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省际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时空格局动态分析

2022-07-25 02:05刘军胜
经济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关联度均值耦合

刘军胜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引言

高质量发展作为当下中国经济建设的指导理念,已成为破解我国经济供给要素结构性失调与空间格局失衡等问题的重要途径[1,2]。该理念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区域供给要素与经济格局的协调发展,提升国民经济内外循环发展的韧性,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3,4,5]。因此,探讨区域供给要素的协调与均衡发展程度已成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转变,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6,7]。旅游过程中,游客不仅青睐高质量景点,更需要优质酒店、便利交通与通信设施、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安全保障等要素的辅助,同时促进上述要素的协调发展对提高目的地吸引力与竞争力也日趋重要[8,9]。在此背景下,探讨旅游供给系统组成要素间的协调程度,成为区域旅游经济持续与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

随着我国旅游需求规模扩大及多样化的提升,旅游目的地出现了供给滞后于需求的现象,区域旅游供给结构性失调问题开始凸显[10]。该问题集中体现在旅游供给组成要素的结构性失调及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发展失衡两方面,具体表现在旅游供给要素过剩与不足现象并存,对要素间的关联与协调程度的发展特征及区域差异规律认识不清等方面[11,12],上述问题可理解为面对不断变化与升级的消费需求,旅游目的地未能做到供给要素的系统组合与优化配置。因此,综合透视目的地旅游供给要素的协调发展特征及其时空格局规律,成为优化组合与配置目的地旅游供给要素,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均衡与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发掘供给要素潜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黄河流域九省为案例地,依据要素耦合、结构与旅游系统等理论内涵,构建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分析框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综合探究黄河流域省际旅游供给要素的关联度、协调度及其时空格局特征。以期从结构维度深化对旅游供给要素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与规律的认识,拓展要素耦合理论在旅游供给研究中的深度。同时,协助管理部门识别区域旅游供给的重要发展要素,以科学优化旅游供给要素的组合配置,为保障区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一)理论基础

结构是指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搭配和排列的关系[13],各组成部分在物体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序及其内在关系程度差异,会影响事物的发展过程。旅游供给系统是旅游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该系统包含核心、辅助与保障供给子系统,具体包括旅游景区、酒店与旅行社等核心供给要素,交通设施、人才支持、邮电通信、区域经济等辅助供给要素,以及安全保障、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等保障性供给要素[14]。耦合源于物理学,意指系统内部要素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体现为通过系统或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与关联,产生相互依赖、协调与促进的动态关系[15,16],随后地理学者将耦合思想融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地关系耦合理论,其中要素耦合是重要内容。要素耦合关注系统内部要素间的搭配与互动,进而反映事物构成要素的发展规律,其已成为理解要素间协调发展程度与特征的一种重要理论[17,18,19],为评价旅游供给系统组成要素的协调关系提供了依据。

据此,本研究基于旅游供给系统、结构与要素耦合的理论内涵,认为旅游供给结构是组成旅游供给子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关联与协调的关系,其本质上是对旅游供给要素组合与配置情况的反映。旅游供给系统结构耦合就是指旅游供给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联与协调促进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旅游供给要素的关联程度与协调程度等方面。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的框架,可以通过旅游供给系统中“核心—辅助—保障”子系统组成要素关联与协调关系等来体现(图1)。其中,景区、酒店与旅行社是核心旅游供给要素,是游客展开旅游体验的基础载体,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区域交通、邮电通信、区域经济等要素的辅助,而安全保障、人才建设与污染治理等要素则是彰显目的地旅游核心与辅助供给效果的重要保障条件,核心、辅助与保障旅游供给要素间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关系。所以,可通过对“核心—辅助—保障”子系统组成要素的关联度与协调度分析,来评估旅游供给要素的耦合发展程度、特征与规律,并深化对供给要素组合与配置的理论认识。

图1 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框架

(二)旅游供给结构研究

学者们对旅游供给结构的组成要素、存在问题、发展效率等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讨。定性研究方面,学者们先后对旅游供给的结构要素进行了分类,并认为旅游供给系统由景区景点、邮电通信、交通设施、安全保障等要素组成,可通过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凸显系统的功能[20]。同时认为我国旅游供给结构存在有效旅游供给与多元化旅游需求错配,产品供给与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1],且缺乏对供给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关注[22]。定量研究方面,主要探讨了酒店行业、旅行社等要素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发现酒店行业效率较高,旅行社效率较低且成为制约供给链整体效率的关键[23,24],并认为旅游供给结构性改革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发展效率[25]。

(三)旅游供给要素耦合研究

针对旅游供给要素耦合的研究主要从旅游的产业属性来展开,具体包括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交通、经济、文化产业等的耦合。

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方面,学者们探讨了二者耦合演化过程与因素等,发现其耦合存在显著东中西区域差异,生态环境成为制约二者耦合的主要因素[26],而后从旅游生态化、生态旅游化等角度提出了发展路径[27,28]。交通与旅游产业耦合方面,学者们先后评估了交通设施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发现交通对促进旅游产业要素集散作用显著,但不同类型交通设施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航空与铁路是制约二者耦合的短板[29,30],而旅游产业则是影响区域交通的重要因素,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提升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与发展效率[31,32]。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方面,主要探讨了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发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呈现出“南强北弱、东高西低”的格局差异,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弱于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刺激[33,34]。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产业与文化耦合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学者分析了旅游与文化产业耦合的区域差异与发展建议,发现旅游与文化产业耦合度偏低,空间差异明显但呈正向集聚性,并提出了集群与差异发展措施[35,36]。

梳理文献发现,旅游供给耦合相关研究内容丰富,但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现有旅游供给要素耦合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缺乏对旅游供给系统结构耦合认识框架与研究结果的理论阐释,影响了对旅游供给要素协调发展特征与规律的认识;其次,已有结论普遍认为需要优化组合旅游供给结构的要素,但现有研究多拘泥于对旅游供给结构要素的定性探讨,缺乏对要素关联程度与协调

程度的定量测度,导致未能充分识别旅游发展过程中供给要素的关联与协调关系,进而影响供给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最后,已有研究较多关注单要素间的耦合研究,对供给要素的结构耦合时空格局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旅游供给要素的关联度、协调度及其时空格局差异等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评价指标构建

基于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框架,并参考已有学者研究成果[11,26-37],从核心、辅助与保障旅游供给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核心旅游供给包含旅游景区、旅行社与星级酒店三大要素,辅助旅游供给包括区域经济、区域交通、外贸投资、邮电通信与人才文化五大要素,保障旅游供给包含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安全保障与供水供气四大要素。

表1 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评价指标

(二)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探讨系统内多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重要方法,其主要以系统内部变量时间曲线的近似度为依据,通过关联度来评估因素之间的密切程度。关联度越高,说明因素之间关系越密切,对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程度越高[37]。本文将利用该法分析旅游供给要素间的关联程度。

(三)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公式存在取值范围判断不一致的现象,导致耦合结果出现被夸大的问题。针对上述不足,有学者对耦合度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升了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38,39],式(1)中U代表系统或者要素,n为系统或要素的数量,C'n代表耦合度。本文拟采用该模型来分析旅游供给要素之间的耦合度。

(四)均匀分布区间标准

合理的耦合协调度阈值划分标准,可以规避因标准不同而导致的结果误差。为更详细探讨三者之间的关联与协调程度,本研究采用均匀分布区间法来展开分析[40,41](表2)。

(五)数据来源

依据数据统计连续与可获得性等原则,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而针对部分缺失的数据,参考各项统计指标近5年的数据,通过趋势外推来计算获得。

四、实证分析

(一)旅游供给要素的关联度分析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取分辨系数p值为0.5,以各省核心、辅助与保障供给要素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因变量,以各省旅游供给的构成要素为自变量,来测度三者间的关联度(表3)。整体来看,黄河流域各省核心、辅助与保障旅游供给之间均存在极高的关联关系,关联度均高于0.912。要素关联度方面,各省核心与保障要素的关联度最高,均值为0.965,辅助与保障要素的关联度次之,均值为0.962,核心与辅助因素的关联度较低,均值为0.961。区域差异方面,西部各省区三者间的关联度均值最高,为0.968,其次为东部的山东,三者间的关联度为0.955,中部地区的河南与山西的关联度最低,为0.950。

从核心与辅助要素的关联度来看,各省的关联度均值为0.961。除河南与宁夏的关联度低于均值外,其余省份关联度均值均较高,其中青海与甘肃核心与辅助要素的关联度分别为0.982、0.990。核心与保障要素的关联度来看,黄河流域各省的关联度均值为0.964。除山东、河南、陕西与宁夏的关联度低于均值外,其余省份关联度均值均高于0.964,其中,山西、内蒙古、四川与甘肃核心与保障要素的关联度分别为0.989、0.990、0.989、0.987。辅助与保障要素的关联度来看,黄河流域各省的关联度均值为0.962,除山西、内蒙古与四川的关联度低于均值外,其余省份关联度均值均较高,其中,河南、陕西与宁夏辅助与保障要素的关联度分别为0.989、0.990与0.980。

从关联度整体上的强弱来看,黄河流域各省旅游核心、辅助与保障供给之间的关联度存在共性与差异,这从侧面反映出各省供给要素的搭配特征。山东、甘肃与青海三个省份核心与辅助要素的关联度最高,反映出上述省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辅助供给对核心供给要素的影响较大,侧面突出了区域经济、人才文化、区域交通等对核心旅游供给发展提供了较强支持作用。山西、内蒙古与四川三个省份(自治区)核心与保障要素的关联度最高,说明上述省份的污染治理、供水供气等旅游保障供给要素对核心旅游供给效应的发挥提供了较好支撑。河南、陕西与宁夏三个省份(自治区)辅助与保障要素的关联度最高,侧面说明上述省份(自治区)在区域经济、人才文化、区域交通、污染治理、供水供气等辅助与保障供给层面关系密切,为各省核心旅游供给要素效应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外部发展条件。

(二)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协调度演变分析

研究阶段内,黄河流域各省核心、辅助与保障供给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演变趋势,并由极度失调跨入中级协调的状态(图2)。具体来看,2019年各省三者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均为2000年的7.2倍以上,其中河南、陕西、甘肃与青海的协调度水平提升最快,分别为2000年的15.4、12.1、10.4与13.4倍,其余省份协调度相较于2000年的提升幅度位于7.2~9.6倍之间。

图2 黄河流域各省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协调度演化

增长速度方面,各省核心、辅助与保障供给的耦合协调度年均环比增长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率均值高于10.8%。其中河南的协调度年均环比增长率均值最高,提升15.9%,其次是山东、陕西与青海,三个省份协调度年均环比增长率均值介于13.1%~14%之间。

(三)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协调度格局演变分析

依据均匀分布区间法划分标准,可以发现,黄河流域各省协调度发展类型已经由失调型跨入协调型,发展格局整体上实现了由极度失调到中级协调的转变(图3)。具体来看,2010年是各省耦合协调度由失调型向协调型转变的转折点,内蒙古耦合协调度率先由失调型进入过渡型区间,此后至2017年,宁夏、山西、陕西等省份陆续进入过渡型区间并很快进入勉强协调的发展阶段,2018年开始,黄河流域各省三者的耦合状态进入协调发展阶段。空间格局方面,阶段内耦合协调度交叉发展态势明显,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依次由弱到强,分别为0.312、0.318、0.321,呈现“反阶梯状”的格局差异。

图3 黄河流域各省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协调度格局演变

分阶段来看,2000—2004年,黄河流域各省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均不理想,协调度值均在0.2以下,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其中甘肃和青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弱的地区更是处于极度失调的状态。分区域看,中部地区河南和山西的协调度均值相对较高,为0.108,其次为西部地区,均值为0.105,最后为东部地区的山东,均值为0.104。具体来看,四川、内蒙古、陕西与山西的协调度值相对较高,分别为0.125、0.119、0.114、0.112,东部地区的山东协调度均值仅为0.104。

2005—2009年,黄河流域各省三者的耦合协调度有所发展,协调度均值为0.239,较2000—2004年提升了126.5%,但仍处于严重失调与中度失调发展状态。分区域看,中部地区河南和山西的协调度均值相对较高,为0.248,其次为东部地区,均值为0.240,最后为西部地区,均值为0.235。具体来看,除青海以外,东中西各省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并进入了中度失调的发展阶段,介于0.223~0.274之间。其中,西部的内蒙古、陕西与中部的山西协调度值相对较高,分别为0.274、0.251、0.263。

2010—2014年,黄河流域各省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较快,协调度均值为0.383,较2005—2009年提升了60.4%,整体进入了由失调向协调转变的转折点,处于轻度失调与濒临失调状态。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的协调度均值较高,为0.387,其次为东部地区,均值为0.380,最后为中部地区,均值为0.373。具体来看,各省份三者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331~0.475,其中,西部的内蒙古与宁夏表现突出,协调度均值分别达到了0.475、0.443。

2015—2019年,黄河流域各省三者的耦合程度愈发协调,协调度均值为0.550,较2010—2014年提升了43.7%,进入了勉强协调发展状态。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的协调度均值较高,为0.558,其次为中部地区,均值为0.541,最后为中部地区,均值为0.525。具体来看,各省三者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519-0.591之间。其中,西部的内蒙古、陕西协调度值相对较高,分别为0.591与0.590。

五、结论

(1)黄河流域各省核心、辅助与保障旅游供给之间均存在极高的关联关系,关联度均高于0.912,空间上呈现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格局差异。具体的要素关联度方面,各省区核心与保障供给关联度均值为0.965,辅助与保障供给关联度均值为0.962,核心与辅助供给关联度均值为0.961。关联度区域差异方面,西部、东部与中部地区三者间的关联度均值分别为0.968、0.955与0.950。

(2)黄河流域各省核心、辅助与保障供给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年均环比增长率均值高于10.8%,实现了质的变化,由极度失调跨入中级协调状态。空间格局方面,每个阶段内的耦合协调度交叉发展态势明显,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依次由弱到强,分别为0.312、0.318、0.321,整体呈现出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部的格局差异。

(3)协调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评价标准,在分析区域旅游核心、辅助与保障供给要素关联度的基础上,探讨三者的协调度,有助于更好的分析旅游供给组成要素间的协调特征与规律。通过对各省旅游供给核心、辅助与保障供给组成要素的关联分析发现,核心与保障要素、保障与辅助供给间的关联度较为密切,分别为0.965、0.962。在解释力方面,辅助与保障供给对三者耦合协调度的贡献较大,分别为0.979、0.947。可见关联度的高低与协调度的强弱存在正向“同步效应”,即供给要素的关联度越高,对三者耦合的作用越强,这对通过要素的关联度高低来预测并判断其协调度强弱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4)推进旅游核心、辅助与保障供给的协调发展是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区域旅游供给过程中存在的要素结构失调的问题,依据要素耦合、结构与旅游系统理论,构建了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理论框架,并以黄河流域九省为研究对象,综合剖析了各省旅游供给要素间的关联度及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与规律。研究结论可从结构维度进一步深化对旅游供给要素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拓展了要素耦合理论在旅游供给研究中的深度,也为黄河流域各省管理部门推进供给要素的优化组合配置提供了参考。

(5)文章综合分析了黄河流域各省旅游供给要素结构耦合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与差异,但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继续探索。首先,本文仅从省际层面初步探讨了供给要素结构耦合的特征规律,但城市群与都市圈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探讨其旅游供给要素的耦合规律更具典型与针对性。其次,文章初步探讨了黄河流域各省供给要素结构耦合的时空差异,但对驱动各省供给要素结构耦合的机制与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供给要素的发展效率、溢出效应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进作用有待深入分析。

猜你喜欢
关联度均值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沉香挥发性成分与其抗肿瘤活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