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条腿走路好”“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看“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2022-07-27 06:44郭占恒
浙江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浙江发展

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才能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带动更高层次的发展

“两条腿走路好”。这是习近平2003年8月12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短论标题。文章说,引进外资,不仅是一个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的问题,是一个扩大开放的问题,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八八战略”也强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带动更高层次的发展。后来,习近平又接连发表《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发展》《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突出选商引资》等短论,以生动鲜活的语言,讲述了对内对外开放的大道理。

“两条腿走路好”就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人有两条腿,只有用两条腿走路,才能甩开膀子、迈开步子、行稳致远。发展也是一样,有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也有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才能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带动更高层次的发展。

“两条腿走路好”,是源于对当时浙江实际的科学判断和准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内源性发展,实行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等“四个轮子”一起转,老百姓迅速富裕起来,但也遇到资金、市场、资源、能源等严重不足的瓶颈制约。特别是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方面,与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相比,还是一条“短腿”。在有的领导中,也一定程度存在过于依赖民营经济内源性发展,对引进外资认识不足、认识不高等问题。对此,习近平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否则,我们就会“瘸腿”,就会丧失原有的优势,就会在竞争中落后。

企业走出去,是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立足全国发展浙江”的需要。对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积极推动,乐观其成。

“两条腿走路好”,就是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发展”。习近平借用“地瓜理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现象。他说,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同样,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主动接轨上海、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造,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省外、国外建设我们的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并非资金外流、企业外迁,这是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立足全国发展浙江”的需要。对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积极推动,乐观其成。

“两条腿走路好”,就是要实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如何“引进来”?引进什么?如何解决利用外资的“瘸腿”问题?习近平提出,要北接上海、东引台资,更好地利用上海这一对外开放的平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外商落户,吸引外资投入,扩大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改进招商引资的方式,在继续重视“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东引台资”的同时,着重引进世界五百强等大企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来浙江投资落户,积极稳妥推进银行、保险、旅游、教育、卫生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就是说,要突出选商引资,大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至于如何“走出去”?“走出去”干什么?习近平指出,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境外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生产加工和资源基地,提高浙江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他说,浙江是资源小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境外建立能源原材料基地,是长远的战略选择,符合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浙江从国外进口矿产资源、已经有了良好开端,要进一步谋划,捷足先登。

“两条腿走路好”,就是要以脱胎换骨的勇气“腾笼换鸟”。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一个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也是一个生产要素空间置换过程。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从‘两只鸟’看结构调整”中说,所谓“腾笼换鸟”,就是要拿出浙江人勇闯天下的气概,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积极参与全国的区域合作和交流,为浙江的产业高度化腾出发展空间,并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引进优质的外资和内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弥补产业链的短项,对接国际市场,从而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因此,我们要以战略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务实的态度,鼓励浙江人“走出去”投资创业,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浙投资,吸引在外企业回来投资,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实践所证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2012年12月7日-11日,新当选总书记的习近平把离京考察的第一站放在广东,沿着20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之路,从深圳、珠海到佛山、广州,一路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到第二卷、第三卷,都把改革开放作为重要内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推进全面对外开放,提出了“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决心和愿景。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说,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再一次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尤其是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严峻形势,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中强调,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实践所证明。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如何理解“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呢?

改革开放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改革和开放是同时进行的,改革推动开放,开放倒逼改革。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也离不开改革,只要改革不停步,开放就一定不会止步。历史一再证明,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改革开放,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开放是全面的,要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过去我们通常把开放简单理解为经济领域的开放,进而理解为外经、外贸、外资的开放,这是不全面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的起点上,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个方面。就是党的建设,我国也秉持与世界政党交流与合作的开放态度。2017年12月初,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举行,开创了世界政党建设性对话的历史先河。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倡议世界各国政党同我们一道,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习近平高度重视人的对外开放。2014年5月22日,习近平在上海同外国专家座谈时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如果人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因此,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历史一再证明,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改革开放,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开放是双向的,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跨国投资波动很大,而我国利用外资则保持稳定增长,一直是外商投资的热土。2021年,中国吸收外资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15万亿元,近10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首次超过30%。同时,我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十三五”期间,我国已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开展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今天,成千上万的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技术人员、医务人员、教师、普通职工、志愿者等正奋斗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广阔的土地上,同当地民众手拉手、肩并肩,帮助他们发展和改变命运。截至2020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2.3万亿美元,总量位居全球前列,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1年末,纳入商务部统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46个国家,累计投资5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我国还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多边主义的支持者,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开放是动态的,要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度参与了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催生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3月,在全国“两会”讨论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前,习近平多次深入调研和召开座谈会,对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进行阐释。2020年8月24日,他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接着,2020年9月22日,他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再次重申,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总之,构建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更高层次的开放,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浙江坚持“两条腿走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探索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三缺少”即一缺自然资源、二缺国家资金投入、三缺优惠政策的条件下,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以宁波港对外开放为起点,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到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从“买全球卖全球”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到开通“义新欧”班列,从首家中外合资企业西湖藤器有限公司到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浙江,从首家贸易机构亚利公司在香港注册到一大批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从争先引进外资企业到走出去吉利收购沃尔沃等,浙江大地演绎了一个个“春天的故事”,走上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开放图强发展之路。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跳出了“三个浙江”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创造了“四千精神”“三板精神”。尤其是广大农民,走出田野、走出农村,走出一亩三分地,走向城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出了一个“三个浙江”的发展格局,即本土浙江、省外浙江、海外浙江,创造了中国唯一GN P(国民生产总值)大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省份。据有关资料,浙江人的脚步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有200多万浙商,浙江以外的全国各地大约有600多万浙商,总计800多万的在外浙商,每年创造的财富总值相当于浙江全省年GDP,也就是说,数百万省外浙商再造了一个浙江。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浙江是制造大省,也是外贸进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位数。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出口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进口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进出口占全国总值的10.6%,居全国第三位,并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实现了从“外贸大省”到“外贸强省”的蝶变。浙江外贸这个基本盘越做越大,有力拉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78年到2021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由124亿元发展到73516亿元,在全国经济总量的地位由第12位上升到第四位。2021年,浙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520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GDP(大于12056美元)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68487元和35247元,分别连续21年和37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加快了浙江“走出去”的步伐。浙江的对外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近年来,浙江大力支持企业产业链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创建境外经贸合作区,做强总部经济,做优市场竞争力,做大经济增量,以高水平“走出去”实现高质量“引进来”,为加快形成内外互促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创外循环新局。2021年,浙江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数扩容至18家,先前1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建区企业累计投资额177.12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3.43亿美元,园区入驻企业640家,累计投资额133.64亿美元,在当地年纳税额约5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5.85万人。在区域布局上,境外经贸合作区形成了贯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兼顾欧美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新格局;在园区类型上,建设了包括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商务部认定的全部6种类型。截至2021年,全省经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11064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额1003.9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400.74亿元,覆盖151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是香港、美国、印度尼西亚、瑞典和德国。

围绕畅通全球物流网络,扎实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提升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实质性推动“四港联动”,打造联运枢纽,提升航空门户枢纽功能,实施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工程,更好发挥对内陆牵引带动作用,加快义新欧班列提质扩量。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搭建了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大开放要有大平台。1999年6月,为开展投资洽谈、贸易展览和人才智力引进等,浙江创办了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浙洽会,一年举办一次。2019年6月,又举办了首届国家级涉外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2021年6月,由商务部、省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23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累计采购意向成交107.8亿元,其中中东欧成交74.6亿元,签约双向投资项目97个、总投资182.1亿美元,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贸易、投资、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扩大提升了对外开放的合作空间。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推动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开放不仅带来资金、资源、市场,更带来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管理,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引进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浙江填补了产业空白和产业链缺口,形成了一批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善的新兴产业;通过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浙江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并开启了模仿创新之旅;通过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浙江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双向投资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浙江产品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同时也推动了外贸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据《2021年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报告》,2021年全省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3302.9亿元,同比增长30.7%,规模约占全国六分之一。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聚力高质量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浙江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最大使命、最大机遇、最大平台,充分发挥战略交汇、全球大港、数字化领先、“四港联动”等优势,全面提升浙江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参与度、连接度和影响力,高水平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重点是围绕畅通全球物流网络,扎实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提升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实质性推动“四港联动”,打造联运枢纽,提升航空门户枢纽功能,实施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工程,更好发挥对内陆牵引带动作用,加快义新欧班列提质扩量。2021年,中欧班列“义新欧”累计开行1904列,经海关监管进出口集装箱15.7万标箱,已开通运营线路19条,覆盖欧亚120多个城市。

猜你喜欢
浙江发展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浙江神良种业有限公司
Mother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双下沉、两提升”浙江医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