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身气功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2022-07-29 08:25
武术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功法气功专家

黄 健 陆 毅

1.上海中医药杂志社,上海 20123;2.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上海 201203

1 关于教学

1.1 细化教学大纲,夯实学科基础

《辞海》定义的教学大纲是指“按学科以纲要形式规定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该学科的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实习、实验等教学时数的分配。”可见,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纲要”“纲领”。笔者以为,其大纲应针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精英”计划样的继续教育、体育学院以外的本科生等分别制订,以便对尚在发展中的健身气功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健身气功的教学目前似以在坚持“共性”的大前提下,再弘扬“小个性”为宜。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一线教学、教务管理专家,共同研讨、制订教学大纲,并向非体系院校体育教学部门推荐适合其特点的教学大纲,以使教材的编写、教学活动的组织有章可循。

1.2 抓紧教材建设,编撰规划教材

《辞海》定义的教材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用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材料。有文字教材,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视听教材,如挂图、投影(幻灯)片、音带、录像等多种形式。”通俗地讲,教材就是教师“教书”和学生“读书”的“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笔者不是健身气功一线工作者,也非体育院校工作人员,对教材的编写、出版不甚了解。只是经对一些权威网站(如中国高校教材网)等的查询,未见可供高校学生使用的健身气功教材。由此推测,目前各院校的健身气功教学或仍处于没有教材的“手把手”教授功法的阶段,即使有教材也只是自编教材(讲义);相反,与健身气功同属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就有好几个版本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如人民体育出版社的《武术》《中国武术教程》等。应该看到,编写教材的过程还是一个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过程,它可以成为不少青年英才脱颖而出的平台。据此笔者建议,有必要将教材建设列入健身气功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议事日程,并仔细推敲教材的起点与适用范围、教材的载体与形式等核心内容。关于起点,笔者的建议是根据健身气功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教材的编写可从“协编教材”开始,逐渐向“通用教材”努力,并将最终目标锁定“规划教材”。即先鼓励教学基础好、在业内影响力大且又“志同道合”的院校组成编写小组,编写适合于参编院校使用的教材,并向非参编院校推荐;经过1~3年试用后,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的支持,将其列为“通用教材”;再经过1~3年使用后,争取列入“规划教材”的行列,并及时翻译成英语、日语等语种,向国外推广。关于载体,笔者的建议是图文并茂的纸质版先行,上网入“云”的电子版跟紧。先编写纸质版图书,是因为它的编写、出版周期相对较短;有些内容,如传统文献解读,纸质版的阅读效果可能优于电子版;同时纸质版又是电子版的“剧本”。之所以要提出电子版跟紧,是因为它是出版业发展的趋势,又迎合了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诸如功法的操作要点、细节等在电子版上以视频形式呈现的效果更佳,可谓“百闻不如一见”。

1.3 培训专职教师,力争一专多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学者韩愈《师说》中的这句话,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表述的淋漓尽致。回到健身气功这一尚在发展中学科,近年估计不可能大量增加专职教师的数量,这就要求他们成为该学科的“多面手”,做到“一专多能”。据笔者不严谨的观察,目前这些教师的大致状况是“一专”(功法锻炼与传授)水平很高、“多能”(功法以外的其他方面)尚待提升,故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提高其“多能”水平。所谓“一定的形式”,包括继续教育、外出进修、专题研讨、集体备课、拜师结对等;所谓“‘多能’水平”,分别指气功文献的收集与解析能力、科研项目的设计与组织能力、作用机理的探索与诠释能力、对外交流的外语能力、论文与著作的写作能力等。如此,可以极大地夯实健身气功学科基础并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 关于科研

2.1 优化技术路线,注重成果转化

前几年,笔者通过浏览为数不少的“健身气功”“研究”相关论文(包括中国知网可以查阅到的学位论文)。发现在科研设计的技术路线、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前者主要表现为在样本数量、观测指标、统计方法三个方面不尽合理,如实验研究中的个例报告,问卷调查中的个位、十位样本数,用大关节的活动度来评估小关节病变患者的疗效,不能熟练地应用X2检验、t检验与F检验等最常用的统计方法;后者主要表现为科研项目相关的高水平论文与专著不多、科研成果能够直接被应用的不多。据此,笔者建议以下列三个方面为抓手补齐这些“短板”:(1)从人才培养入手,在诸如“精英班”等相当于行业的继续教育项目中,增加“健身气功科研思路与方法”类课程,请业内专家就科研设计(包括样本选择、分组与数量的确定)、技术路线(包括指标的选择、取样、常用统计方法的选用)、论文写作(从题名、摘要、关键词,到正文、参考文献的撰写,常见差错及其防范)等基本问题,进行实用性讲解。(2)从课题招标入手,建议健身气功管理部门重启之前的课题招标制,将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公开向全国指标,即在较大范围内听取大家对“怎样加快学科建设”的建议。(3)从指导入手,对那些与学科建设相关性强、但技术路线不够完善的项目,组织专家给予具体的指导、并使其完善后再予以资助。

2.2 围绕学科特点,组织重大课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健身气功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且内容广泛、领域众多。但仔细分析其特点,似还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小项目过多、大项目过少,低级别项目过多、高级别项目过少,结题后对学科发展没有指导意义的项目过多、能有较理想成果产出(包括发表高质量论文)的项目过少。故有必要通过组织实施重大课题(项目),来逐步改善这种不够理想的科研现状。这里所说的“重大项目”有两层意思,一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重启科研招标的同时,将有限的经费集中使用,每年组织1~2项有影响的重大项目。二是有“中心”出面组织全国的专家组建重大项目课题组,申请国家体育总局的重大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面上(一般)项目和重大项目。其中后者的意义特别大,除了科研本身的意义外,还能够起到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扩大健身气功在科技界的影响力等的作用。为了保证重大项目的实施并实现其效益最大化,需在充分分析健身气功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作为项目的切入点。以笔者之见,基础理论研究、健身效果研究、传统文化(文献)研究,是健身气功科研的三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重大科研项目首先应该以此为攻关的方向。

2.3 完善专家工作室,组建科研国家队

设立“专家工作室”是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的一大创举,它可以充分发挥顶级专家的作用,推动健身气功的学科建设。在科研方面,可通过三个“结合”来完善专家工作室的建制和作用,进而组建健身气功科学研究的“国家队”。这三个“结合”是:一是专家工作室与创建重点实验室结合。鉴于目前健身气功尚无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的状况,建议管理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专家工作室以更多的支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由专家挂帅的重点实验室,最终形成“两室合一”的模式,成为全国健身气功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二是专家工作室与吸纳“精英”毕业生结合。鉴于前几年成功举办的全国“健身气功精英计划”高级研修班已经收官,30名青年英才也已顺利结业。笔者建议,遴选部分“精英”通过拜师专家的形式充实到专家工作室。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二,一是可使工作室增加生力军,以便承担更多的任务;二是可使入选者更好地传承专家的经验与学术。三是专家工作室与实施重大项目结合。这里所说的重大项目主要是指:撰写健身气功学术专著,由专家带领一批中青年骨干,分期分批撰写一些有分量的“大部头”学术专著,并与出版社一起瞄准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实施重大决策性项目,由专家领衔(或指导)科研骨干,瞄准国家科研基金(包括自然基金、社科基金)。

3 关于应用

3.1 目标定位,养生为主兼及康复

《健身气功管理办法》指出:“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明确地折射出了健身气功的目标定位——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即养生保健。事实也是如此,自健身气功诞生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都与养生有关。这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健身气功在康复医学中应用的报道也时有所闻,还有不少非临床医生(包括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开始将研究的“准心”瞄准了治病。这就引出了几个相关的话题,如:怎样准确定位健身气功的目标?健身气功的临床应用需注意哪些问题?等等。从健身气功的内涵来看,首先将它的目标定位于养生较为恰当;在此基础上,再将其引申至康复领域。因为养生、康复的基本原理与要求有相似之处,且较为容易实施。但从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来看,康复属于医学的范畴需要有医生的参与,否则不但与国家有关政策不符,而且也极易在疾病诊断、观测指标、疗效评估等方面闹出笑话。总之,健身气功的主要目标定位是养生,从业人员除应掌握健身气功外,毋需医生资质;此外,还可用于康复,但须有医生参与。至于是否能用于临床,也须有医生综合评估后确定,其他人员只能作为医生的助手参与功法教授。

3.2 人群定位,老年为主兼顾其他

从理论上说,健身气功适宜于所有的人群,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积极参与锻炼者还是以已退休的老年人为主,也就是说健身气功的人群定位当以老年人为主,同时兼顾其他人群,如坐办公室的“白领”、大中小学的学生等。如果这个分析基本准确的话,其间除了要通过相关渠道的宣传推广、营造良好健身氛围[8]外,还有几个应该思考的问题。一是功法的分化问题。以健身气功·易筋经为例,其中的多数动作老年人或难以到位,其中的打躬势、掉尾势即使能够做到位,考虑到他们中间不少人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从医学角度考虑也不主张他们做到位。故有必要考虑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或体弱老年人)量身定制一些功法或练法。二是吸引年轻人问题。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常年坚持健身气功锻炼的年轻人极少。为此,除了细化功法、为年轻人量身特制其喜欢的功法外,还要在宣传与推广模式等方面下一番功夫。

3.3 推广模式,扶植为主走向市场

自健身气功功法推出至今,其推广模式基本都是依靠各级政府投入的“输血”样扶植为主,而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基本尚未形成,国内推广是这样、国外推广也是如此。毋容置疑,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模式,对于健身气功的早期迅速布点、大范围推广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如果长此以往,对该学科的成长未必有利。好在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与迈出了与企业合作的步伐;另外,一些地区的健身气功组织也开始了俱乐部制的尝试。愿这些可喜的开端,早日积累出可推广的经验,以拓宽经费来源的渠道。其实,瑜伽、跆拳道等国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市场化推广的经验,国内几乎每个城市到处可见的“养生会所”的运作,对于健身气功走向市场也很有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功法气功专家
论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法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七星归位”劲意真诀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日月增辉行功真诀
致谢审稿专家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一)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二)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动物的“气功”(二)
动物的“气功”(一)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