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蓬蓬
(上海长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3)
在探究百禧公园的建造手法之前,需要了解与场地相关的铁路和曹杨新村的历史,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场地形成的原因,和寻找设计过程中公园需要承载的文化和历史。
场地位于曹杨六村和曹杨七村之间,它们所属的曹杨新村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曹杨一村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新村,最早一批住进来的居民都是当时的劳模。后来二村、三村等相继建设,直到1977年曹杨九村落成,它们共同组成了曹杨新村(见图1)。
场地长约900 m,平均宽度约15 m的狭长空间,原是沪宁、沪杭铁路的一段货运路线,随着上海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版图的拓展以及运力的变化,这条货运铁路被废弃。1999年,为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铁路公司和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联合在这里修建菜市场,被称为“曹杨铁路综合市场”。市场被兰溪路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北面是农贸市场,南面是综合市集,市场功能齐全。
近70 a发展使这里沉淀了属于曹杨新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元素,比如曹杨一村的入口(见图2)、曹杨商城、曹杨影城(见图3)、红桥、纺织厂等,还有绿色屋顶的市场也成为曹杨人的记忆,它也是上海“最长”的菜市场,这些都成为百禧公园的创作和设计取材的源泉。
存在近20 a的曹杨铁路综合市场,因市场的功能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环境逐渐恶劣,在2019年被彻底关闭和拆除。这之前综合市场也前后经历两次整改,分别是2006年规范和改造,2015年整体改建。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的土地使用权归属于铁路公司,而综合市场的建筑是由铁路公司和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共同修建,因某些历史问题属于无证建筑,这也是为何多次整改并最终要拆除的主要原因之一。夷为平地后的场地由哪家单位开发,之后变成什么样子,这是场地更新重建面临的棘手问题[1]。
2017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2],给场地带来新契机。普陀区政府整合全区各街道资源,积极落实推进上海市政府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2035规划。场地所在的曹杨新村被选为重点打造的街区,并且是2021年举办的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区和示范区,向上海乃至全国呈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成果。场地在这样的契机下迎来的新生,承担了曹杨新村“宜游”的使命,转型更新为城市公园。
确定场地作为城市公园改造后,面临两个挑战。
1)参考案例有限,与本项目最相似的案例是美国高线公园。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可参考性较低。高线公园原状是一段穿过城市的老旧铁路,废弃后由民间组织、政府和民众对其改造,勘察铁路结构并加固,将废弃铁路改造成具备酒吧、时尚街区等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3-4]。本项目虽然历史上也是铁路的一部分,但是经过种种变化后,铁路的样貌不复存在,基地也是拆平重建。如何改建如此狭长的空间,便是很大的挑战。可借鉴的是改造的模式、市民共创的方式,公园运营管理的方式,激活场地的同时为市民带来良好的环境,也创造经济价值。
2)场地弊端明显,限制条件略苛刻。场地空间狭长且宽窄不一,从南到北约900 m长,宽度最窄只有9 m宽,且两侧都是居住区。在此设计出能满足各种不同年龄居民需求的公园是十分有挑战的事情,设计不好很容易就变成一条又长又无聊的大道。
面对场地带来的多种限制条件,设计师通过多种设计策略将劣势转化为优点,打造出了受人们喜爱的必打卡网红公园。
策略1:多层复合空间。
创造多层复合空间,将原有狭长空间变成了3倍大的立体公共空间。公园高度需控制在3.8 m,若超过此高度,会影响沿线住宅采光,还会侵犯居民隐私。在3.8 m的空间如何创造复合空间。设计师向下挖1 m作为K1艺术展廊(即-1层),并把首层的高度抬高1.4 m,那么K1艺术展廊的高度为2.4 m。本来设计师想多向下再挖20 cm,将高度做到2.6 m,空间最低净高2.2 m,则能满足地下停车场的规范。设置停车场能极大的方便更多市民驾车到达公园,也能扩大公园的辐射范围,但是因地铁和楼距限制并没能实现,也是略微有些小遗憾。
复合空间共分为3层,标高在-1 m的K1艺术展廊,标高在1.5 m的K2休闲活动廊,和标高3.8 m的K3云上廊。复合空间相当于把原有的空间放大3倍,高度上的变化让单调的线性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凹凸开合的空间为景观创造更多的机会,隔一段距离设置的台阶让人们能灵活地穿梭三层空间中游览(如图4所示)。
策略2:鲜明的色彩。
使用鲜明的色彩增加公园的辨识度。目前大多数城市公园在色彩的使用上略显保守,硬质景观多是以灰色系和咖啡色系为主,少量明快的颜色出现在构筑物。但是百禧公园不同,大量鲜明的色彩让公园独树一帜,非常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潮流。公园使用了至少6种鲜明的颜色,在色系的选择上十分讲究,经调配后的糖果色系让公园整体看起来明朗但不俗艳,如黄色、橙色、粉色等。云上廊的廊架设计灵感源于车站棚,为了便于游客在狭长的线性空间定位自己的位置,使用了绿色、粉色和黄色三种颜色。桥面完工后因掉色呈现灰色,实际上施工之初使用了蓝色的材料,为了补救这一施工问题,设计师专门请平面设计师设计叶子图案,印在地面上弥补掉色带来的不足,也增加美感和趣味(见图5)。K1艺术廊的顶部也就是桥下空间使用了橙色、黄色和蓝色,明亮的色彩很好地改善桥下灰暗的空间,设计师还反复实验在颜料中加入荧光粉的比例,使颜色能呈现出闪亮的视觉效果(见图6)。
策略3:多样开放连通方式。
听取居民意见,增加与周边多样的开放连通方式,让公园成为居民的后花园。公园沿线共有13个居民小区,原有的入口只有4处,其中两处位于兰溪路,一处位于曹杨路,另一处位于中山北路。若只有这4个入口,周边居民要绕很大一圈才能到达公园,设计师为了让居民能更快捷的进入公园,同时让公园具备更好的开放性,在公园两侧设置多处新门禁,居民就能以最短的距离到达公园。门禁开门的地方和方式征集了居民的意见,一是间隔距离大约为100 m,二是结合环境考虑,分别设在小区、学校等处。
策略4:承载场地记忆。
多样的公共空间和装置艺术激活公园的同时,也完美融入了铁路和曹杨新村的记忆,让来到公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浓厚人文气息和温度。公共空间如驿站、篮球场、影音室、七夕廊桥、梧桐花园等,吸引了周边众多青少年、艺术爱好者、老年人等。值得一提的是百禧驿站,原是菜市场办公室,本次改造中并未拆除,设计师变废为宝并设计为游客歇脚的地方,一层是清新文艺的咖啡馆,二层则是无家具无陈设的灵活空间。店内售卖百禧公园相关的咖啡和文创,也成为接待游客、宣传公园的窗口。另外,公园的另一大亮点,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师生设计并置入的艺术品,为百禧公园增加文化元素和符号,重启在地记忆和历史。驿站旁的艺术墙(如图7所示)融入了曹杨新村和菜市场历史,斑驳的墙面能看到一些竖线条和横线条,这其实是菜市场原有的墙体和结构留下的印记,站在这面墙前便可看到原有菜市场从北向南2 m间隔的店铺。墙上的五星门是曹杨一村的社区标志,人民手中的线是向曾在纺织厂工作的工人致敬。还有《今日曹杨》的涂鸦墙上(如图8所示)包含了很多曹杨的标志性建筑,曹杨商城、曹杨影城、红桥、曹杨二中等等[5]。
百禧公园除了在设计策略和手法上对城市设计师有很大启发外,建成后的运营和管理也值得相关部门借鉴。通常建筑改造后,甲方通过租赁或出售等方式获得盈利。而城市公园或者公共空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不仅不能为甲方带来利润,还需要投入很多资金维护公园。百禧公园则给出了城市公共空间如何良好运营和盈利的一个好模式和范本。
在设计时,为了给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和灵活的公共空间,设置了百禧驿站(咖啡馆和会议室)、宝特瓶(室内影音厅)、心连心舞台(户外剧场)、曹杨客厅(K1展览空间)、篮球场、梧桐集市等。除了市民自发到公园打球、娱乐、聚集外,曹杨街道和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办方充分利用这些公共空间,并结合社会资源,开展了老电影观影、科学魔术秀、拼图工作坊、学术论坛、美食和文创集市等等活动,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为公园带来收入。另外,设计师本人也积极融入到公园的运营中,策划展览“曹杨人的一天”“曹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展等。刘宇扬设计师还招募居民参观公园,为周边居民和爱好者讲述百禧公园设计和建造中的巧思和故事,使大家能更深入的从设计师视角了解公园。
在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借助曹杨街道和区政府的力量,百禧公园的运营和管理进入非常良好的状况。但是笔者多次造访公园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在之后的长久运维中仍需要改进。
1)公园保安无休息室。
笔者在公园开放一个多月后去游览,想要到宝特瓶(室内影音厅)观看曹杨历史影片,但是影音室大门被锁,便和保安询问情况,保安说公园无专门的休息和执勤室,于是将影音室改为休息室。建议维护单位合理安排保安休息室,能将公共空间归还市民,也能让保安有休息歇脚的地方。
2)公园与周围小区链接的门禁长期关闭。
这可能是为了便于保安管理或者考虑到周边居民安全等原因,但是这种做法也给周边居民出入公园带来不便。建议分时段开放门禁,可在早6点到晚8点之间开放门禁。
3)展览中的模型、电视等贵重财产应及时妥善保管。
恰逢雨天,笔者去公园游览,发现K1艺术廊由于地势低有多处积水,放置模型和电视的展区也有积水,保安也只是围拦不让人们进入K1层,但是未对电视等贵重财产做保护。建议在雨天等情况下,不宜搬运的贵重物品可使用透明雨布遮挡,既美观又能保护财产。
百禧公园在政府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政策下,从城市废弃的荒地到标志性公共空间的转型;在设计师巧妙的策略下,完成了从菜市场到市民喜爱的集展览、运动、舞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园的蜕变;并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契机下,由街道主办或社会团体或组织自发开展各类活动,形成了公园建设和长期运营、管理的新模式。
废弃荒地到上海标志性公共空间成果转型的原因,以及转型过程中的各方协调、设计策略、运营管理等方式,使得我们对城市公园的视角从单一的景观空间转向了从设计理念到实施完成再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的解析,从对城市犄角旮旯空间的角度聚焦百禧公园的始末,探讨在不同维度上形成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机制。百禧公园虽然是一个城市公园,但是其意义和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它是值得设计师反复学习和研究的好范本,是受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是宣扬曹杨文化的名片,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如何运维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