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安 蕾
(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乡村规划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规划先行,围绕落实这一战略决策,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乡村振兴“设计服务下乡”口号,直指地方基层镇村乡村规划、建设人才欠缺的现实,是高校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一个新命题,也是如何发挥高校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优势,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一个新机遇。同时,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育现行模式的不足:学科专业仍存在“重技术轻社会”“重城市轻乡村”现象;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乡村发展在城乡规划领域中仍然是弱项;乡村规划人才培育也仍然薄弱等问题。“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和开展乡村规划必须要深入农村地区,做好生产空间调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结合乡村自身特点,切实了解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内在诉求。乡村实践教学作为不可忽视的环节,专业教学组织与人才培育探索必须直面自身弱点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育掌握乡村规划领域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对接乡村振兴与设计服务下乡要求,找寻合适的着力点和教学模式,成为推动城乡规划专业乡村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育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与建设教学团队在此领域的实践分析,以期为国内其他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与建设教学提供参考。
由于长期受到以城市为中心建设观念影响,西安工业大学原城市规划专业虽顺应学科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但原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环节中城市认知和城市规划仍居于主体地位,乡村规划教学除了在社会调查、个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等方面有体现外,乡村教学实践基本处于欠缺状态,学生缺乏了解乡村规划有效途径。此外,零星涉及乡村规划的教学实践环节也相对孤立,彼此间未形成内在联系。
根据2020级城规专业培养计划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需掌握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城乡规划师应承担的责任;能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与工程实践的相互影响;能够理解和评价复杂的城乡规划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等。然而,这些培养计划要求中若缺少学生对乡村发展认知、参与乡村规划建设和实践学习等训练是很难达到的,需在具体课程设置、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实践对象等方面予以体现和落实。
在教学实习实践环节,学生仍以城市为主要实习对象,较少涉及乡村方面。学生无法获取乡村真实情况,缺乏对乡村实践教学认识和专业性基础知识了解,目前该现状急需扭转。此外,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的教学实践和人才培育探索,需有明确具体学习实践对象,需要一个真实环境,确立一个或多个较为稳定学习基地,以便提供相对完整的基础信息,并对其形成发展变化持续跟踪。相比城市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西安工业大学乡村实践教学基地仍处于空缺状态。
乡村规划与乡村建设作为城乡规划学科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此前一直缺乏专门团队和教师予以关注和持续研究。这一领域对学生的训练和培育,大多依赖教师的个体行为,没有形成整合彼此关联的互动机制,极大地制约了乡村教学与人才培育等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以上问题,彼此关联,环环相扣,现需一个有力的抓手,将其进行串联,以推动专业乡村规划领域的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育创新。
城乡规划学科教学实验室作为“在地实验场”,应广泛分布于城乡。以乡村规划建设为主题的教学实践基地,学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方案,进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同时高校也能够持续跟进乡村规划建设。
借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设计服务下乡的契机,与专业自身发展需要,以校地合作方式,建立西安工业大学鄠邑区秦渡镇城乡规划专业乡村实践教学基地和设计服务下乡“双基地”,整合二者功能,为本专业乡村规划人才培育和乡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个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照前述问题,开展针对性工作,形成乡村规划教学基本思路框架,进而有力推动乡村规划专业领域的人才培育和实践教学改革。
“双基地”的功能定位,使如何契合乡村振兴和设计服务下乡政策指向、建设专业乡村教学实践基地问题,与基层乡村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得到了统筹兼顾,彼此间形成了平台支撑层面的直接联系。
“双基地”是对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积极回应,基地建设和运行需要相应的教师和团队来负责推动。通过分工,使有关乡村和乡村规划的基本知识概念,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为乡村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铺垫。
题目:图书馆门前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直径为6米,高为0.9米,往里装泥土的高是0.7米,两个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
参与乡村规划实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首先要了解“三农”实际问题和农民真实需求,了解乡村发展建设模式和自身运行规律,学会利用村集体、乡村能人等乡村发展内生力量来推行实践。通过乡村基地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乡村发展现状和治理特征,在实践中体悟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意义,以及作为一名乡村规划师应当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乡村实践教学训练,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精神,使乡村规划实践和设计与村民对未来乡村现代化建设追求相匹配。
基层乡村规划因缺乏专门人员整理维护,往往导致基地信息获取不健全。围绕稳定基地样本,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可面向同一地域空间开展。通过乡村调查环节,基地基础资料信息收集将更为完整。另外,乡村教学实践环节间更容易建立信息联络网,有助于师生对乡村实践展开深度思考。
根据专业乡村实践教学现状,通过组建乡村实践教学团队,确立了“双基地”平台建设目标、达成效果和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双基地”平台建设目标、效果和拟解决问题框架
(1)依托“双基地”平台,组建教学团队,解决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和实践中的问题,编制乡村规划实践指导手册,实现对乡村实践工作的指导。同时,引入专业导师制,加强对乡村规划学习的日常指导和针对性辅导。
(2)充分利用“双基地”建设平台,将乡村认识实习列入专业认识实习之中,通过举办乡村振兴主题活动、讲座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乡村的认识和了解。
(3)对原城市社会调查、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课程设计选题进行扩展,从课堂虚拟命题和对城市地域的传统做法,转向结合“双基地”样本乡村,加强对乡村发展建设和问题的关注,增加以乡村为对象的规划设计练习,促进与城乡社会调查、乡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等相结合。
(4)基于相关课程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相关竞赛仅满足教学和专业训练的现状,依托基地平台,转为从命题阶段开始就与基地乡村样本相结合,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题。利用设计服务下乡的基地功能,将原有仅是教学实践训练的成果,转变为带有解决实际问题参考价值的资源型社会服务成果,以发挥其更大价值。
(5)基于专业乡村实践教学实践环节(调查、课设、毕设、竞赛等)相对独立运行的现状,依托基地平台,建立彼此联络网,尝试以一个乡村样本为对象,完成实践环节的命题与训练,让学生对一个村庄由认识、思考分析到实践训练、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过程环节形成闭环,使学生对乡村实践有更深地认识和思考,使专业认知训练和教学实践更加体系化、专业化,避免了不同实践对象,使学生难以持续思考和前后不同阶段认知改变的问题。同时,还应注意细分“双基地”平台建设实践内容,从基础性实践、创新性实践、社会性实践等方面予以关注。
(6)引入已有乡建成功经验,组建乡村干部、乡贤能人、文化名人、各领域专家、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团队等为主体的乡村“智囊团”,着力构建乡村建设共同体,共同为设计服务下乡和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
通过校地合作,制定了镇村与院系共同推动的“双基地”协同运行机制;树立了面向教学实践改革、服务基层乡村、人才实践培育创新理念;加强了乡村实践教学环节中任课教师负责制与专业导师制的关系联动;确立了乡村实践教学环节发挥整体效力的工作思路,进而探索总结出“双基地”协同驱动城乡规划专业乡村实践教学与专业人才培育全新辅助模式。
1.乡村实践教学改革上,形成“一个转变+一个联动”实践模式
由传统单一教学基地模式向“双基地”协同模式转变,实现校地合作;实现专业乡村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育探索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政策有效联动。
2.专业人才培育探索上,尝试形成“三结合+一条线”培育模式
“三结合”是指:“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相结合、“专业教师+专业导师”双师协作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乡村志愿规划师”双角色实践结合。
“一条线”是指:协同“双基地”功能和角色作用,将乡村认识实习、城乡社会调查、城乡设计和建筑设计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竞赛、设计服务下乡志愿工作等实践环节连成一条线,实现学生从认识一个乡村、了解一个乡村,规划设计一个乡村、服务一个乡村等不同能力培育阶段的有效衔接和整合。
3.“双基地”协同驱动教学实践机制
“双基地”协同驱动乡村实践教学与专业人才培育新模式的实践操作,离不开有效实践运行机制作为保障。具体运行机制框架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双基地”协同运行实践机制流程框架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运行,“双基地”协同驱动教学模式已覆盖大二到大五4个年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成果(图3)。借助“双基地”平台协同作用,学院积极开展了乡村振兴参观学习、参与村庄发展研讨会、组织了三校(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城规专业联合毕设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双基地”的影响,丰富了学生对基层乡村发展的认识,推动了各方的沟通交流,初步搭建了乡村规划与建设教学团队,并共同编制了《乡村规划与建设实践工作指导手册》。借助专业导师制开设了“乡村规划与乡建”线上系列讲座,实现与乡村实践相关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有效串联,以及与各类竞赛、设计服务下乡、服务乡村振兴有效对接。学生在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调查与策划大赛、乡村规划设计方案大赛中也先后获奖。
图3 “双基地”平台建设与部分建设成果
此外,学生乡村实践选题与基地村镇发展直接相关且类型多样,涵盖基地相关调查报告,涉及美丽乡村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乡村绿道规划、乡村重要公共空间地块规划设计、乡村主要街巷提升改造规划、乡村住宅庭院设计等诸多方面。其中优秀成果转交给当地政府或村委后,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地百姓也从住宅庭院等设计成果中获得了有益帮助。从各方反馈来看,“双基地”建设收到了较好效果,地方乡村、百姓和学生都持支持和肯定态度。
响应国家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回应社会需求变化是城乡规划学建设的基础与动力源泉。面对乡村振兴新形势,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与实践必须有所作为。“双基地”平台协同运行思路与做法具有多重功能与作用,既适应城乡规划专业乡村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有利于专业人才培育方式的创新和培育效果的提升,加深学生对乡村规划实践的认识,持续发挥积极社会影响,助力乡村振兴,使师生能认识到基层乡村真实的发展需求,对推动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规划教学“一个转变+一个联动”实践模式和“三结合+一条线”人才培育模式,是“双基地”协同驱动模式目前已形成的核心成果,但“双基地”建设和专业乡村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进行后续思考和持续探索。
(1)乡村样本单一。目前仅有一个试点村,虽具代表性,但无法涵盖地域乡村现状类型和反映乡村整体存在问题,应适时在基地内筛选和增加新的村庄样本,以形成类型多样的村庄样本库。
(2)建设思路方面还需拓宽。“双基地”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作,建设主体应该更加多元,积极引入本校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力量和规划设计机构等社会力量,探索与社会组织、企业进行合作的可能,彼此间形成优势互补。
(3)经费不足、后勤难保障等问题。目前,依托教学实践经费支持,教研项目经费辅助的方式,仍无法保障基地建设、资料积累、学生实践特色活动、竞赛调研、公益服务开展等支出,需要扩大支撑来源。
(4)乡村实践教学成果转换问题。即如何将一些好的实践规划项目方案,通过转化为实际建设项目,并使其落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好的示范效应和实际作用,目前已在尝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