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百泉园林空间遗产文化阐释

2022-07-27 10:03白海迪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书院遗产山水

文/白海迪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张文豪 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师

郑东军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

引言

百泉园林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苏门山之南,由百泉湖和苏门山两部分构成,属于小型岩溶湖风景区,园林总面积为70.5 万平方米。2001 年,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献记载,百泉园林历史已约有3000 年,从新石器时期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百泉园林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经不断营建,已然成为中原地区唯一一处真山活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的古典园林(图1、图2)。

1 百泉园林空间遗产价值构成

建筑是园林中最小的个体单元,由建筑组群分别构成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则构成园林整体即场所,因此,本文以“建筑”为基本单元,将百泉园林的空间遗产构成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建筑-区域-场所。

1.1 建筑

园林中建筑的存在方式有两种:建筑单体与建筑院落。两种存在形式在空间氛围表达方面构成了截然不同的空间效果,从而可以对园林区域进行界定,前者布局随意、洒脱;后者布局均衡、对称。

对百泉园林的空间构成进行分析,园中苏门山与百泉湖因其景观类型的不同,建筑单体与建筑院落的分布也各有其特点。建筑单体的布局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点缀在山水之间,或在水中、或在山腰,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建筑院落多分布于园林的主要游线之外,相对山水景观较为独立与私密,形成其独有的空间体验。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存在形式构成了园林区域开敞与封闭、活泼与庄严的空间对比,丰富了园林的空间体验。

1.2 区域

区域是构成环境形象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百泉园林进行分析,以自然山水为边界,将百泉园林分为两个区域:苏门山区域与百泉湖区域。

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支起了园林的立体空间,整个空间威严肃穆,与祭祀建筑所需的空间氛围相呼应。山中建筑多隐匿在山麓之中,散居在园林的各个角落,依山傍势,变化多,淳朴中带有韵味。山中路径多为细窄的石阶和小道,只有到达建筑节点时才会将空间打开,供人停留,路径途中石阶两侧松柏成为天然屏障,空间幽静中带有一种肃穆之感。百泉湖区域是园林的平面空间,由百泉湖和湖西北侧细道水渠两个部分构成,与南湖形成各自不同的空间特色(表1)。

1.3 场所

不同的区域空间构成了园林整体的空间——场所,将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园林空间遗产的研究,不仅要分析园林整体的构成,更要考察园林外部环境的构成,外部环境构成要素是园林空间遗产的重要部分。

百泉园林地处中原地带,因此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在园林风格上,百泉园林兼顾江南园林的清新雅致与北国园林的雄壮威武,但多是中原地区所特有的朴实与粗壮。早期百泉园林选址深受禅林影响,择胜而立,园中山水构成苏门山与百泉湖,苏门山为太行山余脉,百泉湖与城内百泉河相通,最后汇入卫河。东西南三边为百泉村,北边为苏门山,东北与九山、方山、共山连为一体,西北遥望太行。堪称依山傍水、自然与文化环境俱佳的风水宝地。据《百泉村志》记载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百泉周边空间环境体系为:山-水-田-屋。这种空间体系与古代仁人志士、官场隐逸仕人对优渥的自然环境与远离城市喧嚣的选址要求完全契合。

2 百泉园林空间遗产价值阐释

通过对于百泉园林空间遗产构成的分析,明确了园林的物质空间构成层级,反映在不同的文化思想与园林选址、格局、建筑等园林内在构成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中。此外,百泉园林的形成还受易学的影响,共同构成了百泉园林空间遗产的文化底蕴。

2.1 园林选址与君子比德

君子比德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山乐水”的思想理念并广泛传播,将山水与人的品格相关联,揭示其相同的内部结构,附会山水与君子仁人的崇高美德。据《邵氏宗谱》记载,百泉湖西北角、邵夫子祠内西南侧的桃竹园,原为宋代理学开山大家邵雍的家园,园内有邵雍亲手栽种的桃树、李树和竹子,寓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高尚品德和竹子的“未曾出土先有节,纵然凌云也虚心”的高风亮节,也借此作为自己的榜样,寄托自己的修身准则和养性理念。此外,苏门山与院落内多处种植松柏,松柏耐寒耐旱,阴处枯石缝中可生,冬夏常青,凌霜不凋,可傲霜雪,比起其他的树木更能表现出清高的性格。

2.2 园林格局与儒道思想

百泉园林的格局受到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在院落组织方面,体现出了儒家中正、等级观念的渗透,园林中的建筑以祭祀建筑与书院建筑为主,院落布局具有明显的中轴对称特点,建筑方正有矩,等级分明,主轴线上的建筑形制等级高于次轴线上的建筑。如苏门山孔庙的布局,轴线从一段台阶经过子在川上、小广场、台阶、戟门、进入戟门就到了祭祀孔子的大成殿,殿两侧为东西两庑,空间由小渐大、从纵深转向开敞。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东西两庑为硬山屋顶,且两庑只有一个门洞,而大成殿为三个门洞,在建筑开间数上也是低于主轴线上的大成殿,可见儒家的等级与规范对园中建筑的影响。此外,天爷王母庙亦是轴线布局的典型,在适应山体高差的基础上,运用建筑、水体等元素构成轴线主体与肃穆崇高的空间氛围,符合道家与天联系的庄严威慑作用。

图1 百泉园林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山水格局处理手法上,遵循道家师法自然的山水处理方式,百泉园林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的景观类型做出不同的处理。百泉湖根据不同景观要求,采用退湖、临湖与湖中三种处理方式。在苏门山从高山仰止至啸台的轴线上,通过长短不一的台阶将高山仰止、振衣亭、山门、龙亭与啸台串联起来。

2.3 园林意境与禅宗“意境”

百泉园林的意境之美主要在于山水的瑰丽与朦胧,百泉湖属于小型岩溶湖,由苏门山南麓喷涌而出的百道泉流汇聚而成,湖底数百泉眼,累累不绝如贯珠,又如海花玉树,此起彼伏。湖水水质清澈,四季景色各有特色,尤其冬季,湖面上水汽蒸腾,如云似雾,好似仙境,因此吸引无数的文人歌颂赞美,感叹其千变万化的意境。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樊增祥在日记中描述冬季南湖的景致:“晓起临窗,见池中水气如白云行空,既西复东,游衍无定。又如人嘘气,天寒则愈凝,不必朱砂礜石诸泉,始有谖云叇状也。”充分描绘出湖面云雾缭绕,千变万化之图景。此为百泉湖之意境所在。

图2 百泉园林鸟瞰图(图片来源:工作室自摄)

图3 百泉书院布局图(图片来源:《百泉书院志》)

表1 百泉湖区域三种水面空间对比(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4 园林构成与民族精神

百泉园林中体现的爱国精神自古有之,体现在园中一些匾额碑刻与建筑上,最突出的当属园中的饿夫墓。“饿夫”是明末清初时期志士彭了凡的尊称,明朝灭亡后,他跟随当时全国三大儒之一的孙奇逢来到百泉,隐居于此。他的墓前有冯玉祥所书的“民族精神”石碑,感怀其殉身亡国的忠君义气。如今,饿夫墓已成为爱国教育基地,每至清明时节,相关人员都会组织学生到此扫墓,以作纪念。

2.5 园林建筑与“易学”学说

五代末年,国家动乱,官办书院受损,私立书院兴起。此时,百泉在此建立了太极书院,旨在讲明太极之理。至北宋时期,著名易学大师邵雍到此讲学,教授《九经》,在《易经》教育为主的基础上扩大教学内容。易学注重“天人合一”与“阴阳协调”,强调“有”和“无”的辩证统一,也是现实社会秩序与人的思想自由的统一。在百泉园林中则体现在建筑、山水布局等方面。

在园林布局上,百泉园林山环水抱,苏门山与百泉湖形成一静一动的阴阳关系。苏门山在北为阳,百泉湖在南为阴,阴阳协调,符合易学。具体到百泉书院,其内部结构亦体现出易学的影响,如今虽然无法窥得书院原貌,但从《百泉书院志》中可见百泉书院的布局(图3)。

结语

百泉园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反映出历史文化积累的印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园林整体空间承载了儒家理学文化、道家“无为”哲学、佛家禅宗文化、地域文化及民族精神等历史文化信息,为多重价值凝聚之地。以空间遗产的视角对其进行空间构成分析与空间文化阐释,不仅在物质方面对园林空间做出分析,更是在非物质层面全面分析了园林空间形成的根源与物质空间背后的指导思想,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园林,并以此为据,对园林空间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议,为百泉园林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文献资料与建议,让古典园林在当代焕发活力,让历史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书院遗产山水
《山水间》
朵云书院黄岩店
爱在一湖山水间
江南书院
遗产怎么分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千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