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妤婕,黎书园,叶洁雯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1)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训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农村中的男性成为流动的主要对象,女性多留守家中,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对农村留守妇女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河池市B 村坐落于广西西北部石山区,群峰罗列,绵亘重叠,干旱缺水,植被石漠化严重,留守妇女较多,文化水平较低,是国家重点扶贫和监测对象。为了提升该地区农村妇女的创收能力,本研究以访谈法为基础,分析当地职业培训现状;以《创新的扩散》为理论支撑,为提高妇女职业技术培训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措施,以期优化当前培训,使妇女能够运用技术提高收益、摆脱贫困,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B 村人口总数为1 646 人,其中妇女716 人,参与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妇女共70 人,采用“滚雪球”式从中选择12 人进行访谈。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因此采用线上访谈形式,使用微信、QQ 视频以及电话等形式进行访谈。根据该村妇女的特点,采用开放式的访谈形式,主要从妇女参与培训的经历、对培训的认知度、对职业培训的期待性以及农村妇女对创业的看法4 个方面进行访谈。在研究过程中咨询专业教师以及驻村干部,初步了解了B 村职业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当地惠民政策情况,根据妇女参与培训特点,通过多次讨论确定了本研究的访谈提纲;由B 村妇联主任推荐,对参与过培训的妇女进行访谈;访谈过程由精通壮族语言的成员主持,所有访谈场次分别安排团队成员记录、录音;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现场整理访谈资料,对访谈结果进行讨论汇总;最后精听录音,整理有效数据,并分析访谈内容。
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送教下乡、普及农业技术、提升农民技能成为各农村地区的热潮,农民职业培训在许多区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通过技术创新创业、脱贫致富。但在边远落后的贫困地区,妇女由于文化水平、家庭情况、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职业技术培训成果并不明显。农村妇女作为农村常住人群和弱势群体,提高其职业技术、创收能力、经济地位十分关键。为了优化农村妇女职业技术培训,分析目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
当前B 村妇女参与职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对职业技术培训不重视。目前B 村农民培训的主要岗位对象有电工焊工、种植养殖、公益性岗位、治安协管员、管水员、保洁员、抚幼管理员、交通劝导员等,培训内容多样化。但是大多数妇女对培训不感兴趣,不愿意主动参与培训、学习技能。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对职业技术培训认识不足。许多妇女认为在参与职业技术培训后无法找到相关工作,或者在日常中很少用到培训的相关知识,对培训的期待值较低。例如,有的妇女想通过参与电工电焊技能培训寻求相关工作岗位,但是农村信息不畅通、妇女搜索能力差,掌握了技术也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因此有些妇女认为技术培训实用性低,培训结束后无就业门路,学无用武之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参与培训不如在家务农,因此不会主动参与到职业培训中。
第二,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在前期的职业技术培训中,为了提高农村妇女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参与培训人员都会得到一定数额的误工补贴。但在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只有1~2 次培训的补贴实际下发,而后续培训中补贴不到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妇女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有时甚至在培训开班前期承诺发放培训补贴,吸引妇女参与技术培训,但在培训结束后补贴没有实际发放,使农村妇女对乡村干部失去了信任、对培训失去了兴趣,甚至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也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培训师资力量缺失。职业技术培训需要“能做、会教”的“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技术培训教师主要来源于各职业学校的教师。他们的专业性不可否认,但是针对农村妇女,需要直截了当地传授知识,对于语言单一的民族地区,更需要本土优秀的传教者,要求其不仅能突破语言障碍,而且能取得妇女的信任,鼓励妇女学习技术。
如何提高农村妇女自愿参与职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转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将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关键。
B 村妇女职业技术培训传授知识时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培训实践性不足、培训考核不完善、培训结业制度不合理等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阻力。
第一,知识传授难。在培训过程中,妇女对于知识理解不到位。B 村经济落后,60%的“70 后”“80 后”妇女是小学文化水平,加之该地区为壮族集聚区,以壮语为交流语言,对于普通话理解难度大,而大多数培训教师为外地教师,与B 村妇女之间存在语言沟通障碍,阻碍了授教者传播知识与接收者理解知识,文化水平低的妇女无法理解培训的知识。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时,有些学员难以完成考核。例如在进行电焊培训理论知识考核时,下发关于电焊的理论知识试卷,试卷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让学员自行考试。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A 访谈者的学历为小学,试卷上题目几乎读不懂,只能让陪同的学员代替考试。
第二,理论与实践脱离。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造成培训资金与资源短缺,培训设施、材料供不应求。在以实操为主的技术性培训课程中,难以确保让每位学员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脱离,难以将技术传授给农民。例如电工电焊结业实操考核是参与培训的学员用电焊机切割铁线,切割完成后实操能力考核通过,通过理论和实操考核者可以拿到结业证书。而B 村在电工电焊职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每位学员只可以自行操作3 次,实操能力得不到锻炼。当学员在培训结束进行实操能力考核时,由于实操培训不足,考核只能应付了事。此外,有些职业培训只培训、不考核,培训时间期满即可发放结业证书,培训知识检验不到位。
第三,培训技术难度系数偏高。农村妇女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培训时间较短,多则1 个月,少则3~4 d,在参与培训过程中,妇女对理论知识、操作程序难以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课后农务繁忙,没有时间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收获感较低。
对此,应改变培训形式,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培训内容,因材施教,让妇女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术。
在经过几期培训后,B 村妇女职业技术培训成效不显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真正用到所学的知识技术。经过访谈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产教分离。目前B 村的职业技术培训程序是根据上级安排的培训指标,由相关机构委派教师对农村妇女进行职业培训,没有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确定职业培训内容。B 村石山地区占总面积的64%,交通不便。当地产业发展主要是种植油茶、杉木、板栗;养殖山羊、猪、牛、马、鸡、鸭等。由于当地的气候、地势、交通等阻碍因素,B 村产业发展滞后。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主要以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的地方为例,其种植与养殖方式不适用于本地环境种植。例如,B 老板在B 村承包土地种植百香果,但是B 村土质贫瘠、气候干燥,造成果苗生长状况不良,因此以失败告终。
第二,培训内容不相容。由于农村妇女传统观念重,因此在新知识与传统认知存在差异时,她们会拒绝采用新知识、新技术。在访谈过程中,问到C 访谈者为什么没有用到油茶培训的方法时,C 访谈者表示:“我从七岁开始便跟着家里人一起上山种植油茶,种了30 年的油茶了,没有必要使用他们的方法。而且村里很少人用过这种方法种植,万一别的地方种植方式不适用,造成产量低谁来承担?”新技术与妇女传统的认知不同,使妇女抵制新型种植方式,更愿意按原先父辈传授的种植方法种植。
第三,新技术不确定性强。妇女风险意识强,习惯了安定平稳的生活,不愿意尝试和寻求新出路。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农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村低保、种植补贴、危房补贴等使农村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因此,妇女很少想要运用技术去改变当前状况。
第四,缺失榜样。在农村地区,当地榜样可以起到激励妇女进取的作用。然而在B 村没有成功先行者,所以妇女都不敢当“领头羊”,无人引导,为了规避风险,妇女只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保守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降低了农村妇女的生活质量,而且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只有提高妇女的认知、根除保守观念、建立创业意识,才能让她们突破自我、发展自我。
第五,农产品销路难。确保产销相抵,才能有所收益。由于B 村交通不发达、无本地特色产业,更无外商进入本地收购农产品,所以B 村剩余农产品的销售只能通过个体去附近集市自销,但是当地大多数农民自给自足,并没有消费者。农村大批生产,销路难寻,产品滞销,农民入不敷出,给农民造成了极大损失。交通不发达、农产品不畅销,没有人敢大规模生产,也就不能依靠农业生产脱贫致富。
对此,应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分析地理环境,层层推进,制定出实用性强的技术培训内容,构建特色产业,打造当地绿色农产品,才能因势利导,为当地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农民很少会主动接触创新的信息,除非其对该创新有需求。即使农民接触到了创新信息,但是当这项创新与其需求无关或与其态度和看法相矛盾时,这项创新对农民的影响也几乎为零。技术培训是为了让农民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或者掌握技术以便寻求工作岗位。农村妇女长期生活在村庄,信息封闭,思想传统,对于很多新技术、新工艺认识不足。应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培训吸引力,让农村妇女看到新技术的优势,激励她们了解更多技术的成效,使其接受新技术。
第一,发挥先行模范作用,推广职业培训成果。在决定是否采用某项创新前,各地更加倾向于向可信任的采用者获取经验反馈。让当地社会背景、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相似的成功妇女当推广员,通过其在妇女人群中传播培训的优势,把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妇女,让妇女能够看到真实的技术成果,激发她们对技术培训的兴趣。
第二,落实奖金补贴,加强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将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直接或间接地交付给个人或者系统,以鼓励他们做出明显的行为改变。应落实奖励补贴政策,在妇女参与培训结业时,可以发放一些食品、果苗、肥料等作为奖励;对于考核取得优异成绩的妇女,授予荣誉证书、奖金,激励其他妇女向优秀学员学习。许多创新及技术的推广过程都在利用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增加技术在采用者眼里的相对优势,鼓励他们做出明显的行为改变。根据农村妇女的社交特点,这种奖励机制通过人际关系快速传播,会吸引更多妇女参与到职业技术培训中。
第三,雇佣本土技术培训师,将技术以更简单、直接的方式传授给农村妇女。由当地优秀的教师传授知识,既跨越了语言沟通障碍,又缩短了与妇女之间的距离感,让妇女更愿意倾听课程、交流互动。
综上,应解妇女所需,从妇女兴趣出发落实奖励机制,安排适宜的培训师,既保证广大妇女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妇女对技术的掌握程度,真正把技术学到手、将知识牢记于心,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细分培训参与者。盲目选择创新对象是造成过度重视创新的偏见蔓延到众多研究中的原因,这种盲目是无意识的、潜在的、非蓄意的。根据创新精神,可以把受众分为五大类,即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者、后期大众者、落后者。而技术的培训与传播也应如此。农村妇女与男性农民、妇女与妇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各类人群都统一、盲目地进行职业培训,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也阻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应调查了解参与者的特征,参考创新意识、文化水平、风险意识等因素,小心谨慎地选择培训对象。
第二,培训内容分层。培训内容可从“单项—多项”“易—难”。一种技术群集包含一个或多个可辨识的技术,这些技术密切相关。如种植水稻培训,不仅要培训如何种植水稻,还要学习如何预防病虫害。培训的内容也应该从易到难,进行梯度培训。例如,让目不识丁的妇女一开始就学习如何在农村创业是不可取的。培训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应层层推进、分层培训,不应操之过急。
第三,建立以实操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培训内容、学员情况,制订适宜的课程教学模式。就地取材,选择适合的实验区带领妇女进行实操。以“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教学,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培训技能。在技术考核时,制订合理的实操考核内容,针对实操考核,设置难度系数适中、能检验培训成果的考核内容,不合格者可以多加练习后重新考核;针对理论考核,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的妇女可以采用试卷考试方式,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的妇女可面试考核,采用提问法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
综上,分层培训,优化培训各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培训效果,还能提高妇女的地位、提升技术能力,更是对参与者的尊重。
创新到决策的过程就是个人(或其他单位)经历的5 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执行阶段、确认阶段。认知阶段要考虑过去的状况,过去的实践、需要或问题,考虑创新性和社会系统规则。说服阶段要考虑创新的认知属性,包括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决策阶段的特性是社会经济特征、人格特质、沟通行为。技术也是一项创新,农村妇女职业技术的推广也适用其阶段特征。对于大多数保守的农村妇女,她们较难转变传统行为去迎接新技术,因此要逐层推进,不断扩大技术在农村妇女中的应用范围,提高培训应用率,从而发挥职业技术培训的作用。
第一,以刚需为导向制定培训内容。了解当地过去的状况、发展需求、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经济特征等,让农村妇女对所培训的技术产生需求,从而促进她们去接触新技术。此外,还应提供必要的信息,使其了解培训的优势,如培训的技术有什么用、为什么有用、有无成功的案例等,从而提高其对技术的认可度。
第二,提高技术培训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当某一项创新技术传入,农村妇女出于规避风险心理,不会立即采用新技术,除非同质的人有成功案例。推广一项创新培训技术,应先在当地试验,最好与传统种植方式进行对比,让妇女看见新技术的效果,展示新技术的优势。
第三,免费提供测试服务。针对防瘟疫、防病虫害等技术培训服务,应免费提供一年的药水让农村妇女试用,试用阶段培训机构应提供免费资源,加快技术的传播。
第四,提供技术后续咨询服务。如果妇女接受并执行了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技术性问题,培训教师应该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或现场勘查指导,提高技术使用的成功率。
第五,农产品商品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大多妇女心中最大的忧患是销路问题,既消耗了人力物力,又造成生产浪费。应该将技术培训与市场结合起来,把农产品商业化,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品牌。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出力,将农产品产品化,进行生产、包装、销售和分发,提高农业生产收益,促进农业发展。
综上,应逐层推广技术,提高技术的实用性,真正提高农村妇女收入,培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实现农村妇女自立自强,运用技术脱贫致富,是改变民族贫困地区妇女现状的根本方法。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养和创收能力,培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村妇女,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从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分层培训、提高培训后技术应用率等方面优化职业技术培训,让职业技术培训真正发挥作用,为提高农村妇女收益、加快新型农民转型、促进乡村振兴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