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董 慧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江苏省9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以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与访谈调查法等方式开展具体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个人基本资料、选择题、主观题、客观题四种题型。个人基本资料用来了解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家庭状况等;主观题主要用来了解被调查者对网络媒介的了解与认知、运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客观题主要用来掌握被调查者的对网络媒体的使用时间、目的行为和网络信息筛选运用等情况。
问卷共设35题选择题,其中多选题10项、单选题25项。问卷设计制作了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媒介接触情况、信息应用能力、信息筛选能力、网络信息安全和法律道德五个方面。
本调查主要依靠克隆巴赫Alpha系数进行数据的信度测量。将问卷调查数据由“问卷星”平台直接导出为SPSS系统专用的SAV格式,然后导入到SPSS平台中,得到本问卷的总体可靠性统计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值为0.913,属于“高信度”。因此,表明本调查问卷信度良好,可靠性很高。
1.上网时间。据调查,近七成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占比为77.6%。一天累计时长大于6小时的学生占到三分之一。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一学生上网时间最短,大二学生上网最长。网络媒介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大学生群体高频率、长时间浸泡在网络中成了普遍现象。对比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数据,目前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上网时长远远高出我国网民上网时长的平均水平。
图1 大学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上网时间统计
2.上网依赖性。问卷设计了“是否有本打算学习,却被电影、游戏、广告等打扰而不能控制自我行为”的问题,答案的设置为“总是、经常、有时、偶尔、从不”五个选项,经常和偶尔有此情况的学生数占79.1%,很少有和基本没有的学生数占20.9%。由此可见,不少学生每天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较多,无网不定,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存在过度依赖现象。
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学生中只有29.7%的人对于网络信息会选择甄别、筛选,并检验其真实性。70.3%的学生对网络信息不会主动评判过滤和验证,选择随大流。面对互联网铺天盖地的信息,大学生持有“比较信任”或“非常信任”态度的比例共占39.9%,持“不信任”“非常不信任”态度的比例共占29.1%,持“无所谓”态度的占比为31.0%。大学生在面对“网络媒体信息中的转发行为”时,随意转发行为占50.2%。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转发、运用、制作选择无所谓、随大流的态度,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验证的人较少,缺乏必要的安全和法律意识,防范能力不足,易受不良思想入侵和影响。
1.上网目的。本次调查中,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中“互联网”,占比92.8%,其次是“身边重要他人”“阅读”“实践”等;在问到大学生“上网目的”时,排在首位的是“听音乐、看电影、刷新闻”,人数占比为62.2%,“玩游戏”排名第二,人数占比为55.1%,而“浏览专业网站、学习提升”的人数占比为41.5%,排名靠后。由此可见,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侧重于生活娱乐、自我放松和人际交往,用于个人成长与学习发展的比重偏低,网络媒介的学习功能与价值效应发挥不明显。
2.网络功能发挥。经调查,真正观看“在线开放课程、网络慕课、金课等”学习资源的人较少,网络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经常使用”占19.1%、“偶尔使用”占48.7%、“从不使用”占32.2%),结合座谈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网络资源会搜索、能运用,但依赖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主动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成长的学生仅占两成,停留在学习表层,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再加工和创造运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显示,当大学生被问到“网络世界自由度”的问题时,70%的大学生表示网络上可以充分发表个人观点,顾忌较少。58.1%的大学生对待网络传播的黄色、暴力信息认为不道德,但会浏览。49.1%的大学生表示可以毫无顾忌地匿名发表个人观点和情绪。对于网络暴力或舆情,63.0%大学生采取随波逐流态度,转发他人文章或观点不会分析道德与法律后果问题。由此可见,面对网络中存在知识产权和诈骗风险等问题时,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我保护意识,但知识产权、网络侵权等法律知识有限,对网络较强的依赖性也造成大学生理性行为控制能力不足。特别是近一半的学生习惯匿名发布信息,说明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律意识还需加强。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融媒体大格局的形成,社会信息和思潮不断涌向大学生群体,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性质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介的主力军,必须成为新时代成熟理性的媒介公民,这也正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与宗旨所在。我们应从社会、政府、高校、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多路径协同推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