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腮腺木村病一例

2022-07-27 07:09王子坤冯晶晶吴杰叶玉芳陈英敏
磁共振成像 2022年5期
关键词:腮腺皮下脂肪本例

王子坤,冯晶晶,吴杰,叶玉芳*,陈英敏

本研究经河北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167。

患者女,32岁,主因两年前饮酒后出现右侧颌面部间断瘙痒,皮温升高,就诊于当地医院,予以强的松2片每日两次口服治疗,患者未规律服药,发作时口服1片,自诉症状可缓解,1月后自行停药,未复查。后患者瘙痒症状加重,劳累、受凉、酒后出现且反复发作,每次瘙痒时间较前增加,右侧腮腺部位出现肿物,体积逐渐增大,于2018 年8 月1 日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查体:右侧腮腺部位局限性隆起,可触及大小约30 mm×30 mm×20 mm肿物,边界清晰,活动差,表面光滑,质韧,无触痛。

MR 表现:右侧腮腺弥漫性体积增大,边界不清晰,大小约50 mm×36 mm×63 mm,T1 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呈均匀稍低信号(图1A),T2 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以等信号为主,其内可见线条样稍低信号影,余部基本与左侧正常腮腺呈等信号(图1B),短时翻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图1C);其邻近皮下脂肪信号不均,T1WI、T2WI 均可见线条样及斑片状低信号,局部累及皮肤;双侧颈部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及STIR高信号肿大淋巴结影,多呈椭圆形,长径为上下径,与身体长轴平行,呈串珠状,未见坏死或融合,最大者位于右侧颈部,大小约为16 mm×5 mm×33 mm。增强扫描右侧腮腺病变及皮下脂肪内条形、片状异常信号影均有中度欠均匀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及囊变;颈部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亦呈较均匀明显强化(图1D~1F)。

实验室检查:免疫球蛋白IgE 255 IU/mL (正常值<100 IU/mL),嗜酸细胞(EO) 12.60% (正常值0.4%~8%),嗜酸细胞(EO#) 0.96×109/L (正常值0.02×109~0.52×109/L)。

病理所见:右侧腮腺肿物,纤维脂肪组织内淋巴组织增生,淋巴滤泡形成伴小血管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符合木村病(嗜酸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HE ×40;图1G)。右腮腺淋巴结2 枚,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间区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HE ×100;图1H)。

讨论 木村病是一种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国内外均较罕见,病因不明,好发于头颈部,多见于腮腺、颌下腺,有时可见于泪腺,1937 年由我国的金显宅首次报道,1948 年由日本的Kimura (木村)进行了系统描述,故又称金氏病或木村病、嗜酸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等。多见于亚洲20~40 岁成年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1~7∶1,最高可达6∶1~10∶1[1-5]。本例为年轻女性,更为少见。

陈德华等[6]将其按形态分为结节型、弥漫型及中间型,中间型介于结节型与弥漫型之间,结节型病变信号较均匀,T2WI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而弥漫型病变于T2WI信号较结节型为低,其内可见条形更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亦低于结节型,条形低信号可有轻中度延迟强化,其T2WI信号及强化表现均与血管增殖程度及纤维成分比例不同有关。因此,有学者认为弥漫型是结节型的延续,随病变迁延,纤维成分增加,T2WI 信号较结节型减低,强化程度亦不及结节型明显[6-7]。本例患者病变发生于右侧腮腺,MRI 显示右侧腮腺弥漫性肿大,T2WI 于基本呈等信号病变内见线条样稍低信号影,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欠均匀强化,线条样稍低信号影可见延迟强化,与文献报道木村病分型中的弥漫型影像表现相近[4,6-8]。而STIR序列在抑制了周围脂肪信号后对病变范围的判断效果较好。T1WI、T2WI 对于显示腮腺病变邻近皮下脂肪内线条样及斑片状浸润影更为明显,表现为皮下脂肪间隙模糊且脂肪减少,部分累及皮肤而与皮肤无分界,此种皮下脂肪萎缩减少的影像表现也被认为是木村病的特征性表现,萎缩明显的病例一般病程较长,通常临床症状也更重[9-10]。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腮腺炎性病变,起病急,可有红肿热痛,虽表现为腮腺弥漫性增大,但信号较均匀,T2WI 信号较木村病要高,增强扫描呈较明显强化,如有脓肿形成可见薄壁液性影;(2)腮腺良性肿瘤,如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等多表现为腮腺浅叶孤立性或多发软组织结节,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或快进快出强化,一般不会累及皮下脂肪及皮肤,亦不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11-12];(3)腮腺恶性肿瘤,病程短、进展快,可早期侵犯神经血管出现面部麻木、疼痛等症状,MR 表现肿块信号不均,可有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强化不均,淋巴结亦可有融合、坏死等恶性表现;(4)腮腺淋巴瘤,亦可表现为腮腺弥漫肿大,与本村病不易区分,但腮腺淋巴瘤信号更均匀,强化不甚明显,不向周围脂肪间隙内浸润,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并有融合趋势,而木村病的淋巴结肿大多为长椭圆形,其长轴与身体长轴平行,分界清楚,无融合,强化均匀强化,无坏死囊变,有助于腮腺淋巴瘤与木村病的鉴别。

木村病发病率较低,临床认识不足,易误诊为腮腺肿瘤性病变,从而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因此,对于年轻男性(本例为女性),病程长,有皮肤瘙痒或色素沉着,并有反复发作的患者,再结合相对典型的MRI 表现,如腮腺弥漫性肿大,T2WI呈中等信号,强化程度亦为中度强化,皮下脂肪间隙模糊且脂肪萎缩减少,颈部淋巴结肿大呈串珠状但无明显融合等,应高度考虑木村病的可能性,再结合实验室检查,特别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以及IgE均有上升也有助于木村病的诊断。

目前,木村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口服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等,由于病变无明确包膜,且与周围分界不清,单纯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13]。本例患者行手术切除,术后效果满意,后未经其他辅助治疗,于术后三年余右侧腮腺部复发。

作者利益冲突声明:全体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腮腺皮下脂肪本例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不必恐慌的皮下脂肪团
丰富多彩的分式方程的根
阳光帮你减减肥
注射胰岛素, 警惕脂肪增生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是否结扎腮腺导管与并发涎腺瘘的探讨
都是忽视“O和1”的错
绕组重绕数据的索取
隐患来自腮腺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