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润霞 甘肃省静宁县文化馆
地方民歌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区域性的民间文化艺术,其凝聚着博大的地方民间文化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民生活的艺术化反映。流传于陇中静宁的阿阳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刻反映了静宁过去完整的文化发展历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那些曾见证了静宁劳动人民和生活沧桑巨变的阿阳民歌,在现代生活和新文化消费中逐渐淡出地方民众的生活和世界,甚至逐渐被当地人所遗忘。因此,阿阳民歌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
民歌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历史性和文化特性,通过不同的歌唱方式,真实反映某一地区的自然风貌、生活劳动场景以及底层民间百姓的社会生活、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等。静宁,从古成纪的沧桑中走来,在华夏地名谱上一出现,就成了人们传颂的名字,也成了名扬四海的圣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结构,使得静宁在传颂民族文化精神、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里的文化熏陶出人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崇尚天然、勇武坚韧、尊礼厚德、重义轻利、笃诚淳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渗透以及和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的交融,熔铸了静宁民俗文化的品牌——阿阳民歌。广泛流传于静宁大地的阿阳民歌,是当地传统文化留存至今的、兼具古老与现实特征的音乐艺术,是由普通民众依靠口传心授方式集体创作与传承的、与民俗活动和民间信仰密切相连的一种有意义的声音及表演。阿阳民歌,被当地人们称为静宁小曲,是静宁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即兴创作、信口漫唱的民歌形式,从歌词到曲调都有属于静宁地方风格特色的方言和韵味,由于其旋律简短上口、唱词生动有趣而深受人们喜爱,代代相传。阿阳民歌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社会、民俗、政治、经济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有着自身风格、体现发展脉络和厚重纷呈社会生活的民间艺术。随着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对阿阳民歌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也日益凸显出它的独特魅力和社会价值。
静宁县位于陇东地区,地处甘肃、宁夏接壤之地。静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是传说中“始画八卦”的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秦汉时期称阿阳县、成纪县,故其民歌被称为阿阳民歌。阿阳民歌的历史渊源早已无法考证。新中国成立后,静宁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传唱民歌的现象普遍,田间地头、劳作歇缓之际,谷场民舍、茶余饭后,阿阳民歌四处飘扬。尤其每年春节的闹社火,更是传唱民歌的好时节。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时代的变迁,传唱、演唱阿阳民歌现象逐渐减少。
受现代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智能手机出现的影响,阿阳民歌逐渐淡出静宁人民的娱乐生活。随着地方领导及相关部门对民歌的重视,静宁县文化工作者开始搜集、整理阿阳民歌,目前阿阳民歌已有60余首。
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口头艺术形式,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它存活在人民群众的脑海之中。
阿阳民歌有多种题材和歌唱主题,集中表现为“为苦而歌,为爱而歌,为生命而歌”。静宁阿阳民歌有对唱、单挑、合唱等形式,歌词大多为四句七字式,也有三句五字式的,形式多样。阿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特别丰富,依据体裁和形式划分,主要包括号子、山歌、小调和酒曲四类。其中小调的数量最多。在这些民歌中,有激发劳动热情、诉说劳动感受的;有讽喻世相的;有反映民间婚嫁、祀丧、劝酒以及文化娱乐的;还有表现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爱情自由生活的。阿阳民歌曲调流畅,婉转动听,比兴分明,唱词丰富,情感朴实,传唱范围广,唱词都使用静宁方言,内容涉猎较广,歌词多以分段分节为主。
号子也称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锄地、碾场等劳动场景中创造出来,用于配合劳动的一种歌唱形式。号子是阿阳民歌的体裁之一,多见于锄地、碾场、打夯等劳动场景中。
打夯歌是静宁民间的劳动号子,由一人主唱,其他人呼应,其曲调高亢有力,风格豪爽粗犷,节奏整体划一,旋律简单,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合,唱词大都不固定,由领夯者即兴创作,临场发挥。静宁人过去盖房子、打墙、修堤坝、打地基等,都由多人共同抬一石夯或木夯打实。打夯时,由多人高抬猛放,为了齐心协力,必须有一人喊号子,大家跟着应答。一呼一应,整齐而雄浑有力。打夯歌没有固定的歌词,一般由扶木柄的人领唱,根据实际随机编唱。夯歌的作用一是指挥协调,统一步调;二是活跃气氛,在劳动中娱乐。如采自静宁原三合公社的《打夯歌》,歌词使用静宁民间俗语,趣味盎然。
夯歌一:
(领)拾了个麻杆钉了个称,
(合)表兄哥!
(领)心定弄了个心不定。
(合)表兄哥!
哎呀哎嗨夯,
往高哩闪来么哎哟呀!
夯歌二:
(领)吆号号号,吆号号号,我打哑谜子
(合)吆号号号,吆号号号,什么哑谜子
哥来猜哟,吆号号号,吆号号号。
我来猜哟,吆号号号,吆号号号。
山歌是人民群众在户外抒发情感的一种抒情小曲。地处西北高原的静宁,其山歌是劳动人民在野外即兴编创的歌曲。阿阳民歌中的山歌又叫“花儿”“喊山歌”,也叫“漫花儿”,具有音调高亢、曲调悠长、单段音乐、多段歌词的特点。俗语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山歌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以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艰辛和离愁别绪者居多。如采自静宁原八里公社的山歌《高高山上盘盘路》,比兴和韵,情感直率。
山歌一:
高高山上盘盘路,潘家来女娃子摇钱树,妹妹山丹花儿开。
山里野鸡红冠子,谁给你买下的扁簪子?妹妹山丹花儿开。
山里野鸡红脖子,谁给你打下的银镯子?妹妹山丹花儿开。
山里野鸡红翎子,谁给你买下的红裙子?妹妹山丹花儿开。
山歌二:
南山里雨来了,表兄哥;
干妹子打的个伞来了,表兄哥;
见人不笑不言喘(传),表兄哥。
那一天街上去跟集,表兄哥,
前瞧(方言读ráo)后瞧不是你,表兄哥。
一碗羊肉馊(方言读sǐ)气了,表兄哥,
干妹子名誉出去了,表兄哥;
一碗羊肉和白菜,表兄哥,
干妹子名誉可回来,表兄哥。
相较于阿阳民歌中的号子和山歌,小调更加旖旎和优美动听。它的旋律尤为婉转、细腻,歌词中加入衬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们内心的细致情感。柔婉抒怀的小调与静宁人吃苦隐忍的个性相得益彰,形成了阿阳民歌的典型特色。已经搜集整理出来的阿阳民歌中,小调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配乐演唱的阿阳民歌,大都是民间社火中演唱的小曲小调,如《绣荷包》《十杯子酒》《十对花》《茉莉花》《五更鸟》等。《扁豆开花》描写一位女子对不合理婚姻的控诉;《干妹子下四川》写一对恋人的相约私奔。采自静宁原古城公社的《送干哥》则缠绵悱恻,扣人心弦:
“我送干哥炕沿头,打倒了灯盏倒了油,油了干哥的白袜子,油了干妹花衫子。
我送干哥半院呢,风吹雨洒乱溅呢,千思万想留不下,老天留你大雨下。
……”
酒曲是在猜拳行令,酒酣兴浓时喝酒的人们边喝酒、边演唱的曲子,多传唱于西北地区,是举办喜宴、欢庆佳节、亲朋聚会时的主要娱乐形式。酒曲可以使宴会充满乐趣,又能锻炼思维,同时还可以缓冲延长喝酒时间,防止暴饮伤身。酒曲一般伴有即兴简单的舞蹈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由于多是坐着喝酒,舞蹈动作多以腰、肩、手部动作为主,很少有下肢动作。阿阳民歌中的酒曲,歌词丰富,曲调优美,动作风趣,规矩多样,是唱词、曲调、舞蹈协调统一的艺术,如采自静宁原八里公社的酒曲《螃蟹拳歌》,用螃蟹的角和脚“掐不开”“扯不脱”的特点,来表达感情密切,以此殷勤敬酒,使对方盛情难却:
“一个螃蟹两呀两只角,两个眼睛八只脚。
掐呀掐不开,扯呀扯不脱,
一心地敬你呀,亲家该你喝!
两个螃蟹四呀四只角,四个眼睛一十六只脚。
掐呀掐不开,扯呀扯不脱,
两家的相好呀,亲家该你喝!
……”
无论是号子、山歌、小调还是酒曲,阿阳民歌中的有些曲调,虽然别的地方也有,但细究起来都有差别,如《十对花》,各地的唱法均不一样;有些曲调则差别相当大,如《大钉缸》与各地流行的《钉缸》就全然不同。像阿阳民歌中的《送干哥》等,不仅在别的地方资料中尚未发现,而且其曲调节奏的奇特,在民歌中也是极其罕见的。阿阳民歌在演唱时可伴有乐器,以烘托现场氛围。打击类的主要是鼓,包括大鼓、小鼓、堂鼓、板鼓、干鼓等;其次是锣,包括大锣、小锣等;同时有大钹、小钹、梆子、木鱼、铃铛等。吹奏类的主要是唢呐、小号、竹笛、箫、埙等。拉弹类的有二胡、板胡、琵琶、三弦、古琴,现代人还用扬琴、电子琴、古筝等乐器。
总体而言,阿阳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首先,歌词全部使用静宁方言,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具有清新自然、朴实形象、简洁精炼的艺术特点;歌词大多以七言四句或上下句式为主,但不乏活泼自由,不受成法限制;在结构形式上多用重叠、铺陈、对比和问答的唱法,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便于传唱。其次,曲调简练、流畅,曲意亲切、深刻。其情调优美,婉转动听,既有源于信天游的唱法和音律,也有地方曲子戏的特点,同时又掺杂了六盘山区一带“花儿”的风格,具有多元性特征。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阿阳民歌从演唱人数到演唱环境,从演唱曲目到演唱风格都有了不少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静宁阿阳民歌继续以其生动的语言、鲜明的特色、多彩的风格,广泛而又深入地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传统的民俗活动淡化,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转变,阿阳民歌赖以存在的环境逐渐消失。多数传唱阿阳民歌的老人年事已高,且多数不识字,没有将口头的艺术以文字和曲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年轻人又不热衷于学习和传唱,传承链条濒临断裂。因此亟须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由县级政府牵头,抽组文化部门业务人员成立阿阳民歌工作委员会,以乡镇为依托,以乡镇文化站为中心,全面深入地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对普查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等,归档保存;将阿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县、乡、村干部工作考核中,实行业绩和责任追究制度。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金投入,根据国家和省内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议县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个乡镇筹措一定量的资金,并积极吸纳各种社会资金,专款专用于阿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支持开放鼓励专业人士将民歌带入文化旅游演出市场。
应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宣传推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参与阿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对会唱民歌、懂音律的民间艺人进行重点保护,鼓励传承人和民间爱好者开展艺术交流和演唱活动,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传承阿阳民歌,弘扬静宁文化”为目的,建设静宁阿阳民歌文化传承活态体验基地,打造“阿阳民歌”资料库、创作交流中心,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本土民歌团队,建立以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利用阿阳优秀民歌文化为主体的民歌文化交流中心或宣传平台,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阿阳民歌文化。
在当地群众中广泛开展民歌演唱比赛活动,吸纳青年一代积极参与阿阳民歌的传唱活动,让阿阳民歌广泛走进社区。另外,深入挖掘阿阳民歌的艺术理论、技术技能,尝试将阿阳民歌作为音乐课程多元化探索的重要内容,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推动阿阳民歌与现代音乐艺术形式相融合。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新型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利用抖音、小红书等这些当下受欢迎的传播平台,拓宽传承路径,构建新型传播体系,推动阿阳民歌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双提升。依托广播电视、报刊、广告标牌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类门户网站、电子地图、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充分利用静宁文化旅游博览会、静宁苹果展销会、农产品丰收节大会等平台,提升阿阳民歌的知名度。
在数字时代下,静宁阿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型策略,让更多群众了解民歌,热爱民歌,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