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

2022-07-28 03:00杨小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电切息肉胃肠

杨小毅

广义上消化道息肉是指突出于上消化道黏膜表面的所有隆起性病变,主要由于黏膜上皮增生所致,尤其是十二指肠息肉发生率较高。狭义上消化道息肉是指上消化道黏膜的局限性隆起,但不包含进展癌以及黏膜下肿物[1]。早期息肉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案,但采用传统电切手术配合尼龙绳进行结扎,不仅创伤较大,并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多,且疾病容易复发[2]。胃肠镜下高频电切术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电切电凝固技术,主要利用热效应产生局部的高温,使患者组织凝固并且脱落变形,能够有效去除患者上消化道息肉,治疗效果良好[3]。胃肠镜下电切术联合微波凝固术,也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案,但关于氩离子电凝术与微波凝固术的差异目前临床上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分析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8∶15;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38.1±8.2)岁;结石横径(1.53±0.41)cm,结石纵径(0.86±0.34)cm。实验组男女比例19∶14;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37.6±8.7)岁;结石横径(1.51±0.39)cm,结石纵径(0.82±0.32)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本次研究通过医学管理委员会审核;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给予相关疾病和治疗方案介绍,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符合上消化道息肉诊断标准,并且不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或血液性疾病。

排除标准: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严重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在治疗期间对治疗所选药物有过敏反应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微波凝固术进行治疗,直径较大息肉采用多次点块切除,对于广基型和扁平型的息肉,采用点块法进行切割,对于蒂型息肉进行蒂基切割手术,切割完成后采用微波凝固进行止血处理,在手术过程中微波凝固功率为30~80 W,具体根据患者的症状作出调整。

实验组患者采用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进行治疗,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电切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在完成患者的息肉切割后,采用氩离子凝固法进行止血。氩离子输出功率选择35~45 W,氩气流量控制在1.0 L/s。

患者术后3 d选择流食,并由医务人员给予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类抗溃疡药物,连续用药2~3周,治疗过程中保持静卧休养,避免日常生活中大体力劳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SDS评分、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VAS评分满分为10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明显。SDS评分满分为80分,分值越低说明抑郁状态越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实验组V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发生伤口出血1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06%;对照组发生伤口出血3例,脏器损伤2例,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24%。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9,P=0.0394<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上消化道息肉手术治疗方案较多,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方式为电切手术、微波凝固手术等[4]。近年来,微波凝固手术应用较为广泛,其所采用微波频率为2450 MHz,波长为12.25 cm的电缆[5],将能量聚集在某一处直接释放对局部进行加温,进而发挥治疗效果。氩离子电凝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消化道息肉切除方案,治疗时采用电灼热效应,在患者局部病灶产生高温,使患者的病灶组织能够瞬间气化,促进病灶蛋白变性,达到切除病灶的效果[6]。电灼热效应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上消化道息肉基底组织,能够促进组织中的电解质随着热效应发生变化。由于机体水分能够吸收98%的热能量[7],这就导致上消化道息肉基底组织可在短时间内吸收较高能量,通过高热效应可使上消化道基底组织瞬间凝固,造成上消化道息肉脱落。

微波凝固手术所用探头一般为圆柱形状,如果患者息肉较大,则治疗效果较差[8],因医务人员难以对探头进行控制,易导致发生不可逆接触损伤,且患者术后也易出现感染情况,所以近年来临床研究认为[9],选择氩离子电凝手术效果更好。氩离子是一种具有较强惰性的可燃气体,无色无味,且对患者的机体组织不会产生额外的影响,同时氩离子术能够为手术提供高频高压的电流,所以在上消化道穿孔凝固中应用效果理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V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结论与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10]。分析原因,胃肠镜下电切术联合氩离子电凝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离子束避免对患者的黏膜面和肌层组织发生氧化或者碳化,避免手术中出现浓烟的情况。且离子束能够选择性作用于患者组织,可有效避免在患者干燥区域发生作用,同时作用深度整体来说较浅,不会导致患者组织出现深层次损伤。此外,氩离子束在对患者止血后能够形成一层绝缘层,有效避免电热效应进一步损伤患者深层组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针对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应用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疗效显著,有助于减轻患者损伤状况,加快术后恢复进程,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电切息肉胃肠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手术患者中的干预价值
肾镜联合电切镜外鞘治疗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分析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
钬激光碎石联合电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发膀胱结石的临床疗效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