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运动训练在脑血管病偏瘫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2-07-28 03:01高亚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偏瘫康复训练

高亚男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人体心脑血管疾病,并未特指某一类疾病,而是能够影响人体脑血管和大脑供血的一组疾病总称,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若未能及时诊治,还可能造成患者死亡。偏瘫是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症状,极大损害了患者生命质量,需引起重视[1]。现阶段,临床多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病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促进患者康复[2,3]。但亦有相关临床研究[4,5]提示,传统康复训练多注重患者肢体主被动训练,对盆骨控制及运动训练较为忽视,故临床上应强化骨盆运动训练。本研究选取在本院诊疗的脑血管病偏瘫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骨盆运动训练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本院诊疗的182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1例,女40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8.87±3.67)岁;左侧偏瘫45例,右侧偏瘫4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50例,女41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85±3.68)岁;左侧偏瘫46例,右侧偏瘫4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本次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患者均由本院影像学技术检查确诊,符合脑血管病偏瘫的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知情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存在认知障碍或者原发性精神类疾病的患者;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肌肉萎缩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即给予患者常规肢体摆放、四肢关节的主被动运动、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

1.3.2 观察组 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骨盆运动训练[6,7],该训练含仰卧位、侧卧位、坐位、膝手位、两膝跪位、立位六项内容(卧位行诱发下肢分离运动;坐位行矫正异常坐姿训练,以缓解髋、膝关节周围肌肉痉挛;两膝跪位行重心转移训练,增强动静脉控制能力;立位行立位功能与躯干肌肉控制训练)。40 min/次,1次/d,连续训练6 d后暂停1 d,以2个月为1个疗程,共计训练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运动及平衡功能[8,9](FMA评分、MAS评分、BBS评分)、屈髋肌力与日常生活能力(MMT评分、MBI评分)。FMA总分34分,分值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呈正比;MAS总分48分,分值与患者运动功能呈正比;BBS总分56分,分值与患者平衡功能呈正比;MMT采用6级评分制,分0~5级,对应0~5分,分值越高,患者屈髋肌力越强;MBI总分100分,分值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运动及平衡功能对比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FMA、MAS、BB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FMA、MAS、BBS评分均高于本组训练前,且观察组患者的FMA、MAS、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运动及平衡功能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运动及平衡功能对比(,分)

注:与本组训练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对比,bP<0.05

2.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屈髋肌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MMT、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MMT、MBI评分均高于本组训练前,且观察组患者的MMT、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屈髋肌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屈髋肌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

注:与本组训练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对比,bP<0.05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临床多发疾病,常见的有脑血栓、脑栓塞、脑血管畸形等,对人体危害较大,易造成患者死亡。据临床调查显示,全球约60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该病症为全球第二大人口死亡原因,且致残率也位列排行榜第六位,需引起重视,予以及时诊治。

偏瘫是脑血管病常见症状,即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其中部分人也可能留存偏瘫后遗症,损伤患者的生命质量。现阶段,临床多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偏瘫,但传统康复训练更加注重患者四肢的主被动训练,期冀通过刺激患者四肢来达到康复的效果,从而忽略了人体骨盆的作用。诸多相关临床研究[10-13]显示,强化人体骨盆的控制能力,可有效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提升,还能够改善步行、矫正异常的步态。因此,本院在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常规康复训练中联合应用骨盆运动训练,通过仰卧位、侧卧位、坐位、膝手位、两膝跪位、立位六项训练方式,有效缓解了患者髋、膝关节周围肌肉痉挛,增强其立位功能与躯干肌肉控制能力,从而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达到康复的治疗目标。

本文中,训练后,两组患者的FMA、MAS、BBS评分均高于本组训练前,且观察组患者的FMA、MAS、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常规康复训练中联合盆骨运动训练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及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MMT、MBI评分均高于本组训练前,且观察组患者的MMT、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凸显了盆骨运动训练对患者屈髋肌力的增强作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本文纳入样本数量较少,无法作为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标准,且未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准确性尚待进一步验证,需后续纳入更多样本,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升结果准确性。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应用骨盆运动训练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屈髋肌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偏瘫康复训练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脑血管病知多少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科普一下:脑血管病诊断中CT与MRI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