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
(阳煤集团第三医院放射科,山西 阳泉 045008)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作为临床常见的腰椎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有相关数据发现,全国有15%的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1]。腰椎间盘突出以L4-L5、L5-S1椎间隙多见,临床症状表现以腰部和腿部的放射性疼痛为主,多数患者还伴随麻木及活动受限,尤其是久站或久坐之后疼痛更加明显[2]。椎管狭窄是指构成椎管的脊椎、软骨和软组织异常使的椎管有效容积减小,压迫脊髓、神经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椎管狭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典型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当前临床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主要方法是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以及通过影像学诊断来明确患者的疾病情况以及病情发展程度[3]。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式包括CT 和MRI 等,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为探究CT 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研究样本为我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数量为100 例,研究时间为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100 例患者中包括男56 例,女44例,年龄36-69 岁,平均(55.2±6.3)岁。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CT、MRI 检查确诊,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腰腿疼痛;(2)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3)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先天性腰椎管路狭窄的患者;(2)合并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的患者;(3)手术禁忌证患者。
CT 诊断: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螺旋CT 扫描机,患者取仰卧位接受检查。对扫描参数进行设置,使其管电压处于130kv,管电流保持在255mAs,层厚为3mm,层间距为3mm,每层扫描时间设置为1.5s,对所有患者的椎间隙(包括相邻椎体的上下缘)进行扫描,分别取软组织窗及骨窗观察图像。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对所有患者的片子进行审阅,得出最终的诊断结果,和手术结果做对比,对螺旋CT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准确率进行计算。
对所有患者的CT 诊断结果和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T 诊断正确97 例,诊断准确率为97%,与手术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 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
1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中包括硬膜囊受损22 例,椎间盘部分脱出32 例、韧带肥厚15 例、侧隐窝狭窄14 例、椎间孔狭窄17 例,总计100 例,见表2。
表2 CT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具体情况分布(n,%)
22 例硬膜囊受损患者表现为硬膜囊脂肪层消失或不对称;32 例椎间盘脱出患者表现为椎间盘后缘突出,软组织密度阴影,位于椎体后缘中部,硬膜囊受压变形;15 例韧带肥厚患者其黄韧带厚度为6-8mm,增厚的黄韧带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造成变形或移位,部分患者伴有韧带钙化的情况;14例侧隐窝狭窄患者表现为侧隐窝矢状径小于3mm;17 例椎间孔狭窄患者表现为椎小关节或椎体后缘的增生、椎间盘膨出造成椎间孔狭窄,部分患者伴随韧带肥厚。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年轻化趋势。腰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变性,导致纤维环破裂,进而造成髓核突出对神经根、马尾神经等造成压迫或者刺激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症,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腰痛、坐骨神经痛及一侧下肢放射痛等。严重者出现椎管狭窄,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正确有效的诊断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对其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MRI 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腰部疾病。椎间盘主要由外周纤维环和中心髓核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的脱水变性、纤维环出现裂隙、周围韧带松弛等椎间盘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基本发病机制,除此之外,急性外伤也是引起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在外力作用下使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及破裂部位脱出于椎管内,使相邻脊神经根受压[4]。正常腰椎间盘横断面多为肾形,在CT 图像中椎间盘呈稍低密度影,其后缘中央部位可有轻度内凹。腰椎间盘突出CT 可表现为椎间盘后缘异常突起、硬膜囊脂肪层消失或不对称、硬膜囊受压变形或神经根受压移位。椎管狭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椎管狭窄是指构成椎管的脊椎、软骨和软组织异常使的椎管有效容积减小,压迫脊髓、神经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后者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椎体或椎小关节增生、椎体滑脱以及后纵韧带、黄韧带的肥厚、钙化等引起。根据狭窄部位可分为中心型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神经孔狭窄。腰椎间盘突出并发椎管狭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并且近年来随着工作方式的改变,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所以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当前临床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主要方法是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以及通过影像学诊断来明确患者的疾病情况以及病情发展程度[3]。
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式包括CT 和MRI 等,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传统X 线诊断效果一般,无法有效的诊断出患者椎间盘突出和周围神经根受压情况,经常出现误诊和漏诊情况。CT 检查用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并发椎管狭窄的优点:CT 检查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可以直观准确地了解椎间盘有无突出及其突出部位和形态,也可同时了解椎管形状、椎体及小关节突增生退变、黄韧带肥厚与钙化,为治疗或手术制定正确的手术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CT 扫描检查为无创性,较MRI 检查费用更低、检查时间更短、患者痛苦小,患者更容易接受,因此CT 平扫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CT 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包括检查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包括了解患者症状体征和疾病史,对病变部位进行重点查看。对于病变椎间盘进行重点扫描,L5/S1 椎间隙,和上层面椎间隙并不平行,CT扫描该层面椎间盘时效果不是很理想,具有一定的误诊几率,所以在CT 扫描时不要妄下结论,要结合患者症状具体分析。有研究显示,CT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儿狭窄,多数患者椎间盘遭到破坏且有髓核外流情况,螺旋CT 检查,能够对椎间盘受损和髓核外流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可见,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中应用螺旋CT诊断,其临床价值较为显著。能够对患者的椎管狭窄病变进行明确清晰的显示,且诊断准确率普遍较高。该诊断方法适合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CT 诊断正确97 例,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为97%,与手术诊断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1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中包括硬膜囊受损22 例,椎间盘部分脱出32 例、韧带肥厚15 例、侧隐窝狭窄14 例、椎间孔狭窄17 例,总计100 例。表明大多数患者在通过螺旋CT 诊断后能明确患者的具体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采用CT 检查能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的具体情况进行明确,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后续治疗和手术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