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应有怎样的文艺范?
—文化工业视野下文艺“两创”思想研究

2022-07-29 06:51吴劭鹏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文艺事业文艺作品大众文化

吴劭鹏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当前,“文艺范”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而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文艺范”,既是个人品位的象征,思想精神的表现,也是社会整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为此,提出大国应有怎样的“文艺范”这一问题。首先就“文艺范”一词展开论述,结合当下国内文化现象,对“文艺范”进行阐释;其次,将法兰克福学派对工业文化的批判作为批判性反思,探究工业文化视野下我国文艺的传统基因以及当下我国“文艺范”的定位,进而对我国文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展开研究,探析我国文艺事业“两创”的路径、方法以及现代性启示。

何为“文艺范”

在评价他人的穿衣搭配、使用的器物、阅读的书籍、观看的电影等时,我们常会用“文艺范”表示赞许,当然也可能是调侃。无论如何,清晰地定位“文艺范”一词十分必要。“文艺范”,我们很难将其定义为某种风格,但却着实能感受到其具有某种风格的倾向,或是试图区别于大众文化向精致文化倾斜的审美品位。“文艺范”可以分解为“文艺”和“范”。文艺,指文学与艺术,关于文艺,常常伴有“文艺青年”“文艺风”“小清新”等词,各种媒体、书籍、网络都有提及,豆瓣、贴吧甚至还有专门的小组和粉丝群。文艺是文学与艺术的总称,“范”一方面源于“fans”,音译为“粉丝”,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内在规律的群体,此处指爱好文学、艺术之人;另一方面,“范”也代表了一种范式,是指一种文艺追求的范式,传递价值和品位的范式。“文艺范”文化现象看似是在追逐个体的特殊性,但整体而言,其实质是自然所趋。在时代的洪流下,不能将“文艺范”简单地当作个体行为,要意识到其是集体性的文化现象,也是当下青年喜爱的符号以及热衷的消费对象。当前,“文艺范”已然成为年轻人的文艺表征。文艺范的延伸与想象看似是个体的标签,实则关乎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关乎大国的文化意识,关乎国家和社会整体文艺的理想和文化涵养。

“文艺范”不仅能反映时代的文艺追求和文化走向,还是对社会发展的直观映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是多元的,在思想、题材、手法、风格等方面,文艺作品的物质性和思想都有不同面向、不同深度的表达。尤其是在“读图时代”,文艺在视觉性表现中更具重要地位。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下,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状况表现为文化工业盛行,大量粗制滥造的文化符码充斥市场。因此,谈论“文艺范”的流行不仅是在文化层面的讨论,也是社会对文艺的吸收与转化并形成制式的消费符号。

文化工业与阿多诺的文化批判

文化工业是探讨“文艺范”必要的批判视角。“文化工业”一词最早是阿多诺和默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关于文化批判的概念,用以诠释资本主义对社会大众文化的建构。“文化工业”常被直接等同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指从大众出发,为大众服务的文化。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区别于“大众文化”,指涉的是以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为传播媒介的大众文化。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来看,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而工业生产属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法兰克福学派不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待,而转向从工业化生产的视角看待大众文化的生产。在全球进入工业化生产的批量化生产时代,文化创作也被视为工业化的生产,对此,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进行了严肃批判,包括对文化工业商品化的社会批判。对于文化工业的标准化设计、批量化生产,以经济为目的,逐渐商品化,文化的独立性和纯粹性丧失,逐渐沦为“商品拜物教”的特征,阿多诺痛心疾首地将其称为“文化的败落”。

文化工业的标准化批判。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工业产品不断形成了各种标准化准则,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节奏也迫使文化进入快餐时代,观众和作者同样面临快节奏的视觉时代。文化生产者无法像过去的文豪一样,穷尽一生,呕心沥血,只为完成一部不朽的传世佳作。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与效益,在设定好的模型中进行艺术作品创作,并快速产出,其通常在情节和题材上大致雷同,这使得大量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诞生,形成了文化工业标准化生产。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说:“在文化工业的发展中,不断由文化工业提供的新东西,仍然是永远雷同的伪装;时时处处,推陈出新的外衣套在一个骨架上,而这个骨架就像追求利润的动机本身一样,自从它第一次赢得了对于文化的统治权以来就没有什么改变。”标准化下的文化生产丧失了文化创作以往探索更深邃思想的决心,更丧失了文化的独特性和反思性。

文艺的“两创”思想探析

虽然法兰克福学派以“左派”的思想在理论上将文化工业推向了消极的端点,但从生产的手段和经济接入的方式来看,资本随时会成为干预文化生产的强大力量。虽然在工业文化强势的话语体系下,易出现因粗制滥造、过度符号化而价值空洞、虚无的文艺作品,但是,文化的工业化生产也能更好地赋予文化生成力量。在文化工业的发展中,仍然产生了不少富有深厚社会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文艺家,他们在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上的突破与创新,回应了新时代的挑战,激发了文艺作品的时代活力。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同样伴随着文化工业的盛行而走向更多群众。将工业文化视为大众文化这一谎言应当是文艺事业发展的警钟,不应被贪婪地加以利用或因面对其而感到消极恐惧。

文化工业思想重视文化传播的媒介和生产方式。在当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媒介和生产方式在更加大众化的审美意趣中发挥作用。现阶段文化发展要面对的问题主要聚焦于社会需求和人民审美意识的提升。我国文艺事业发展不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创)。文艺事业的“两创”思想是指要利用好时代的理性工具,注重现代性手法的应用,完成文化的再生与转化,再度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赋能,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社会,实现现代化蜕变。

文艺传统基因的定位

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工业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且无法逃避,而且文化的工业化生产也已经在我国快速铺开。文化工业的发展为我们探究世界、与世界相处提供了另一种视野,虽然文化工业的社会性批判已经提醒我们进行反思,但仍要避免陷入资本主义的价值危机。当我们反思我们的文艺传统基因时,我们不会畏惧文化工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所以说,我们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对传统文艺基因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才能塑造大国“文艺范”。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从未间断,传统文化脉络也一直完整延续。传统文化蕴含着深邃的精神和哲思,而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我们走向知识时代的根基。为此,大国“文艺范”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获取养分,创造新的时代价值,在文艺作品或项目生成过程中,稳步推进文艺作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于世界而言,中国的文艺传统精神同样也在发展的脉络中延续。虽然我国曾一度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缺位,但如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强大的独立性,现在,我国的文艺事业面临重大挑战,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为此,我们的文艺事业要逐渐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增加竞争力,就是肩负起大国的文化担当。而文化工业理论的反思性评价体系既是给予文艺作品反省与批判的警醒般的断言,又是对文艺传统基因的定位,是构筑大国“文艺范”的根基,更是中国文化和价值的重要力量,大国“文艺范”的概念建构,其意义在于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同和国际影响力。

“两创”思想承接“现代性”变革

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活动,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现代化的浪潮汹涌,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文化艺术,都需要直面传统的断裂,包括制度、观念、生活、技术、文化等全方位的断裂。当然,现代化既有摧毁性,又有重生性,其既有摧毁一切的力量,对一切事物的否定,又有重生性——对传统文化的再造与演进使其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历史感召力。现代性的文化建构的意识形态不应该是文化工业编织出的虚无主义,而应该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路径与坚定方向。“两创”思想体系的建构就此凸显出强烈的时代意义。

文化的赓续随时代发展不断演进,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一系列革命性的蜕变与转化。现代性转化既是“两创”的方法论,也是“两创”的目的。文艺作品创作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两创”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方式,也是承接现代性转化的手段,还是利用现代性手法,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对现实意象的提炼与转化,其目的在于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具有审美高度、引领时代风尚的文艺作品。现代性转化需要重新反思文艺创作的价值和生产关系,彰显文艺的纯粹与崇高。在艺术创作的形式上,“两创”适应时代的需求,借用新技术和现代性方法,增强了文艺作品的表现力,打破了时空限制和代际想象,延展了更广阔的思辨空间;在思想上,其立足传统文化精神,探析历史与人性的挣扎,掌握中国文艺事业的命脉,推动了社会集体意识的良性发展,让文艺作品进入人与世界关系更具哲理意味的境界。

以人民为中心的“两创”导向

大国的“文艺范”是人民的“文艺范”,是大部分人的文艺素养,映射出的是国人的文化自信。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未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优秀的文艺作品是联系实际、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创作的源泉是人民,脱离大众的文艺作品将无据可依。“两创”的文艺思想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文艺创作生产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接受者。创作者与接受者在社会环境中应和谐共处,而非对抗或受激进思想的误导。

随着文化生产的标准化、西方意识形态以及市场因素等的介入,文艺作品的创作将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体系。在此种情况下,部分创作者往往会舍弃文艺精神性追求与坚持,转而将市场价格作为作品的评价准则。尤其是在网络和自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每个人都有可能“短暂”地成为艺术家,为了博出彩,炮制出低俗的文化;为了快速生产作品,导致抄袭泛滥,这些都会严重损毁中华优秀文化的形象。因此,大国“文艺范”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保持审美能力,在享受、品阅文艺作品的过程中累积经验,不断提高文艺判断力。文化的接受者要时刻保持警醒,如果缺乏反思性地接受一切文化,就会走向文化的虚无。人民有权利参与文艺批评,对文艺作品进行多元的观点输出,在评判中做出选择,而非臣服于资本的利润动机。只有以此建构文艺评价体系,才能形成大众对文艺作品的有效制约与反馈机制,文艺作品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展现,才能与市场的价值形成正向协同与呼应,如此,大国的“文艺范”才能走向成熟。

总而言之,反思大国应该有怎样的“文艺范”,要看清文化工业背后暗藏的资本主义的危险力量,大国“文艺范”就是要防止资本力量垄断文化市场。“两创”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方法和路径,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现生机,同时让属于文艺的回归文艺。因此,要用文艺创作的现代性手法承接作品的“两创”思想。当下,文艺作品面临着建构更加民主的评价体系的需求,需要监督资本暴力对文艺的侵害,而大国“文艺范”在平衡大众文化与资本关系中,有更成熟有效的制衡机制,能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凸显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这也是大国该有的“文艺范”。只有如此,大国文艺事业才能从平原走向高原,进而迈向高峰。

猜你喜欢
文艺事业文艺作品大众文化
文艺作品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民族出版中的文化导向和民族精神透视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贯彻“两学一做”精神做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先锋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全媒体时代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