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可 夏 林 戴 平
1.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2.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加强人才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大学期间,学生的人格不断成熟,自我表达、自我成长也在不断发展,而学生活动正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影响机制。不仅如此,课外活动的参与以有趣、机动、灵活为大学生所热爱。课外活动对学生的熏陶往往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课外活动的参与经历对学生的品行孕育具有持续性,通过课外活动所形成的知识、能力甚至可迁移到学生走出校园后的社会交际和职业规划中。为此,各大高校在课外活动的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力求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与参与度,然而,现有的课外活动管理模式往往还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参与度低。大部分高等学校对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不够重视。即使有课外活开展比较好的学校,在开展的过程中过度地关注了活动的审批和管理,对活动的效果关注较少。二是管理体制落后,活动质量不高。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都是团委组织、学校各部门配合、学生社团承办等方式开展,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依据活动的类型需要向不同的行政管理单位提申请审批,流程比较烦琐,审批时间较长。三是保障体系不健全,很难常态化开展。高校在第二课堂的投入上没有那么多,多数时候都是顺其自然地随其发展,从而导致了课外活动缺乏基本的保障体系,很难保证其效果,使活动很难常态化地开展。
通过构建学生活动转变为线下选修课程,选择不同类型的、适合的教师按培养目标教学。同时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在制度上,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给予教师参与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奖励;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老师们的了解度与参与度;三是从校级领导层面加强重视程度,并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开展,同时加入考核体系中,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指标。
一是通过构建像常规课程管理体制一样的、科学的学生活动线下选修课程管理体系,将其纳入课程管理、课程考核、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等方面上,解决管理体制不健全和落后的问题;二是建立相关的学生活动课程资源,通过巧妙的设计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意识,以此提高活动的整体效果;三是结合智慧化和智能化的手段,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尝试提高管理的效率,辅助活动课程的开展。
一是通过在构建学生活动转变为线下选修课程的过程中利用高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工作方式,加大该类线下选修课程在师资力量、教学经费、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力度;二是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方面考虑制定相关的要求,并提供相关的实施方案,促进保障体系的完善;三是从教师薪资待遇提高、职称评定等角度出发,增加开展此类活动课程的条件,从福利待遇和自我提升方面保障教师的参与。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与社团活动特点,通过从课程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团队设计三个方面组织实施,然后通过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和课程评价体系设计做好该类课程的评价与考核工作,最后根据实施的效果整体进行评估与反思,从而改进与优化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具体如下:
图1 课程体系设计整体思路
1.课程内容设计
传统的课程内容的设定往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教学材料的内容设计课程内容,但是课外活动转化为线下课程,这类课程的设计在没有教学材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需要重新依托素质培养的目标结合实际活动的需求来设计。
2.课程教学团队设计
传统的课程教学老师往往是一个人,或者有实验课时配置个别实训老师,而社团课外活动转化为线下课程后,根据每个活动不同性质和要求以及社团的发展,需要安排不同专业的老师去完成不同活动的课程教学。
3.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常规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而社团课外活动转化为线下课程后,这类课程的设计需要根据活动的计划、性质、目的去规定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
4.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考核一般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过程性考核主要分为课堂表现、作业、单元实践等方面,结果性考核主要体现为期末考试,而社团课外活动转化为线下课程后,这类课程的考核需要依托理论学习与实践开展情况重新设定考核方案。
5.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常规课程教学评价一般是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而社团课外活动转化为线下课程后,这类课程的评价,需要重新构建一个客观、科学、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评价或推广教学经验。
“第一课堂”是在规定的时间里依据教学方案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老师教学的关键手段,学生活动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没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的教育方式也多种,往往达不到“第一课堂”一样的参与度与效果,但是学生活动开展对于高校素质人才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将学生活动转变为线下选修课必须考虑学生活动与常规课程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只有将学生活动的内容与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构建良好的线下活动选修课,以此提高学生活动的效果。因此,结合目前的研究基础以及学生活动的特点,通过调研学生活动与常规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现状,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具体涉及的研究内容如下:
图2 实施设计整体思路
(1)结合学生活动的特点,对学生活动转变为线下选修课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学生活动与常规课程教学融合实施方案。其中,根据社团相关活动的特点、课程性质和开设年级等明确具体课程的目标和活动目标,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实施。常规课程与学生活动都是以培养高校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常规课程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单一,学生活动的开展形式比较灵活、比较丰富,二者之间的转变需要在大量调研后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学生活动不同于常规课程,对年级、时间等的限制比较灵活,一种可行的方式是转变为线下选修课程,根据社团相关活动的特点、课程性质和开设年级等明确具体课程的目标和活动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课程实施。
(2)为了促进整个学生活动转变为线下选修课程的效果,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团为试点,取得效果后,以点向面铺开。其中优先选择有教辅双轨管理模式经验的社团实施,这样的社团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长期在教辅双轨模式管理下容易开展这样的选修课;二是这样的社团前期的基础比较好,实施方案中可以减少因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改进和优化整个实施方案。校园内的学生活动多种多样,根据每个社团不同的特点与培养目标开展的学生活动也不同,如何选好的社团为试点,开始尝试实施,取得好的效果后再全面在各社团展开变得尤为重要。
(3)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开展的社团活动,构建对应的活动线下选修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教学团队、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方案、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设定往往不能适用到这种活动转变来的线下选修课程上,需要融合学生活动的特点到课程中去,依托素质培养的目标结合实际学生活动的需求来构建新型的线下选修课程体系。这样的体系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活动特点,融合课程需求,实现多种展现形式,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
(4)有效组织实施并迭代整个课程实施方案,形成总结报告。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不断迭代,不断修订完善。在学生活动转变为线下选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形成总结性报告,以推动该类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5)对以上研究内容进行实践、分析和不断完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反馈、改进,才能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