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 扬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其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开辟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于2013年成立省域层面新型研发机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定位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打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江苏作为科技强省,省内高校院所众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为打开“科技强”到“产业强”通道,解决关系江苏产业转型和创新的“卡脖子”问题,江苏产研院打通“资源端—载体端—需求端”渠道,构建了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一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如图1)。
在“资源端”,江苏产研院通过聘请战略顾问,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深入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技术需求对接、创新平台共建、成果转移转化、联合研发项目等多项合作,着力拓展创新资源,为专业研究所及核心合作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服务。
在“载体端”,江苏产研院通过建设专业研究所,推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以产业应用技术研究为根本,以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目标,以开展合同科研和技术转移为重点,持续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输出技术商品。
在“需求端”,江苏产研院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开展战略研究,征集凝练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业技术应用研发及集成创新。
专业研究所实行加盟与新建相结合的建设模式。2013年开始,江苏产研院面向全省分三批遴选了23家研发机构加盟成为专业研究所,遴选条件为具备创新能力、地方政府接受、具有技术转移部、成立理事会等。加盟研究所预备期一年,期间培育支持经费约500万元,考核转正后,可享受省级研发机构待遇、经费支持与平台服务等。江苏产研院对加盟研究所实行“一所两制”改制,要求研究所同时建立高校研究中心运行机制和独立法人公司制,促进高校院所研究人员创新成果向市场转移转化。新建专业研究所实行项目经理制。2016年起,江苏产研院以项目经理制面向全球选聘一流领军人才,按照“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团队为主”的创新模式与地方政府(园区)、项目经理团队共建研发载体。
专业研究所实行“一绑定、一分离”的轻资产运营新模式。研究所组建运营公司,研发团队以现金入股并控股,将自身利益与运营公司利益绑定;场所和设备所有权属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运营公司分离,避免国家资产流失。专业研究所实行“一所一基金”的创投模式。除研发与孵化之外,赋予专业研究所基金功能。目前已有8家研究所设立了汽车基金、半导体基金、激光基金、膜材料基金等8只研发基金,投资规模近14亿元,其中社会资本不低于50%。研发基金设立专业基金管理团队,由投资专家和研究所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基金投资江苏产研院内项目须达到投资总额的50%以上。
截至目前,江苏产研院已在先进材料、能源环保、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布局建设了59家研发载体,包括55家专业研究所、2家领域类重大集成创新平台和2家综合类创新平台,拥有各类研发人员超10700人,累计衍生孵化企业1014家,转移转化技术成果5700多项,服务企业累计超过18000家,实现研发产业产值200亿元。
江苏产研院积极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机制新模式,从传统的国别(地区)与省内单位的点对点合作,发展为体系化、成建制的国际科技合作新范式。截至目前,它已与全球56家海外合作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遍布北美、欧洲、亚太、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已建成哥本哈根、休斯敦、硅谷等5个海外平台(孵化器),共对接国际先进创新项目及团队700余项,其中成功合作项目129项。
江苏产研院以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化与国内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打造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新阵地、主阵地、优阵地。一方面,江苏产研院的高端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可为高校发展助力加油,支持高校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另一方面,与高校优势学科院系建立长效常态合作,可以为江苏产研院的专业研究所“寻根赋能”,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截至目前,江苏产研院已与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国内55家高校(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人数超过1500名。
2018年以来,江苏产研院与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开展战略研究,制定技术路线图,建立重大技术需求征集凝练和对接解决机制。江苏产研院负责对承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指导,训练企业相关人员将企业技术难题凝练成精准的科技语言,并以技术难题中企业投入不低于80%为标准,评判企业技术难题的真实性。技术需求凝练完毕后,产研院建立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措施,利用创新网络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寻找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江苏产研院累计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3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共提出技术需求609项,企业意向出资金额19.13亿元。依托各研发载体、项目经理团队、海内外战略合作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对接需求580余项,达成技术合作166项,合同总额7.71亿元。
当前,杭州正在加快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地建设,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江苏产研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杭州提升平台能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新建专业研究所实行项目经理制,江苏产研院赋予项目经理组建研发团队、决定技术路线、支配使用经费的充分自主权。江苏产研院指派专人服务项目经理团队,提供专业化的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论证以及项目落地资源对接等服务,帮助项目经理完善团队结构、明确首批研发项目等,与地方园区共建专业研究所或联合实施重大原创性技术创新项目。项目团队筹建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筹建期间江苏产研院为项目经理及其团队提供工作经费和服务支持。
2020年,江苏产研院引进40位产业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聘请拥有创新成果、掌握一流技术、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36位技术专家担任研究员,全职到各研究所工作。截至2020年底,已累计聘请168位项目经理,引进167名研究员。
2016年,江苏产研院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江苏产研院公司”),省财政给予其10亿元注册资金以及1期3亿元资金,主要用于专业研究所投资、海外平台投资、引导基金投资等。
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江苏产研院的建设研发载体、引进创新资源的核心使命,江苏产研院公司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股权投资业务:一是参股江苏产研院建设的重大集成创新平台和研究所运营公司,共计41家;二是参股江苏产研院孵化的具有行业颠覆性、前瞻性或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创业企业,并作为财政资金“拨投结合”权益转化的主体,共计25家;三是参股江苏产研院体系内研发机构联合专业化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发起的早期创投基金,构建集公共研发平台、专业孵化器、天使投资基金“三位一体”的创新微生态,共计12支;四是通过海外全资子公司参股北美、欧洲、以色列等海外孵化器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引进各类创新资源,共计3家。
地方是发展的主体、投入的主体和产业技术需求的主体。江苏省内经济发展情况不一,产业基础不同,苏南经济强、苏中发展快、苏北后劲足,各地诉求有差异,但合作需求都很强。江苏产研院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充分沟通、大胆探索,在原有合作的模式上进行创新,针对地方产业需求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以南京、苏州为重点区域,深化与无锡、常州等地的合作,开拓与苏中、苏北地区的合作,已实现与省内13个地级市合作全覆盖,基本形成一市一重点、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产业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江苏产研院的项目经理制设计,首要环节就是项目经理通过了解江苏地方产业需求,与地方进行初步对接。在此基础上,项目经理形成商业计划书,江苏产研院通过同行评价、尽职调查、院务会投票、项目投资等方式为项目提供了信用背书,坚定了地方招引信心,最终实现海外领军创新人才、项目与地方创新需求的结合,为地方招商引资提供了可靠项目,带动了地方发展。
江苏产研院建立“集萃”品牌,立足江苏、面向全球,打造全球创造力中心和创新创业天才的集聚地。江苏产研院各部门、专业研究所及合作企业,通过集萃“高校行”、线上线下对接活动、集萃训练营等多种形式,推进相关单位和国内高水平大学开展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依托江苏产研院的人才资源、平台载体、机制优势、创新能力,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高校院所“双学位”、企业院所“双激励”等新机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上率先突破,将为江苏省培育源源不断的产业创新人才。
2020年,各专业研究所、重大项目公司、企业联创中心及省研发型企业,共计55个单位,与30所高校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1045名,累计总培养人数近1500名。这些人才按学历层次划分,硕士生721名、博士生299名、博士后25名;按高校地域划分,30所合作高校中,与江苏省外14所高校联合培养人才245名,与江苏省内16所高校联合培养人才8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