密度为0.003,网络较为稀疏;第1阶段网络密度为0.020,第2阶段和第3阶段分别下降为0.011和0.006,说明随着参与个体的逐渐增多,个体间实际连接关系数远小于潜在的关系数,技术创新转移网络越来越稀疏。从网络平均路径长度来看,网络距离从第1阶段2.064增加至第2阶段2.950和第3阶段2.961,呈逐渐上升态势,说明网络距离不断加长,个体间技术创新转移信息和资源传递的可达性有所减弱;总体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为4.114,说明2个个体间至少需要5个个体的中间作用,才可建立跨境技术创新转移关系。
表4 香港与内地个体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整体层面特征
2.2.2 个体间网络节点层面特征
表5反映了香港与内地个体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第1阶段(1996—2007年)节点层面指标值排名前10(含并列)的情况特征(第2、3阶段和总体附表略)。
表5 香港与内地个体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第1阶段(1996—2007)节点层面特征(top10)
节点强度方面,总体上排前3位的个体分别是京东方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安克科技有限公司和瑞图控股(中国)有限公司,节点强度分别为269、84和34;德晋(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和冠捷投资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4位,节点强度均为33;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和基伍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排在第6和第7位,节点强度分别为32和30;金至尊国际有限公司和在线宝科技有限公司以节点强度29并列排在第8位;主力电器制品厂有限公司排在第10位,节点强度为24。在3个不同阶段,中国比克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在第1阶段和第2阶段分别排在第5位和第7位;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在第1阶段和第2阶段分别排在第6位和第9位。第1阶段,京东方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诚实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和新科实业有限公司排在前3位。第2阶段,冠捷投资有限公司、基伍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和在线宝科技有限公司排在前3位。第3阶段,安克科技有限公司、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和金至尊国际有限公司排在前3位。可见,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深度挖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集团企业或子母公司的作用更为突出,反映了技术创新转移的组织邻近特征。
度数中心性方面,总体上看,京东方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和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1位,度数中心性均为0.088;安克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海翼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和张武学分别排在第3、4、5位,度数中心性分别为0.027、0.026和0.012。第1阶段,京东方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和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1位,指标值为0.442;诚实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排在第3位,指标值为0.031。第2阶段,张武学、冠捷投资有限公司、基伍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分别排在第1、2、3位,指标值分别为0.487、0.408、0.395。第3阶段,安克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南海翼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排在第1和第2位,指标值分别为0.229和0.221;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3位,指标值为0.087。可见,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在网络中更具有核心地位,居于重要位置,对香港与内地个体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信息和资源的传递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而集团企业或子母公司的作用更为突出,也反映了技术创新转移的组织邻近特征。
中间中心性方面,总体上全部个体的中介作用不明显,指标值均为0.000,说明单个个体对网络的影响力和控制程度较弱,结网集聚趋势不明显。第1阶段,捷伟实业有限公司、富云实业有限公司和诚实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1位,指标值均为0.004;其他个体指标值均为0.000。第2阶段,建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排在第1位,指标值为0.009;方贵谦、张武学、劲辉实业有限公司、冠捷投资有限公司、KYWC有限公司和黎叶荣并列排在第2位,指标值为0.003;其他个体指标值均为0.000。第3阶段,四环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吴弘纳、优利科技有限公司、安克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比克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1位,指标值均为0.001;其他个体指标值均为0.000。可见,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处在不同阶段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的关键路径上,它们通过中介作用可以将不同节点联系起来,从而提升网络中技术创新转移效率。
接近中心性方面,全部个体指标值均为0.088,说明单个个体的独立程度较高,而结网集聚的程度不高,网络比较松散。第1阶段,捷伟实业有限公司、富云实业有限公司、诚实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等9个个体并列排在第1位,指标值均为0.444。第2阶段,建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建滔敷铜板(深圳)有限公司和建滔积层板(昆山)有限公司等4个个体并列排在第1位,指标值均为0.398。第3阶段,四环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吴弘纳和优利科技有限公司等15个个体并列排在第1位,指标值均为0.222。可见,接近中心性比较突出的节点不多,接近中心性相对较大的节点与其他节点的网络距离较小,他们占据不同阶段节点间连接路径的重要位置,受其他节点的控制较少,在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中更具有优势地位。
基于1996—2019年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专利计量信息及其空间关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区域间、个体间两个层面,对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表6的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表6 香港与内地个体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具有明显的地理邻近特征,受对外开放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影响。从区域间节点层面来看,广东在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深度中较为突出,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对于跨境技术创新转移信息和资源的传递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同时广东还处在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网络的关键路径上,对其他节点之间的技术创新转移产生重要影响。从表6的结果来看,技术转移强度与地理距离成负向相关关系,且在10%水平上相关性显著;与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邮电(邮政电信)业务总量成正向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因此,内地各省份除了利用好地理邻近优势外,也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增强吸收创新技术转移的能力,积极打破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的距离障碍,为技术创新转移创造更多便利机会。
2)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广度不断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出经济邻近特征。从网络整体层面看,不同阶段区域间和个体间有越来越多的节点之间建立了跨境技术创新转移关系,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从网络节点层面看,形成了广东、北京、江苏和上海四个明显的跨境技术创新转移核心,它们在节点强度、度数中心性等各项指标中的数值均排在前列,同时这4个核心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从表6的结果来看,技术转移强度与本地生产总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成正向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因此,内地各省份在大力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也应注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水平对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的推动力,加大研究与试验经费和人力投入,丰富技术创新资源。
3)香港与内地跨境技术创新转移个体网络比较松散,民营企业是核心力量,高新技术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出组织邻近特征,集团企业或子母公司为主要的技术转移通道。如京东方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共向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转移专利269项。从表6的结果来看,技术转移强度与申请发明专利数、高新技术企业数成正向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因此,内地各省份要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发展,提高跨境技术创新转移吸收能力。香港应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内地开设子母公司或分支机构,破除体制壁垒,构建更多便利的技术转移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