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曙虹 蒋娇燕
将创新型经济摆在“五型经济”首位,是上海贯彻落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上海完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关于创新型经济的基本内涵,学者们基本形成了共识,认为在现代经济的背景下,创新对于驱动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认可了知识、人才的作用。具有引领策源功能的创新型经济有以下特点:第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并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深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第二,知识和人才是创新型经济最重要的两个支撑要素。第三,创新型经济主要以创新创业人才为依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和高端创业人才。第四,创新型经济不是简单的技术决定论或技术至上主义,应包含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经济。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和挑战。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开放口岸,同样要面对全球金融、经济动荡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第三产业的严重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出口困难加剧和投资需求增速大幅下降等。从长期来看,创新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上海经济增长的首要“新动能”,疫情给一些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会给一些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新型投资、新型消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化秩序的变化,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及全球化交流受到极大地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转而致力于经济内循环,提出新发展格局。作为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运行体系及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区域,上海与全球各类往来密切。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上海应强化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丰富和完善创新的运用场景,做大做强国内市场规模,并形成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和创新竞争优势,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外商投资,通过不断提升战略链接能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践行国家使命,为加快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科技和创新已经成为促进国家及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新模式等将成为人类社会、全球经济、国家繁荣最大的变量和动力。新业态和新模式也正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而发生颠覆,多领域不断融通不断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从全球来看,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渐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坚持创新引领才能实现世界经济的根本性复苏。自2015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面启动以来,上海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进入“十四五”时期上海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对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提升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上海对发展具有策源功能的创新型经济的需求更加迫切。科技创新作为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必须为上海全球经济中心的建设提供新动能,通过科技赋能经济,增加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等的供给,推动未来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产业升级,让创新促进经济领域的生产活动发生根本性变化,进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抓手。
1.重点领域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集成电路领域,先进制造工艺水平持续提升,核心装备逐步导入。例如,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产能突破1.5万片/月,上微90nm ArF光刻机进入产线试生产,中微公司5nm刻蚀机进入台积电大生产线。在生物医药领域,推动创新产品开发实现突破。再如,联影医疗全景动态PET-CT成为全球首台可实现人体全身实时动态成像设备,拥有业界最高的空间分别率和灵敏度,CT球管实现5兆能级产品国产化,解决部分“卡脖子”问题。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出了一批AI硬核产品,例如依图“求索”云端深度学习SoC芯片,融合算法与芯片为一体,领先英伟达P4、T4芯片。
2.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亮点纷呈。上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硬核”科技,发挥上海优势条件实现全面融合,突破传统业态进一步夯实创新型产业生态,为互联网企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成为驱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具体表现为互联网经济深耕细分领域(如在线文娱、生鲜电商零售、在线医疗等),产业业态丰富;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增长强劲,企业量多、产业覆盖面广,视频弹幕网站(哗哩哗哩)上聚集的数十万Up主(专业视频创作者),逐渐成为我国年轻一代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
3.创新基础设施支撑研发经济发展。围绕光子与微纳电子、生物医药与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推进张江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建设。上海已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初步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新建和集聚了李政道研究所、脑与类脑研究中心、量子科学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期智研究院、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一批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各类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投资布局不断优化。
4.创新创业氛围持续优化。上海科技服务业总量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从2011年的447.02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715.57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8.3%。创新型企业规模数量持续扩大,集聚了近10万家创新型、科技型企业,30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9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1/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全市众创空间数量达600多家,超过90%由社会力量兴办,在孵和服务的中小科技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近20个,带动产业产值上百亿元。
5.创新型人才红利初步显现。2018年,上海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人才高峰行动方案,“不拘一格”遴选全球高峰人才。2020年,《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各部门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添砖增瓦”。上海引才人数稳步增长,引进人才呈现“年龄优、层次高、市场认可、创新能力强”等特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中研究生占比分别为31.85%、24.65%和20.88%,人均实现营收已经达到87.9万元/人、171.1万元/人以及91.4万元/人。人才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0.2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比连续18年保持10%以上。对国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
6.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逐步增强。外资研发中心的创新产出规模和质量在上海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已成为本市规上工业企业引进境外技术的绝对主力。2011年以来,在沪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量基本保持增长态势,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的比重超过四成。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截至2020年底,累计上市企业215家,募集资金总额超过3000亿元,总市值近3.5万亿元。
1.创新产业培育高度有待强化。上海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占该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虽有上升但持续低于北京(见图1)。数据显示,北京和上海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基本持平,但R&D投入占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上海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投入比重相对较低。
图1 上海、北京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及占该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
2.创新创业活跃度有待提升。对比深圳、杭州等城市,缺乏像华为、大疆、海康威视、科大讯飞以及阿里巴巴、腾讯等本土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新业态的风向标,但上海并未领先全国,2019年上海独角兽共35家,排名次于北京(67家),平均估值38.8亿美元,不及杭州、北京、深圳(分别为106.7亿、49.8亿、44.2亿美元)。此外,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有待激发,创新应用场景开放仍需优化,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获得创新应用资源的难度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3.创新型人才结构有待优化。目前上海还缺乏具有引领性的顶尖创新人才,主要表现为上海从事能引导学科发展的顶尖科学家较少,以及尚未出现类似于马斯克一类的领袖级企业家。在高端通用软件、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人才供需失衡,人才储备与培养不足。企业研发人员队伍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研究机构和高校,企业的领军科技人才匮乏,其中高中级人员占比不超过半数,远远低于科研型机构和高校占比7成的水平。
4.创新资源投入强度有待提高。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看,上海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低于北京、略高于深圳。上海对于基础研究相关领域、应用技术领域的投资仍然匮乏,特别是在AI、芯片、生物医药等重点关注领域的投入集中度不足。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2019年中微半导体营业收入不及应用材料公司的1/50,研发费用不及应用材料公司的1/60。从创业投资结构看,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行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区级引导基金的规模普遍较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的能力不强。
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需要以世界顶级标杆性城市为目标,打造不同于国内其他省域和城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具有引领策源功能的创新型经济重点是激发创新活力,上海市发展创新型的总体思路:加快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主要包括建设重点领域技术攻关体系,提升战略支撑能力;建设高端创新产业培育体系,占据先发主导优势;建设创新型企业集聚体系,增强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创新型人才引育体系,提供创新发展动力源;建设创新治理优化体系,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上海具有引领策源功能的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准关节点和突破口,通过对标新加坡、纽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相关举措,建议在人才、头部企业、重大平台和关键渠道等环节集中发力,主要在“六个新”上下功夫。
首先,积极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突出精准施策,通过人才计划加大面向产业、服务企业选才引才力度,针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以及五大新城紧缺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实施差异化、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其次,探索市场化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通过技术股权分配、成果转化奖励等市场化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根据市场要求以及创新型人才特点,设计贴近现实的市场人才报价机制。
一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前沿技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面向全球揭榜挂帅,开展项目化研究,积极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二是发挥大科学基础设施溢出效应,成为产业技术的源头供给和战略储备,围绕本市三大产业及先导产业,部署重点科技攻关任务,发挥大设施“攻关利器”作用,加速科学的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正面溢出。
构建由龙头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组成,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创新联盟。做强世界一流企业和创新产品,力争新增1-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打造卓越高端产品品牌。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借鉴北京、深圳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完善本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支持独角兽企业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应用,形成独特优势。引导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打造“百年老店”。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发挥平台型企业作用,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硬核”科技,变革传统业态底层的运行逻辑,开辟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企业不同的发展航线,创新推出丰富的新业态、新模式。二是聚焦“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推进节能服务、环保服务及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等共同组成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各类专业化节能技术和服务升级。三是打造产业链协同共赢的市场化激励机制,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核心领域,以雄厚科研力量为核心,辅之以市场化运营方式,集聚各路资源,带动产业升级。
■双凫戏水|李艳明/摄
首先,推动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深度开放,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5G技术应用等领域,密切跟踪新兴产业热点技术和服务的进步方向,加大创新应用场景和公共数据的开放力度,以应用场景的挖掘助推创新型企业培育造血功能。其次,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开放一批示范引领、创新应用的新技术场景,推动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互通,为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再次,优先在医疗、教育、养老、法律等公共领域,加大数据开放的力度和广度,推动线下线上互联互通互认,以数字场景开放推动民生保障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支撑超大规模智慧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需求,稳定和扩大新型消费,放大在线新经济赋能带动优势。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助力创新型企业发展。例如,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资金等科技政策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以及场地租金、用工等生产要素成本,鼓励各区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助。二是引导金融企业加强对初创企业前期投资。发展基于企业信用的融资方式,减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成本。注重小钱撬动大钱的支持政策,完善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吸引金融机构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业务。三是营造良好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自建人才公寓等措施,着力解决创新型人才住房问题;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工作生活、文化娱乐、休闲、运动等多样化需求,构建促进创新创业氛围营造的便捷生活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