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策略

2022-07-29 08:25杨占明李润梅
武术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甘肃体育产业

杨占明 李润梅 杨 淼

1.陇东学院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2.陇东学院美术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在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的创新与发展既面临机遇和优势,又存在挑战和短板,主要优势指国家政策支持优势、乡村体育文化资源优势、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多种精神资源优势和有影响的特色体育项目优势等,存在的短板主要指统一政策的不合时宜、体育组织管理系统断路、乡村体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乡村居民体育观念相对保守、乡村体育人才相对匮乏、乡村体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乡村体育产业薄弱等。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满足需求、迎接挑战、补齐或短期内规避短板,凝练出科学可行的发展思路,提出适宜的创新与发展策略是实现乡村体育振兴和乡村体育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的需要。

1 甘肃省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思路

根据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体育资源优势和存在的短板,甘肃省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思路,首先,必须以补齐或短期内规避短板为根本。因为乡村体育存在的短板主要涉及政策、管理、资源配置、观念、人才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在短期内全部消除这些制约因素,补齐发展短板仍然存在一定困难,但这些短板问题又是实现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必须最大限度地给予消除与解决。因此,只有将这些短板问题进行科学梳理,做出近、中、长期规划,能消除的马上消除,能解决的立即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制定出解决线路图,需要长期解决的做出长期规划,逐步解决,才是有效补齐短板的最佳方案。为了减少短板问题对近期发展的负面影响,实现补齐短板的最大化或最优化,只能规避或绕开短期内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个别发展短板问题。补齐或规避短板实质上体现了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进”与“柔”的结合,短期、中期、长期的结合,符合甘肃乡村体育发展实际。

其次,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动力。甘肃省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优势是推动其前进的有效资源和不竭动力。政策优势不仅能为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和适宜环境,而且也增强了人、财、物的保障力;文化资源优势(主要指体育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学习、认知、行动及管理(包含体育学习、认知、行动及管理)的内驱力;地理资源优势(复杂的地形地貌,如山川沟塬、河流湖泊、森林草原和沙漠湿地等)增大了乡村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开发利用潜力;多种精神资源优势(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南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和体育精神等)为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丰富了精神内核、提供了软实力;特色体育项目优势(主要指敦煌体育、崆峒武术、红色体育、特有的少数民族体育等)奠定了乡村体育的内容基础,增强了其创新与发展的适应力和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力。资源优势是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的资本,能够全方位聚力乡村体育,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再次,以分区、分类管理为保障。 乡村体育管理决定着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进程。甘肃乡村体育管理必须在完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走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实践管理与网络化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常规管理与特色管理相结合之路。要达到乡村体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还能体现灵活性,必须根据甘肃的特殊政策、地理、文化和民族等现实,实行分区、分类管理,才能发挥资源优势,凸显文化和人口分布特点,消除或减少短板问题影响,保证乡村体育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第四, 以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为基本原则。甘肃省乡村体育与乡村振兴面临同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地理气候特点,同样的乡村居民生活常态,不论是实现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还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是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这是由甘肃经济、文化、地理及民众生活现实决定的。甘肃以相同的民族文化区域,或者相同的地形地貌区域,或者相同的生产生活区域,或者相同的传统文化区域,或者相同的人口特点区域,或者相同的气候区域……,应有与其相适应的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模式,即相应的体育管理、体育知识、锻炼理论、体育项目、体育活动组织和体育参与人口等。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特点不同所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和体育评价体系必须符合区域实际,不尽相同。体育活动只有在贯穿这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倡形式多样、百花齐放,才能适应甘肃复杂的地形地貌、多元化的特色体育文化和多民族的生活习俗等。

第五,以扶持发展为主要措施。甘肃在精准扶贫战略中,乡村体育扶贫成效显著,体育条件得到改善,体育活动能够不同程度地组织开展,乡村体育人口逐渐增加,但与城镇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如果与沿海或东部省份乡村相比,差距更大。甘肃乡村体育贫困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只有针对不同区域在不断采取体育扶持措施的同时,及时调整发展方案,改革发展策略,创新发展措施,在保持体育扶贫成果的前提下,持续加大对乡村体育各个方面的扶持力度,走扶持→发展→再扶持→再发展之路,这是甘肃乡村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利用政策导向,推进乡村体育产业新发展

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表明,到2022年各项支持政策、资金投入、改革措施全面向乡村振兴倾斜,无疑为乡村体育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一带一路”甘肃段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都为甘肃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为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扶持、开发一批乡村体育产业时不待人。有学者预测,我国乡村体育产业也将步入繁荣发展的“蜜月期”。甘肃乡村体育产业相对薄弱,曾经打造过一批品牌体育赛事,为乡村体育产业带来一线生机,可规模、经济效益和带动作用有限。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乡村体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组成部分,根据甘肃乡村经济和体育产业实际,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应以培育、扶持和带动为主。

一是以城市非体育产业带动乡村体育产业。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甘肃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这为乡村体育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城市非体育产业可为乡村体育产业提供成功经验和经营理念,为乡村体育产业培养和实训人才,并利用政策性资金帮助乡村体育产业发展。城市非体育产业也可利用自身优势,在乡村投资体育产业或建设体育复合型产业。二是以城市体育产业扶持或引领乡村体育产业。利用政策性优惠条件,让城市体育产业投资乡村体育产业,在乡村办分公司、连锁店、设培训机构和组织体育商业活动等。或者帮助、扶持乡村居民兴办体育产业,打造城乡体育产业新体系,以城市体育产业引领乡村体育产业发展。三是有效培育、开发乡村体育产业。针对乡村居民从业特点、地理和文化优势等,政府部门或体育部门有计划培育一些优势体育产业,从政策、资金、人员和土地等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开发出既有特色又有发展潜力的乡村体育产业或体育复合型产业。四是按照主导特色产业分类标准,体育产业分为赛事型、培训型、娱乐型、健康型、智能制造型和文化民俗型6类,甘肃应根据乡村实际需要,吸纳国内这6类产业的成功经验,优先发展体育培训业和民俗型产业,科学发展乡村运动休闲产业和健康型产业,适当发展体育制造业和竞技体育产业。

3 构建立体化乡村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人才培养新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也把实施人才振兴作为主要目标,而乡村体育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然存在体育人才缺乏的窘境,如何突破乡村体育人才培养瓶颈问题,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新的人才培养渠道,助力实现人才振兴目标,就必须开阔视野,走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之路。一方面要创建乡村体育人才引进机制,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能让人才留得住、用得上,有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乡村学校体育教师人才不足就要依赖引进措施解决,发挥引进人才的政策优势,适当增加体育教师编制,对于不能容纳1名体育教师编制的学校,尽可能配备1名体育教师,或者采用就近几所学校配备1名体育教师,采用“走教”形式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从三个层面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层面是通过大学专业教育、进修、访学和培训等形式培养专业体育人才,主要包括体育教师、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经济人才和竞技体育人才等;第二个层面是通过体育社会组织培训或师徒式教授培养社会体育的组织与指导人才,主要包括民间传统体育传承人才和有体育专项特长人才等;第三个层面是通过政府体育部门培训的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乡村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体育锻炼活动的具体实施者。然后再开拓贯穿三个层面的相互交流学习培养渠道、表演培养渠道和竞赛培养渠道等,组织体育相关人员或体育爱好者和特长者,采取“走出去”或“引进来”的观摩交流形式、举办不同层次的体育表演形式和举办各类体育竞赛形式培养体育人才。从而形成三层面纵横交错的多渠道立体化乡村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争取短期内能够补齐乡村体育人才缺口,实现体育人才振兴目标。

4 突出甘肃特色体育项目,开创乡村体育新局面

甘肃特色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敦煌体育项目,中国武术五大流派之一的崆峒武术项目,凝聚红色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红色体育项目,特有的东乡族体育项目、保安族体育项目和裕固族体育项目,回族、蒙古族和撒拉族体育项目,甘肃地域性传统体育项目和长期开展较好的优势体育项目,等等。这些体育项目大多扎根于甘肃大地,与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民俗、民风、季节气候和地理资源等息息相关,是甘肃各个区域、各个民族长期劳动与生活的结晶,在乡村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蕴含的丰富精神元素和精神力量迎合着乡村居民的精神诉求,才得以永久传承并发展至今。但随着历史变迁和文化更迭与冲融,有的项目已经失传,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有的项目濒临失传,有的项目只能见于历史文献和博物馆中,这类项目的挖掘、整理、改造、传承与应用等,成为乡村体育项目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工作之一。根据甘肃经济、文化、教育实际,地理和气候特点,乡村人口布局和生产生活现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项目依然要以特色体育项目为主体,按照区域文化或民族文化实力,抓住这类项目经济适用和容易开展的优势,进行推广普及,尽力从政策、制度、资金、场地和设施方面给予保障,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授传统体育项目知识和技术,采用适合乡村居民实际的措施与方法,加快乡村体育生活化步伐,真正让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在乡村生根开花,枝繁叶茂,再适当推广现代流行的健身项目,就能开创乡村体育新局面。

5 彰显甘肃多元体育文化,创建乡风文明新气象

甘肃省不仅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而且南北跨度非常大,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变化明显,这种特点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甘肃文化(含体育文化),这些文化资源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实物教材,他们很方便或足不出村就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先民生产和生活的艰难、人类生存智慧和治理思想等,进而领悟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乡村居民从思想到文化得到相应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体育文化也得到了相应的普及与传承。但长期在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乡村居民,也容易被传统观念禁锢,产生接受当今新文化的思想壁垒。因此,甘肃发展乡村体育文化,要以现有的多元化体育文化为基础,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甄别,在不断接受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逐步融入新兴体育文化,既要培养乡村居民文化自信,又不受传统文化禁锢,并在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增加人际交流,相互学习,彼此影响,涵养思想道德,才能彰显甘肃多元体育文化之精华,提高乡村居民文化素养,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和睦、诚信友爱、和谐文明的乡村新气象。

6 以生态建设为引领,打造宜居美丽的乡村体育新环境

生态振兴是甘肃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目标的具体化,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也是实施改变甘肃自然生态环境的总体部署。甘肃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甘肃打造美丽家园是生态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既要重视自然大环境,还要注重乡村居民生活小环境的改善。但从乡村体育层面分析,生态振兴就是以乡村生态建设为引领,打造宜居美丽的乡村体育新环境,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创建绿色体育环境,走乡村体育绿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是在乡村居民宜居的环境建设中,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运动休闲公园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文化景观建设、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和体育产业的相关建设等,纳入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居住、生活的小环境建设之中,统筹规划、整体设计、逐步推进,完善体育设施布局。各种相关的体育元素也要植入体育环境建设之中,使乡村体育融入生态振兴的各个方面,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让宜居美丽的生态环境处处彰显体育之魅力,透视出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和浓厚的体育文化气息,乡村居民身临其境会不断迸发出运动锻炼快感,用环境激发运动锻炼,以运动锻炼带动体育人口增长,以体育人口丰富体育生活,以体育生活繁荣体育文化,用体育文化搞活体育经济,形成宜居美丽的甘肃乡村体育新环境。

7 重构乡村体育管理机制,实现乡村体育发展新突破

我国社会治理的短板在乡村,社会治理的根基也恰恰是在农村基层。乡村体育治理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体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依据木桶定律,农村体育治理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组织振兴是甘肃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目标的重点体现,符合甘肃乡村治理实际。要全面落实组织振兴要求,作为乡村体育治理必须以组织建设为基础,改革与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的分工与协作,坚持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改革乡村体育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的执行力,才能实现组织振兴和乡村体育治理有效,而乡村体育治理有效能够减少内耗,激发动力,凝聚合力,实现乡村体育发展新突破。

甘肃乡村体育管理从机构设置、政策制度、活动组织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断路”及责权利边界不清晰现象。体育锻炼的随意性、健身活动组织缺乏规范性、一些事务多部门“都管”或一些事务“都不管”现象时有发生……,这与甘肃乡村人口分布差异大、欠发达乡村相对数量较多有关。但乡村体育有效治理必须重构管理机制,形成责权利边界清晰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体系是前提,培养乡村居民体育治理与被治理素质是关键。要建立健全在党的领导下的行政管理机构,解决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的管理“断路”问题。甘肃省乡村体育管理从省体育局到市(州)体育局或教体局或文体广电旅游局等,再到县(市、区)教体局或文体广电旅游局等的从上到下机构完整,但机构功能不一。乡镇基本由乡镇文化站管理体育,村由村委会或村主任兼管,从现有机构设置看,有的继续保持原体育局功能,有的将体教合并,有的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合并,在合并后的机构中设立全民健身中心,负责管理体育工作。从机构设置形式上看,乡村体育从上到下五级管理完整,也凸显了甘肃体育地域差异大的特点,做到了因地制宜。但作为落实层面的乡村管理明显薄弱,形成“上大下小或上强下弱”现象,时常出现因乡村落实体育工作路径狭阻而“断路”,导致管理责权利边界不清,出现“都管”或“都不管”现象。另外,从团委、工会、妇联、残联、体育协会和农业农村系统等,有时不定期地也组织从上到下的体育活动,但具体到乡村,还是由乡村兼管体育机构落实,形成多渠道下达体育任务,有时会造成活动相互冲突和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种管理机制明显存在不合时宜之处。

改革管理机制,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理顺各个机构的相互关系。在县(市、区)建立乡村体育专门管理机构,即县(市、区)教体局下设体育管理中心(实现体教融合),将各个系统的体育统一归口体育管理中心,并协调文化、广电、旅游等部门,负责管理全县体育工作,直接管理乡村体育,乡镇应成立乡村体育工作委员会(由乡领导任主任,配备体育专干任办公室主任,相关人员和新乡贤担任委员),村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村领导任组长,文书、体育骨干和新乡贤等任成员)。形成由县级教体局下设的体育管理中心全面统筹、整体规划、统一管理,乡镇乡村体育工作委员会和村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的乡村体育管理简约机制(图)。其次,规范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明确基层体育社会组织隶属关系。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是由基层群众自发结社而成,活跃在乡村基层的体育类社会团体。是参与程度高、协同力量大、辐射范围广的一类重要团体和乡村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甘肃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育参差不齐,应有意识培育乡村体育社会组织,尽快想方设法补齐短板。乡村体育社会组织是开展乡村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按照新的管理机制,乡村体育社会组织分为乡镇和村两级,乡镇级上由相应的县体育社会组织指导,乡镇乡村体育工作委员会管理,下指导村级相应的体育社会组织工作,村级体育社会组织上由乡镇相应的社会体育组织指导,村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管理,下组织推广体育活动,上一级体育社会组织与下一级体育管理部门是协作关系(图),不同项目体育社会组织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乡村体育社会组织主要有农民(村民)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乡村体育推广中心、健身中心、研究(研发)中心、特色项目传承基地等。乡村体育社会组织也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自律公约、发布组织章程以及实施内部监管等,加大组织内部管理力度,改变散漫的组织形态,充实空泛的组织架构。但随着“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双向驱动,各类乡村体育社会组织将培养出更多的体育健身人才,组织带领乡村体育发展。再次,逐渐走“智慧型”乡村体育管理之路。2019年8月10日,国办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为扭转和改变乡村传统体育事业与城市体育事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逐步显现智慧、高效、便捷、健康的特征,决定引入“智慧型”乡村体育建设。“智慧型”乡村体育管理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人工智能,建立乡村体育网上管理监控机制,公开管理程序与路径,明确责权利的相互关系及各个机构的功能与任务。对乡村居民体质健康档案管理、体育锻炼管理、体育设施和器材管理、信息发布、健身指导宣传,等等,都可进行网络化、电子化管理,“智慧型”乡村体育管理是提高管理效能,规范管理行为,实现乡村体育治理有效的途径之一。第四,培养乡村居民管理与被管理素质。乡村体育管理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管理者,更需要提高被管理者的素养,强化服从管理意识,长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体育素养和人文素质,强化规则意识和服从管理意识,有利于推进乡村体育治理。

8 倡导乡村居民体育活动经常化,形成乡村体育新生活

体育锻炼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乡村居民的体育锻炼容易受季节性生产劳动和家庭事务影响,往往会出现锻炼中断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甚至会流入非体育人口。实现乡村体育活动经常化,应当根据劳动状况,做到脑体结合、劳逸结合,一般最少需要掌握一种以消耗体力为主的锻炼项目和一种以消耗脑力为主的锻炼项目。在体力劳动繁重时,参与以消耗脑力为主的体育娱乐项目,体力消耗不足时,参与以消耗体能为主的运动,才能保证体育锻炼经常化、生活化,形成乡村居民体育新生活。综上所述,在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创新与发展涉及到与乡村体育相关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具备科学可行的创新与发展思路,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策略,进行统筹谋划、科学安排、改革体制、更新措施、创新方法,才能实现乡村体育快速发展,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甘肃体育产业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