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梦周 乔珊珊
“高水平推进数字化改革,打造数字变革高地”是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之一。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进程中,弥合数字鸿沟,推动数字普惠化既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也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实现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推到新的高度,同时要统筹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当前浙江数字经济发展蓬勃、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主动力,但总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突出。城乡区域以及不同群体间在参与数字化发展、共享数字红利方面存在落差所形成的数字鸿沟未能有效弥合,阻碍了协调发展的有序推进。
浙江数字经济发展蓬勃、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主动力,但总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突出。
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新趋势,以增进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导向,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健全全省统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以“一件事”为单元,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动机构职能、编制、人力等围绕具体的“事”高效统筹、有机联动,实现利企便民高频服务“一网通办”。
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推动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发展。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转型,强化就业、养老、儿童福利、托育、家政等民生领域供需对接,以线上线下公共服务的共同发展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覆盖范围。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公共服务供给情况进行全流程监管,实时获得公共服务的民众反馈,切实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品质。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改造,扩大乡村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点部署范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各类公共服务和数字应用的无障碍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网站服务商和手机APP开发企业推广应用适老版、关怀版、无障碍版本等,让老年人、残障人群、农村特殊群体更为便捷享受数字化服务。
积极探索数字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社会参与新机制、新模式。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数字化服务的供给,推动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的深度融合。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围绕边缘人群、少数人群、特殊人群需求探索普惠产品和服务,助力社会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推进美好生活的共建共享。
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的广度,鼓励更多地区、乡村强化区域响应,加快融入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局,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探索适合本地数字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进一步鼓励区域开放,通过探索共建园区、发展飞地经济、技术联合攻关等举措推动区域协作从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向创新协同和成果转化落地转变,形成区域合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新格局。
统筹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城市智能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大对后发地区、农村地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确保重点应用区域和场景实现网络连片覆盖,增强区域联动、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加强先发与后发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利用。
鼓励后发地区、农村地区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中寻找新机遇。比如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鼓励先发地区立足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推进科技合作、产业帮扶、数字赋能,推动各类资本要素与当地对接、加快科技转化项目落地山区县,促进区域、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提高区域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山区县内生动力。
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跨区域联合攻关。发挥杭州、宁波的示范带动效应,推进都市圈创新协作,加强对基础技术和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和“杀手锏”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与突破,不断壮大数字产业的发展实力。
在数字化转型中,大小企业之间的数字化应用水平差距明显,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会转、不敢转等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链的现代化进程。因而,在机器换人、企业“上云”等工作基础上,应推动中小企业“用数赋智”,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层次应用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在产业链协作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价值创造。
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引进培育一批技术力量强、服务效果好的服务商,做大做强全省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主动创新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形式和路径,推广一批优秀的产品与服务,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加大对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数字化培训和引导力度,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和能力。
以产业链供应链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大小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业务、能力等要素的开放共享和协同合作。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大型制造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上云上平台”,构建知识技术服务众包平台、生产资料共享平台,为产业链企业送技术、送市场、送智力、送资源,切实解决发展“痛点”。推动中小企业更好融入大企业的供应链、创新链。
在机器换人、企业“上云”等工作基础上,应推动中小企业“用数赋智”,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层次应用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在产业链协作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价值创造。
提升中小企业大数据应用能力和优质产品、服务创新供给能力。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数据开发和应用水平,在统筹规划、管理实施、稽核检查和资产运营等环节加强行业培训,并通过诊断评估、资源开放、技术对接、应用示范等为中小企业数据资产管理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服务。推动一批数字化程度高、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产品服务特色化明显的中小企业加入到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列之中,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为更多老百姓参与分工创造条件,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弥合数字鸿沟、缩小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的关键一招。
数字化背景下,就业市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较为普遍。除就业观念影响外,劳动者知识、能力与就业岗位要求不匹配是主要原因。因此,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为更多老百姓参与分工创造条件,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弥合数字鸿沟、缩小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的关键一招。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在各学习阶段重视推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将数字素养培育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推动省内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大力度开发数字教育培训内容。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着力培育数字技能人才。积极探索数字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深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通过建设企业大学、企业培训基地等方式,鼓励高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通过推动企业深度参与高校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实训课开发等方式,为培育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的“数字工匠”夯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应激发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等第三方组织的积极作用,适度将资格评定、继续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交给第三方专业组织承担,促进政府规制和行业规制有效结合的人才培育体系的形成。
启动个体经济创业扶持计划。支持新兴职业群体,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创业。鼓励平台企业通过降低服务费用、提供多样化培训以及强化福利保障,带动灵活就业,推动一批有创意、有能力的“新个体工商户”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