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 余 宏/文
(注: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现供职单位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麻痹大意。机场安全检查(以下简称“安检”)是民航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若管理不好、处置不当,会导致非常被动的局面。因此,在安检的日常管理中,必须时刻关注安全形势、了解发展趋势、紧跟管控态势,开展常态化的质量控制,对全链条各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干预措施,本文拟从如何搭建一个基础的机场安检管理质控模型予以探讨和建议。
安检工作是民航空防安全“空中反、地面防、内部纯”的重要支撑,是机场客流、物流、航空器运行的必经环节。但是,机场安检的具体实务中,却存在一些矛盾与挑战。首先,安检任务不断加重,查控品类和对象不断增加,而日常违禁品却形式多样、层出不穷,隐蔽伪装性强,查控难度大,各类违法违规的乘机行为也趋于多样化、智能化;其次,安检从业人员的庞大数量、密集型的重复劳动、疫情时期的心理变化等都导致了各类突发事件概率基数增高。此外,安检人员发展空间有限,职业可持续性欠缺,舆情管控、网络安全和队伍稳定存在一定风险;同时,全社会对民航乘机的体验需求日益增长,媒体关注度较高,细致严格的安检与旅客向往的服务质量及通行效率有所冲突。面对个人极端行为时,安检执法依据却不足等等。
作为安检日常管理的有效手段,安检质控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对部分机场安检的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和航空安保管理体系SeMS建设等实践与调研中发现,有些单位和岗位对于安检质量控制的理解差距是比较大的,重视和投入程度自然也相差较大。质控工作水平其实与安全管理水平呈正相关性,分管安全的干部和职工应该在同一基准线上,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敏感性和“下意识”,共同筑起安全共建平台。
安检一般包含旅客检查、行李检查、货物检查、道口检查、航空器监护等(部分机场为安检与护卫共同组成),工作环节涉及机场运行的各个主体,包括航空器本身、搭乘人员、行李货物、进出车辆等,工作点位主要分布在了机场的航站楼、机坪以及交界区域。安检执勤执检既包括小组分工,也包括单人值守,既含室内操作,也含户外作业,既有集中设置的,也有分散排布的,称得上点多面广。然而,空防安全必须是一张完整的网兜,需要确保任何一点都不被突破。
许多质控人员仍受限于传统的质控手段,停留在“老方法”“走过场”等误区里。由于对风险的理解不够,导致质控工作形同虚设,难以落地;由于技术手段的单一,还易导致质控开展过程中自信不足,识别风险角度不足甚至难以识别风险,这些都亟需专业的安全统筹和指导。
传统工作中,尤其质控工作的发展理念和水平滞后,质控资源配置较低,主要体现在质控人员不足、质控资质不符、质控设备落后、质控结果奖惩缺失等。同时,面对疫情对航空市场的冲击,部分单位更容易将工作重心转移在增量措施和防疫措施上,从而忽视了质控措施的落实和监督。
在相对安全的裕度内,部分安检单位很大程度上以查获典型为考核指标,或是将一个岗位或部门的工作亮点延伸至评价指标,而对于本职工作胜任能力的评价较少,缺少科学的工具和做法验证不同岗位的工作成果,更难以评判质控团队的工作成效,形成了“质控不质控都一个样”的错误观念。
部分安检的质控工作仍有“运动式”“仅盯人”“搞平衡”的现象,往往“人治”大于“系统治”“制度治”。质控过程的尺度或重或轻,不触及要害;被质控的单位疲于应付,草草整改,系统性安全问题难以挖掘,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找不出“真”风险,排除“真”隐患。
质控是纠偏的强力抓手,也是强化担当的有力措施,针对以上安检质控的特点和阶段性难点,如何在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对现有体系的运作进行有效监测,是各大机场安检部门亟待解决的困境。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队伍构建、制度支撑、措施执行、工作评价、螺旋改善等方面,思考相应对策、搭建工作模型、盘活现有资源、督导质控重点,“以点带面”,用质控锁紧链条。
结合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安检护卫部的实际运行经验,按照空防安全防范重点和合理分配质控资源的原则,提供一套《1+12345安全质量控制模型》的搭建思路,即“一个网络,加上一份清单、两份报告、三套体系、四类会议、五种手段”。该套模型从安检实际质控需求出发,综合考虑质控资源紧缺、质控任务繁重,且各岗位安全风险不一致等现状,以不增加人力成本为切入点,通过风险事件评估、典型案例分析、数据统计运用等方法提出了“岗位分类分级质控”的理念。结合岗位特点,按照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差异,对所有岗位分类分级,制定分类分级安全等级分布表,将其应用于质控活动中的日常巡查、图像抽查及测试,通过不同的质控措施、频次和力度发挥精准的差异化质控作用,通过不同层级的参考标准,使质控方向更明晰,结果更科学。
图1: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安检护卫部编制了“1+12345”安全质量控制模型
模型搭建的基础即是配备一批能够有效落实质控措施的人员,涵盖专职与兼职人员,涵盖部门、科室、队组、通道等4个层级。确保质控理念和结果运用能够渗透每个点位,质控人员按职责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各司其职,每月依次汇报、轮流分享质控经验,剖析安全现状、分析典型案例、下发质控任务。
同时,制定完善的制度,明确网络成员的准入与退出,定期奖惩。杭州机场安检护卫部的做法是:制定质控绩效的奖励细则,参照公司上级的安全绩效考核和奖惩办法,设立质控工作专项基金,原则上以公司安全绩效加分为主线,以部门评价为参考,以科室支撑为补充,作为完善SMS体系运行的一种安全促进手段,加快实现体系建设、制度管理、风险控制持续优化的目标。
质控绩效奖励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主动报告隐患风险信息、应急处置信息、合理化建议、开发或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业务相关调研报告和论文等。除了网络人员,该奖励制度还对全体员工开放,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提升质控绩效,除了对应的物质或绩效考核奖励外,员工还能获得相应的荣誉值,按阶梯递增换算比例,并颁发个人荣誉称号(见表1)。无差错的员工还将为其累计“安全检查小时”,纳入员工个人档案,适时表彰。
表1:荣誉值及对应荣誉称号
通过清单,列明I类、II类的安全岗位要素,按照不同的违规行为频发率和违规后果严重度,对不同安检岗位的质控等级进行分类,并采取多维度、列重点、分频次、全覆盖的方式,通过24小时录像(图像)回查、实时视频监控、日夜实地巡察等机制实施全覆盖的岗位监督,做到差异化质控,常态管控一般岗位,重点跟踪关键岗位。
制定Ⅰ类安全关键性岗位6个,包括:X光机操作、人身检查、交运行李X光机操作、货邮快件X光机操作、道口车辆检查、围界(红线)监控;制定Ⅱ类安全一般性岗位17个包括:验证检查、前传引导;开箱检查、交运行李开箱检查、道口验证引导、道口X光机操作、道口人身检查等。针对关键性岗位(Ⅰ类)每日质控1次,每周全覆盖1次;针对一般性岗位(Ⅱ类)每周质控1次,每月全覆盖1次;空防安全等级提升时适当增加质控频次。
两份报告指的是质控周报和安全质量月报。质控周报为每周发布,向下发布质控结果和亮点举措,展示每周质控工作的监察测试总量、质控依据、质控过程、质控的截图和质控结论、存疑问题和下周质控重点;安全质量月报为每月发布,向上汇报月度质控成果和工作亮点,通报分享典型事件和警示信息,平均每年发布64期,发现关闭整改项目30余项,推广亮点90余个。
充分融合安全管理体系SMS、航空安保管理体系SeMS和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设立专人编写制定与之对应的3套部门级管理手册、航空安保方案和质量控制手册,通过严谨交叉的制度和程序,常态化落实体系间的最大公约数。同时,有机融合各体系的管控措施集合,确保质控工作环环相扣、处处落实。
按照会议频次和会议内容,投入不同精力开展差异化的会议。首先,是每周的安全讲评会。下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口头报告一周重点和下周计划,会后发布“周会检查单”下周依次报告;其次,是月度安全质量网络会。各层级质控网络成员参加,书面报告每月重点和下月计划,会上观看专题报告本月行业案例、质控数据和下月重点,会后下发“月会检查单”下月签字依次报告;再次,是季度安全生产评估会,全体管理人员参加。通过演示文稿PPT依次汇报清晰直观的同比环比数据、典型案例、亮点举措、质控成果、难点工作和下季计划。每期邀请三级轮流作为常驻嘉宾上台演说或进行点评,促进听取他人意见,激发工作灵感,举一反三提高短板,会后下发“季度会议纪要”;最后,是不定期的安全质量研讨会。结合安全形势变化和质控方向调整及时召开,重在部署。总体而言,保证质控会议贵精不贵多,讲重点、列明细、看图表,从根本上拒绝冗长沉闷的无效沟通。
一是检查,涵盖法定自查、安全检查、后台监察、现场巡查等;二是测试,不拘于传统结果导向,而是延伸测试链条,还注重于测物品、测岗位、测流程、测监管、测应急等方面;三是审计,呈现多类问题、分层提问、完整报告的特点;四是评估,按照规章标准、行业动态、质控历史数据适时充分地开展如运行评估、保障能力评估、威胁评估评估、风险评估评估、隐患治理评估、质控绩效评估等;五是追溯,制定专题工作程序,落实事件调查、事件分析和事件回访,确保合法合规地保存工作记录,部署复盘措施,报告工作进展,重在复盘原貌、识别风险、消除隐患。
以上五种手段基本建立了质控措施的主要骨架。其中,应结合不同的地域、时期、形势等实际变化,细化出各类不同的措施,填充丰满骨架。比如:
在模型基础上,杭州机场安检护卫部创新了安全督查的工作模式,一是“细化”,根据各岗位的工作实际制作内部检查单,将传统的“某一程序是否符合规范”细化为N条与该程序相关的环节,涉及工作责任人和组织关系、职责和制度、设施设备使用与维保规范、人员资质管理和能力提高、工作台账的设计和填写、岗位操作的实施和回查、岗位措施的测试和验证等范围;二是“量化”,丰富考核过程的评价指标,将传统的“符合”与“不符合”结果,调整为对该环节工作成熟度的评价,额外延伸出“制度符合”“程序适用”“过程有效”“措施标杆”等5个评价标准,一方面更精准地评价工作表现,一方面量化存在的工作差距。三是“可视化”,完善检查报告,尽力规避传统文字检查报告的局限,将每个模块维度的数据量化,并结合计算公式形成直观的评价雷达图(见图2),客观反应真实的安全管理水平和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图2:检查结果的量化雷达图(样例)
图3:安检护卫部安全绩效加分综合分析
图4:风险分级管控
此外,杭州机场安检护卫部建立过检图像“双保险”的质控机制,现场岗位对旅客、行李、货物检查后,通过远程技术,在后台对过检的物品图像进行“二次复查”。第一次复查由所在科室级质控员常态开展,第二次由部门专职质控员调取图像进行抽查,发现存疑及时处置,切实将安全压力传导至每一位员工。
定期在各类评估的基础要求上“添砖加码”,发布内部评估报告,也是质控管理的有效补充,如:近3年人身藏匿部位热点图、最常见藏匿物品种类、前十位火种藏匿位置、安全绩效分析、外部风险分析等内部警示信息(见图3和图4),让数据“说话”,把火苗防范在初期。
综上,通过积极搭建机场安检管理的质控模型,认真践行实际运作的过程管控,组织管理找到了切实抓手。一线员工的精神面貌和作风得到了提升,岗位措施被严格落实和执行,班组效能也实现了整体进步,各项质控结果还能反复利用,借助“大数据”、“数字化”等智慧建设不断夯实基础,促进质控工作水平螺旋式上升。
2022年,中国民航面临多重挑战,空防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民航安检系统按照民航局对安全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着力强化风险和隐患整治水平,各机场安检应积极推进体系建设,找准工具、用好工具,针对新运行环境下衍生的新风险开展识别与辨析,最大限度防范遏制各类不安全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