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靓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健康是当下全人类社会密切关注的话题,《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地位,并指出提升体育素养是提高健康水平的路径依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也代表了国家的健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对日常生活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近视率逐年递增、肥胖率居高不下、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等问题成为制约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提升健康素养,迫在眉睫。
体育素养属于健康的表现形式,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体育素养最直接的体现。大学阶段正是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形成和稳固发展的阶段,在高校、家庭、社区多方位协同治理管控下,加强其体育素养的社会认知,是促进青少年健康生活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青少年还需要通过广泛且全面的知识,提高对体育素养的整体认知。体育素养涉及“三观”,如何面对吃饭、吃苦、吃亏也是生活的核心问题。体育素养的文化层面由观念引导、科学基础和制度支撑组成,体育素养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骨架。体育素养提升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避开“倒逼机制”下的“赶超”之路,整体设计缺少文化、认识、制度、实践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
当前,我国体育素养的提升,经历了“一元”到“双元”,再到“多元”的变化过程,体育素养应该融合在体育课程教学之中,未来的课程发展方向应着力于关注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5个方面。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发展需要以学校体育为载体,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深入渗透。体育素养应该融入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要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达到增强体质与健康的效果,起到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功效。令人担忧的是,学校体育课程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校选择放在最低位,导致体育教学发展缓慢。无奈之下,教育部门只能通过行政力量,积极推行各种政策,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只是将身体运动能力作为升学考试的组成部分,忽视了体育融入生活的基本功能,体育素养提升存在严重的误区。
有关通过体力活动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研究种类繁多,在体育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干预青少年健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例如,通过有氧运动干预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的血浆5-HT、NE 水平均明显升高,皮质醇水平降低,且实验组干预后的5-HT、N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情绪智力,缓解其抑郁情绪。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提升依赖于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辅助体育素养提升的桥梁,通过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质量,提升体育素养,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在现有学校体育发展模式中,体育素养应利用教师的专业化引导,融入学校的各项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生物课及思想品德课程为主的学科有所渗透。与此同时,新课程提出,体育教师是健康教育的践行者。体育教师作为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的践行者,应该通过发挥体育的社会价值,调动青少年主动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主旨是让学生在得到体育教育的同时,提升体育素养;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然而,体育教师并没有主动学习体育素养的核心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落后于体育素养的现实要求。总而言之,体育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明确体育素养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所处的地位,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升体育素养,已迫在眉睫。
从2021年开始,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突袭而来,“宅家抗疫”逐渐兴起以及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疫情防控常态下,学校在把疫情阻挡在校门外的同时,理应思考疾病危机下,体育、健康、身体的关联,把握疫情防控常态下学生的体育认知和价值走向。理应把“健康第一”的理念贯彻到学校层级的教育系统中,提升我国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
人类的体质进化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只有人的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可能把身体的健康与优美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虽然体质受遗传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影响,但唤起人们内生动力,优化自身,形成一个“健康、强壮和优美”的人,体育素养的提升,需要一种文化力量支撑。青少年健康意识与体育素养提升的速度越快,学校体育的文化价值就表现得越充分。故而,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无论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都离不开健康教育这一支点,这是学校体育教学得以发展的基石。只有把体育素养的提升与社会意义衔接起来进行整体设计,才可以显现体育素养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素养的提升,需要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文化发展平台,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才能全方位提升青少年体育的社会地位。客观上,由于受到我国“重文轻武”等不健全社会文化的影响,追溯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活质量的影响,整个社会文化意识,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方面,都深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倒逼”“赶超”的境遇下,有关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各项工作难免会发生冲突,只有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才能缩小教育的被动、失衡与异化。因而,在青少年体育备受社会关注的今天,通过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能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体育素养。
青少年时期作为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个性化越来越强,是多元文化形成的源泉。青少年作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不仅应进行脑力劳动,而且还应进行体力劳动,不断在物质生产与文化科学之间自由切换,是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具有广泛志趣和知识储备,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喜好,从多个角度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育运动自然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核心部分。体育素养需要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而且要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体育素养应融入个性化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要让体育与教育在青少年个性化发展中共生、共存,让孩子以健全的人格赢得未来。从实证干预的角度来看,要让学生体验运动,体验成功与失败,树立自信。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提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行各业都围绕着健康进行研究与探索。但面对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与困境,让体育教育从业者应接不暇。该文从文化意识、发展路径、实证研究、师资力量4个方面对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的困境进行梳理,从文化意识、社会环境与个性发展3 个方面,提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发展路径。通过研究发现,立足青少年健康是祖国未来的健康这一关键点,利用好国家体育政策和教育政策的调控作用,为青少年体育素养全方位提升提供发展平台,让青少年有良好的社会文化发展空间。总而言之,体育素养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通力协作,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成就、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提升青少年的体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