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歆怡 徐 展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支撑这条精神命脉的则是中华大地上每一支民族与民系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客家围屋便是这一总和的体现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传统民居三大样式之一,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其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深厚精神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客家人心中,是客家人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纪录片《客归何处》以客家围屋为重点,通过记录客家围屋的细节及所蕴含的客家文化,真实地呈现了客家民俗文化,讲述了客家人的乡土情怀和传承发展。《客归何处》旨在以数字影像短片为主要媒介,记录客家围屋中凝聚的客家文化,展现以围屋为主的建筑文化,从围屋的平面布局、细节处的图案、饮食文化等方面出发,将客家人身处异乡但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展现出来。在当下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客归何处》传达出了客家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观念和想法,引发更多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进行思考。
文化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它以客观物质的形态存在,但不限于此。它维系着人类之间的交流,是人类之间互相认可的具有传承性的意识形态;其源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蕴含着人类对于客观实践的经验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华夏万姓,同宗同源。客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精神体现。客家文化在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中,明显保留了中原文化特色,并且呈现出根源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
由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明形成的文化,深深影响着客家人的宗族观念、民俗文化、礼仪典章等。同时,随着南迁的脚步,客家文化得以发扬,并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自南迁渡江以来,客家人定居南方,为了与当地土著居民相区别,即称自己为“客”,这就是“客家人”的演变。客家人在保留和传承客家文化的同时,积极容纳了所在民域的文化精华,兼容众善,合而成体,形成了万里同风、各有特色的文化风格。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经过每一阶段的迁徙,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古至今,每一个民族装饰艺术都有自己的特色,且大多都集中在建筑、生活器物、服饰、装饰等方面。
以客家文化为主要调研对象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戏剧、客家流行音乐、客家谚语、客家童谣、客家民歌、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客家家规族训、客家武术、客家名人事迹、海内外客家分布等。
客家围屋是客家三大民居样式之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热潮、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其民居建筑样式是客家文化最为突出的部分。据记载,客家围屋盛行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险要的自然环境,二是移民增多,三是连年不断的战火,四是受先祖士族门阀观影响的宗族间的激烈械斗。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实践的产物,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应运而生,其主要形式有三种,分别是半圆形围屋、圆形围屋和方形围屋。
纪录片是时代语境下出现的纪实影像艺术,随着时代的更迭,需要被记录的人物、事件逐渐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重意识和传承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在影视行业中,本身有着权威、严肃特点的纪录片深受主流媒体青睐,但其又不同于以往太过学术、权威的风格;真实、民间、原始的纪实美学拉近了影片与观者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视听结合之下,其作为一种满足大众审美的艺术样态实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纪录片运用兼具表现力与再现性的画面系统完成对真实场景的再现,以丰富多样的声音系统承担科普、叙述、连接、代入情感、渲染气氛的作用。在前期拍摄的过程中,其在保证不影响观众对事物的理解这一前提下,以远全中近的景别构图创造视觉美感,整体以真实为主要基调进行情感的表达。
1.典型纪录片案例及特性分析
影片自诞生以来就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在技术革新下不断发展、衍生的故事片,其二是偏倚客观素材,以纪实记录为主的纪录片。纪录片是在时代语境下出现的纪实影像艺术,随着每一个时期的变化,需要被记录的人物、事件逐渐增加,如何更加全面、详实地记录是现在的普遍需求。
以《第三极》(如图1)为例,它以记录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以在高原之上的人类活动为中心,讲述了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通过记录生活在全球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上的人们,展示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以及由此锻造出的善良、智慧和友爱。
图1 纪录片《第三极》(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与“景”的统一是古往今来对古典审美意向的统一和基本要求,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纪录片在叙述客家文化中的运用
客家围屋是承载客家文化的建筑,但目前在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错失其背后真正的含义:每一种民族文化与民俗之所以能延续下来,是因为其传承依赖于人。在客家文化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客家人都深受影响,他们将客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用心经营,用心传承。历史从来不是因为是历史才重要,而是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里,人类为创造、延续文明做出了改变,这就是价值。
此外,客家文化也为纪录片平民化开拓思路。历史由每一阶段的变化组成,而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被实时记录。
本课题的目标有三:其一,旨在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记录现今客家围屋的制式样貌以及建筑价值;其二,通过客家围屋中的婚嫁习俗,展现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和吉祥寓意;其三,以客家围屋为主要拍摄对象,结合制式样貌、客家文化,展现客家人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家”的概念。
以关西新围(如图2)为主要拍摄地点,前期展示围屋所融汇的文化布局和具有客家特征的标志性细节,通过采访的方式拍摄记录依旧居住在围屋中的徐氏族人,表现围屋留存的生活气息。后期通过剪辑、环境音、音乐等方式呈现最终效果。
图2 关西新围(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该纪录片内容包含客家围屋构造、客家雕刻涂绘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婚嫁习俗等,传递了文化与人、文化与建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展现了客家人将家族文化与建筑相结合进行传承的巧妙构思,以及客家人身处异乡不忘故土的家族情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新时代客家人勤劳务实、勇于开拓的优良品质。
纪录片中,整个龙南都在为即将到来的“世界恳亲大会”做准备。其实,每一个人都会有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来到异国他乡成就自己的想法,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口音、饮食习惯等都会告诉我们他从何处来。
影片的叙事以镜头与人物为主。镜头作为视听语言的主要手段,完成视觉工作;人物则作为影片中传达人文关怀的主体,与视听语言相融合。
首先是航拍(如图3),运用航拍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展现建筑的构造,全方位、立体地体现建筑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可以完善本片的视觉呈现,让原本存在于脑海中的想象更加真实、立体,让观众有较好的“沉浸式”审美体验。其次是细节部分(如图4),关西新围中蕴含着大量的客家文化,这是客家人将文化内涵融入建筑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建筑中本身就有的“讲究”。细节部分的展现一方面可以突出围屋中的雕刻细节、文化特色、吉祥寓意等,另一方面可以展现围屋中的客家文化。
图3 航拍——关西新围及周边(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4 关西新围细节特写(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定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一体化让处于城市中的古代建筑与高楼大厦格格不入,也让坐落于山林的古代建筑流失人气,疏于保护。
一方面是急需保护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刻板固化的保护方式。面对这样的现状,人们需要一种更加新颖、多元的方式深入了解文化,不单是了解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文化直击心灵,为其注入情感。在人类存储记忆的方式中,带有冲击性情感的记忆往往比任何一种方式都要深刻。
综上所述,受众广、传播快、效率高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地记录、挖掘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课题围绕关西新围这座建筑,记录了其建造之初的历史,徐氏宗祖对子孙的期望与祝福,以及客家文化融汇到建筑中的巧妙构思。通过记录徐氏宗族对这座围屋的情感,解读客家人对当下文化发展的朴素看法,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剖析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精神文明。
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更新换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轻便、快捷的记录方式。
一方面,纪录美学所创造的“时间仪式感”本身就是影像存在的价值之一,视听手法与后期制作都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叙事与记录。
另一方面,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加,当手持相机的人“贴近”某一事物时,影像的价值就能展现得更加充实。纪录片不再是一味地科普,而是将科普与记录、情绪与景色相融合。保留事物某一阶段的变化与发展过程,本身就是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