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平
(中共秦安县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600)
现阶段,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推动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但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之下,农业经济管理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经济管理意识淡薄、规模化生产方式难以推行、缺乏专业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从根本上来看,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产业金融体系与产销联结机制建设效能较低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足。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选择正确的优化路径与优化对策,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当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要确保占据我国人口大部分比例的农民们能够参与到发展进程当中,并且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如果忽视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愿望,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且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为此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主动且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当中。
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必要前提。一些国家针对工农、城乡关系采取更好的处理方式,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也让这些国家更加迅速地跻身于现代化国家之列。
当前,一些国家并未处理好工农、城乡间的关系,导致农村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也使得本国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出现倒退情况,现代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此,我国应汲取国外的相关经验与教训,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融入农村发展,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建设一同推进,让全体农民都能够共享现代化成果。
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昂着迈入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建设重点主要为农村地区,建设难点同样是农村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面貌出现了重大转变,但是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面貌都没有产生太大的改变,部分地区的农村还存在公路建设不足、饮用水安全不达标等问题。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无疑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推进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稳定的战略方式和基本立足点、出发点。现阶段,农村地区集合了我国潜力最大且数量最多的消费群体,也是我国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持久与可靠的动力源泉。
借助促进新农村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可以将潜在消费意愿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借助加强建设农村住房、水利、道路、能源以及通信等设施,能够有效优化农民生活环境与生产条件,也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社会和谐与广大农村地区密不可分。如今,我国农村是比较稳定且健康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矛盾。借助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更好地维护农村地区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缓解农村地区存在的社会矛盾,有效减少农村地区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业经济管理也同等重要,都属于新时期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在目前农业经济管理当中,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关键手段是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管理人员往往缺少一种系统、完整的管理观念,无法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农业金融产业进行安排,进而致使传统农业无法快速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同时,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发展较为滞后,在农产品加工与生产方面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导致严重的金融流失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限制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导致新农村建设受阻。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与快速发展,信息化让经济与社会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迈入了更加快速且便捷的时代。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更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投入不足,建设与应用力度明显不足,难以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力度的不足,将严重限制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受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小农经济这一思想在我国农业当中沿用至今,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产和管理方式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尽管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越发强调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极大的挑战,即农业发展“不温不火”。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在我国政策的执行与落实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对农业经济管理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认识,并未深入学习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导致缺乏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滞后,使农村地区在原本有限的农业市场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只剩妇女与老人,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尽管当地的农民拥有农村土地使用权,但受限于剩余劳动力数量不足和较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致使当地农村规模化的创新改革与农场化的生产方式都难以顺利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亟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
当前,我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大量资源支持,也实行了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地区城镇化转型及在农村地区大力建设农业企业,以推动农村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有效整合。但在缺少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农业企业存在盲目模仿、经营单一化、缺乏本土特色、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使得农办企业缺少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究其根本,就是由于缺少专业化的管理指导,导致农办企业的管理工作只能够效仿其他企业管理模式,无法更好地对企业发展进行管理和有效规划。
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地区仍是小农经济经营管理模式。长期采取这种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不能够适应当前大规模发展的需求,且长期缺少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化农业管理起步较晚,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差距。尽管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可以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与方法,但是外来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明显有不同的适用性要求,因此必须要因地制宜,针对性地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开展,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更加科学且全面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针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流程与环节,应做好细致的安排与规划,确保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在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建设期间,需要对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当地农村发展水平等进行综合考量,建立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借助于合理的征收与流转农业用地,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土地闲置等问题。还需要结合当地特色,推动农民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帮助农民稳产增收,确保农副业经济的发展与落实,推动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设施的建设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将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想要从根本上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农业电网、农机设备道路网以及防护林网等的建设,借助基础设施的完善来促进稳产增效。
其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当中,农业机械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在农业建设过程中应用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高效化、科技化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市场投入力度,确保农机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首先,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主动优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受制于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大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更加注重粮食作物生产水平方面的管理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农民无法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若想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果,必须要构建一个多元化、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其次,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农副产品加工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与农产品价值。单一的初级产品往往无法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重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长等。
与此同时,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相关部门能够借助交通运输及多媒体技术等,突破时间与地域限制销售农产品及农副产品,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的销售压力,另一方面能够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是直接销售农产品,所获利润少之又少,而且十分容易受到环境和市场的影响。若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要求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快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一整条产业链发展。为更好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应针对农产品进行合理加工,这也是农产品食品生产的首个环节;需对农产品进行二次包装加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价值与质量;构建完善的销售渠道,打破地区间的限制,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效益。
受长期传统思想意识与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过于关注农作物生长期间的管理,忽视了其他农副产品的日常经营与管理。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或增强农民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
首先,应当通过培训与教育,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产品与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的重要性,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
其次,必须要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重视,确保农民与广大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具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可以借助对当地实际情况的考察与分析,合理运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同时优化现有农产品结构,全面打开农业经济发展局面,优化农业经济与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与研究工作。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现状,提出了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意识等建议。这不仅能够促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更加科学化、高效化,还能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全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