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樱,贺静洁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 心内科,江苏 常州 213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为临床常见危重型病症之一,具有致残率、病死率均高的特征,以持久性、剧烈性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并濒临死亡感,直接危及患者生命[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临床治疗AMI 的有效措施,可使冠状动脉管腔及时恢复通常状态,并使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改善[2]。然而,AMI 发病急促,对患者身心带来严重性应激,产生较强心理负担,加之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疾病不确定感增强,希望水平明显降低,消极情绪加重,对于医护工作的配合度随之降低,不利于疾病转归,因此在对AMI 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需配合专业护理工作的展开,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3-4]。现阶段,临床关于AMI 患者的护理围绕治疗治疗方案进行,缺乏针对性与个性化,效果有限[5]。结构式心理干预方案集多种心理干预措施为一体,现已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对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具有积极意义[6]。近年来,本院于AMI 患者中加强结构式心理干预方案,为分析其干预效果及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此次收集2020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本院接收的92 例AMI 患者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收 集2020 年2 月 至2022 年2 月 本 院 接 收的92 例AMI 患者,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作两组,各46 例。对照组25 例男性、21 例女性;年龄49 ~67 岁,平均(57.76±4.35)岁;发病至入院31 ~83min,平 均(60.12±4.03)min;心 功 能NYHA 分 级:12 例Ⅱ级,16 例Ⅲ级,18 例Ⅳ级。观察组26 例男性、20 例女性;年龄47~69 岁,平均(58.05±4.41)岁;发 病 至 入 院30~85min,平均(60.17±4.01)min;心功能NYHA 分级:13 例Ⅱ级,17 例Ⅲ级,16 例Ⅳ级。纳入标准:(1)满足《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标准[7];(2)年龄18~70 岁;(3)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禁忌,于本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且由同一组医师操作;(4)病程<3h;(5)病历资料齐全,文化程度>小学;(6)知晓各项研究内容,已对知情同意书进行签署。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性并发症;(2)阅读、认知、语言、听力、精神或智力障碍;(3)合并严重性肝、肾、心脏功能障碍;(4)恶性肿瘤。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会批准,两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创建静脉通路,介绍AMI 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相关知识,做好转运准备工作,转运期间密切配合医师监测病情,做好抢救准备,并积极安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同情、理解患者,予以鼓励,引导患者调整紧张心理。于此基础,观察组予以结构式心理干预方案:(1)组建干预团队。科室护士长、主治医师、主管护师(2 名)及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3 名)组建起干预团队,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提前组织成员进行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结构式心理干预专业知识培训,合格后上岗。(2)制定干预计划。收集院内近2 年AMI 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情特征与心理状况,明确患者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化差异,制定结构式心理干预方案,用于AMI 患者中。(3)落实干预计划。①健康指导。详细介绍疾病专业知识,借助视频、图册及文字等介绍AMI 专业知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操作流程、配合措施及注意事项、康复途径等,采取通俗语言耐心解疑,邀请已成功治愈病例回院现身说法,分享康复经验,增强治疗信心。②支持性心理干预。热情接待患者,向家属咨询患者的日常喜好与个性化特征,建立综合性心理支持系统,说明围术期出现负性情绪是正常反应,引导并支持患者及其家属客观应对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工作,酌情满足合理需求。③应激干预。详细介绍AMI 常见应激源,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客观看待应激源,介绍化解方法,鼓励其积极应对,正视自身病情,讲解情绪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方法,指导展开放松练习,维持身心放松状态。④社会支持干预。给予患者营造舒适、清爽及干净的住院环境,鼓励家属陪伴,共同支持、理解及安抚患者,加强护患沟通,予以聆听舒缓音乐,转移其注意力。同时,手术后,待患者病情处于稳定状态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病友会、健康知识座谈会、学术讲座等,主动与外界接触,接纳自身现状。
(1)疾病不确定感。护理前、出院时,分别评定两组疾病不确定感,采取《中文版Mishel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进行,含2 维度:不明确性、复杂性,各有16、9 条目,总25 条目,以1~5 分计,总分25~125 分,评分与疾病不确定感程度呈正比[8]。(2)希望水平。护理前、出院时,分别评定两组希望水平,采取《Herth 希望指数量表》(HHI)进行,含3 维度:积极行动态度、对未来与当前的积极态度、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的积极态度,总12条目,以1 ~4 分计,总分12 ~48 分。评分标准:36 分≤希望水平高≤48 分;24 分≤希望水平中等≤35 分;12 分≤希望水平较低≤23 分[9]。(3)依从性。出院时,依据文献[10]自制依从性调查表,评定两组依从情况。积极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工作,主动完成医护人员交予的任务,即完全依从;对于临床治疗、护理工作,偶有抗拒行为出现,经劝说后,能配合进行,未对疾病治疗、康复造成影响,即部分依从;对于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经常出现抗拒行为,经劝说后仍存在抗拒心理,且配合率不足80%,已对治疗、康复造成影响,即不依从。(4)预后水平。随访至今,统计两组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复发、心源性死亡、心律失常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等。
护理前,两组疾病不确定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疾病不确定感均明显缓解,且观察组MUI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疾病不确定感对比 (±s,分)
表1 两组疾病不确定感对比 (±s,分)
注:a 与本组护理前对比P<0.05
?
护理前,两组希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的希望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HH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希望水平对比 (±s,分)
表2 两组希望水平对比 (±s,分)
注:a 与本组护理前对比P<0.05
?
观察组依从性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86.96%(P<0.05),见表3。
表3 两组依从性对比 [n(%)]
随访至今,观察组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4.35%,低于对照组的19.57%(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水平对比 [n(%)]
AMI 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病症,具有病情凶险、起病急促及转归难度大等特征,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导致其身心承受巨大负担,需及时进行治疗[1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创伤性效、安全性高及恢复速度快等特征,可有效挽救AMI 患者生命,但受疾病、手术应激、疾病认知不足等因素影响,大多患者易出现恐惧心理,无法客观看待疾病相关事物,疾病不确定感增强,加重心理负担,对于疾病康复丧失希望,出现消极应对心理,依从性较低,影响预后水平[12]。研究表明,对AMI 患者加强专业心理疏导,对于缓解病情、提升依从性及改善预后水平具有积极意义[13]。
结构式心理干预方案基于常规心理干预措施发展而来,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其个性化行为、建设性反馈及心理整合而成体验式活动,通过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结合其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干预,促进患者重建自我认知,增强治疗信心[14]。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MUIS 评分低于对照组,而HHI 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AMI 患者中加强结构式心理干预方案有助于缓解疾病不确定感,提升希望水平,与侯颖慧[15]研究结果一致。结构式心理干预中,通过对健康指导、支持性心理干预、应激干预及社会支持干预等心理干预措施进行充分整合与应用,引导患者排解不良情绪,增强对疾病、手术及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缓解疾病不确定感,对治疗及康复充分信心,形成积极态度,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康复信念,从而促进希望水平提升。
此外,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且随访至今,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AMI 患者中加强结构式心理干预方案有助于提升依从性,促进其预后水平改善。结构式心理干预方案贯穿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通过对患者的行为方式、信念以及情绪产生积极影响,使其以客观、积极状态配合医护工作,增强治疗信心,提升依从性,积极配合展开各项诊疗工作,缓解疾病程度,改善心脏功能,使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状态,有益于机体功能恢复,增强抵抗力及免疫力,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水平,对于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积极意义,促进病情转归,从而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AMI 患者中加强结构式心理干预方案的效果显著,有助于缓解疾病不确定感,提升希望水平及依从性,并促进其预后水平改善。受条件限制、时间与经费等影响,研究局限于对本院收治的AMI 患者展开护理,疾病性质单一,病例数量有限,观察指标少、时间短,后期需进行多中心研究,为AMI 患者中加强结构式心理干预方案的的临床价值分析提供更多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