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洋
博物馆事业发展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南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文化强省,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的发展目标,其中,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其应有之义。本文在研究海南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博物馆成功发展经验,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探索提出海南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及路径。
在文化强国建设、文旅融合深度推进的大背景下,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给海南博物馆带来全新发展契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以博物馆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成为社会关注热点。2019年,全国登记备案博物馆参观人数达12.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保持高速增长。随着文旅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博物馆日益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如2021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地博物馆均迎来游客激增、人气爆棚的热闹景象,驴妈妈《2021五一出游总结报告》显示,相对小众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也跻身热门博物馆前五名。博物馆文创产品屡屡“破圈”,考古盲盒、文物雪糕掀起购买热潮,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11个月内销售额已超三千万元,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近百家博物馆参加了2021年天猫“双11”购物节,活动开售首日上午博物馆文创产品销量同比激增超400%。天猫数据显示,国家宝藏、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入选2020年“最受欢迎十大国产IP”。
近年来博物馆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博物馆行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发展空间广阔。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博物馆事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并阐明全面推进我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文物领域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2021年11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发出将文物改革事业推向新高度的信号,博物馆发展迎来新机遇。
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进一步充实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的内在要求。大力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既能集中展示黎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海南文化的标识度,擦亮海南文化品牌,赋能文化、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发展,又能增强本土群众文化认同感及文化素养,进而提升城市形象、优化营商环境,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海南省博物馆事业得到一定发展,“存在感”得以加强,但相较其他省市仍存在一定差距。
海南省备案博物馆数量为33家,全部免费开放,从博物馆性质看,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18家,行业国有博物馆1家,非国有博物馆14家;从博物馆质量等级看,一级博物馆2家,三级博物馆1家;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两大城市,其中海口8家,三亚6家,琼海、万宁、澄迈各2家,除三沙市外其他13个市县各1家(见表1)。近年来,海南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一定进展,具体表现在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和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完成新建、改扩建工程建设;整体能级进一步提升,在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海南省两家博物馆榜上有名,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被核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海南农垦博物馆被核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博物馆功能进一步丰富,2019年海南省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成功创建为4A景区,2020年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成功创建为3A景区;展览质量有所提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琼崖纵队文物史料展》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名单,海南省博物馆“涨海推舟、千帆竞渡——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大展”赴青岛、江苏等地巡回展出;人气更加旺盛,海南省博物馆2021年“五一”期间接待观众4.3万人,国庆期间接待观众3.6万人,成为假期热门打卡地。
表1 2020年海南博物馆基本情况
整体而言,海南博物馆事业发展较国内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量少质不优。截至2020年,我国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1224家,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海南省备案博物馆数量为33家,占全国博物馆数量的5.7%,约每29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一、二、三级博物馆共3家,占全国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的2.5%。二是影响力较弱。年参观量、社教活动次数是评估博物馆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虽受藏品数量、馆藏珍贵文物数量、区域人口数量等客观因素影响,但仍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数据显示,2020年海南省博物馆年参观量35.43万人次,位列海南所有博物馆参观量第一名,但与其他邻近区域省级博物馆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0年云南省博物馆年参观量70.04万人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年参观量60.80万人次。在开展社教活动方面,海南省博物馆差距更大,2020年海南省博物馆开展社教活动14次,而云南省博物馆开展社教活动93次,甘肃省博物馆开展社交活动87次。三是管理水平相对落后。2013年,海南省人大民宗工委联合省民宗委、省旅文厅组成专题调研组调研三亚、东方等9个市县博物馆,发现博物馆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人员编制少、专业人才匮乏,多数博物馆馆长身兼多职、精力分散,博物馆管理工作极为被动;馆舍建设滞后,文物保存状况堪忧;经费紧张,除人头经费外,资金来源于省级财政安排的文物保护费和免费开放财政补贴,市县没有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博物馆工作开展极其受限等。
海南应在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博物馆发展成功经验,走出一条具有后发优势的博物馆特色化发展之路。
海南博物馆应坚持协同化、特色化、数字化、融合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协同化,即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和类型博物馆的协调发展,持续优化海南省博物馆布局。特色化,即深入挖掘海南黎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农垦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集中力量将特色文化做优做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小而美博物馆。数字化,即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以数字化赋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融合化,即不断延伸博物馆功能,将博物馆打造成为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非遗传习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推动博物馆与旅游、演艺、教育、文创衍生品等跨界融合发展。国际化,即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开放优势,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国家博物馆加强合作,不断扩大海南博物馆国际朋友圈。
1.优化博物馆结构体系。统筹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协调发展。整合不同层级博物馆发展,形成“2+2+X”博物馆发展格局,第一个“2”指的是海南省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第二个“2”指的是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农垦博物馆,“X”指若干个中小博物馆。做大做强海南省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两大一级博物馆,积极对标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博物馆,建设成为兼具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海南博物馆的两张王牌;做优做特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农垦博物馆两大主题文化博物馆,进一步整理、挖掘黎苗文化、农垦文化资源,彰显特色,打造博物馆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做精做专中小博物馆,依托各市县地域文化资源,选定方向精准发力,打造一批各美其美的中小微博物馆,丰富海南博物馆生态。协调不同属性博物馆发展,规范和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加快出台并积极落实《海南省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意见》,多措并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形成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的发展局面。促进不同类型博物馆发展,支持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海文化博物馆、海南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等高校博物馆发展壮大;依托特色产业、优势资源建设行业博物馆;推动建设反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就的主题博物馆;鼓励中部市县依托热带雨林资源,打造生态博物馆。
2.完善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创新博物馆服务形式,借鉴广东省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等流动博物馆发展经验,积极发展海南省流动博物馆,探索在海南省博物馆设置内设机构海南省流动博物馆,并给予组织机构、人员、专业等方面的充分保障,以海南省博物馆为中心,整合全省博物馆资源(包括藏品、展出场地、策展人、讲解员等),组织、策划一批高水平展览,在全省各级博物馆巡回展出,形成中心辐射、分级多节点的动态博物馆陈列展览协作交流网络,弥补部分博物馆无力办展的缺憾;支持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上流动博物馆发展壮大。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能力,鼓励各博物馆依托特色资源、结合社会热点积极策划主题社会教育活动;加强馆校合作,开发和推广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的系列博物馆艺术教育课程,打造博物馆“第二课堂”;创新教育形式,通过云展览、云直播等方式突破时间、地域限制,不断扩大受众覆盖面;探索利用琼剧、公仔戏等广受欢迎的表演艺术形式演绎文博主题故事,邀请文博领域专家面向广大观众“定制”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课程,不断提升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鼓励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推进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志愿者在日常接待、讲解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员编制较少给博物馆正常运转带来的压力。拓展博物馆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博物馆文物、场地资源,将博物馆打造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四史学习、非遗展示普及、美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鼓励博物馆延时、错时开放,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打造夜间博物馆。
■沃野千里|韩凤平/摄
3.提升博物馆数字化水平。建设海南省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中力量建设集展览、藏品、研究、教育、文创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南省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各博物馆可申请入驻,获得展示机会,减少重复建设。加快博物馆技术创新及应用,依托智慧海南建设,积极加强与科技公司战略合作,争取更多应用场景落地博物馆,积极推进文物资源普查、库房安全、藏品保护及修复、智慧导览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建设数字虚拟博物馆。丰富博物馆数字化业态,创新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等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逐步打造线上数字化产品品牌;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服务业态;把握元宇宙发展契机,探索引入虚拟数字人、NFT数字藏品等,激活博物馆数字化生态。
4.积极发展博物馆跨界业态。积极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集中力量建设海南省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平台,吸引设计开发、版权保护、宣传营销、授权生产等相关机构入驻,为各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举办海南文博创意设计大赛,为海南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营造良好的环境;统一标识的博物馆文创品牌,将博物馆文创产品打造为海南特色伴手礼。大力发展博物馆旅游,支持博物馆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亮点,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博物馆环境,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鼓励更多博物馆申报A级景区;联动周边知名景点,策划文博主题旅游线路;扩大博物馆旅游宣传,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流量集聚平台进行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将博物馆列为必游之地,吸引冬季集中涌入的“候鸟老人”走进博物馆。创新发展博物馆新兴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定期举办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与相关公司合作,根据特定博物馆场景定制开发博物馆剧本杀,博物馆主题戏剧、环境式音乐剧等时尚文娱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支持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农垦博物馆等主题鲜明的博物馆积极开发主题电影、纪录片,在馆内日常展映。
5.扩大博物馆品牌影响力。举办博物馆相关展会,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发挥亚洲博鳌论坛、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溢出效应,积极申办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吸引国内外相关博物馆参展,扩大海南博物馆的国际“声量”;积极参加深圳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等国内知名文化相关节展会,多维度展示海南博物馆魅力。扩大海外交流,充分利用海外中国文化活动中心及泰国海南会馆、新加坡海南会馆等东南亚海南会馆的场地资源,举办海南博物馆宣传推广活动;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以长期借展、互换展览、多地巡展等形式建立联系、加强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进行深耕,结合时事热点通过图文营销、短视频营销等手段,加大博物馆“曝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