洑梅莹莹
摘 要:本文在声音三要素人声、音乐、音响的基础上,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的声音艺术展开分析,论述该片的声音艺术如何体现纪实美学,让电影真实化、生活化,展现自然质朴的风格,体现导演的人文主义关怀。通过本文的分析受众能够对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元素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偷自行车的人》;影视声音;人声;音乐;音响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3-0107-04
德西卡执导的《偷自行车的人》(Lardidibiciclette,1948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它将纪实美学推向了高峰。与意大利之前的优质电影、“白色电话片”、“书法派”电影等相比,新现实主义电影在题材和内容上关注的是现实生活,在制作成本上投入很少,呈现的风格是纯朴自然的。《偷自行车的人》很好地践行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它追求影片的纪实性,突破了西方传统电影的拍摄规则,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风貌,强调让电影真实化、生活化,这对后世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之前的研究只有对这部电影关于剧情、剧作结构方面的分析,几乎没有对它进行声音艺术上的分析。本文意在研究该片关于声音方面的设计,探讨其如何通过声音艺术展现电影的深刻内涵。《偷自行车的人》不只有纪实性的声音,還有创造性的声音,透过电影中的声音,我们能够感受到导演对那个时代的复原。
一、人 声
(一)群 杂
群杂就是背景人声,是处于次要地位或背景地位的若干演员进行交谈时所形成的不可明确听辨的声音。群杂在影视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表现故事情节的环境氛围。
该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群杂。例如,安东去找玛丽亚说自己得到了工作但没有自行车时,此时的玛丽亚正在工作,一群妇女的声音传来,可能在交谈,也可能在抱怨生活的艰难;安东从警局出来去乘公交车,喧哗的人群向前挤着,他们都急着赶乘公交车,没坐上车的人们叫骂着;安东一行人去自行车市场找他被偷的车,周围是人们的交谈声,他们在交易;下雨时另一个自行车市场的人们收摊,跑动时的喧哗声很大;安东他们跟随老头去教堂,教堂中有人们谈话的声音;有孩子落水时,人们的呼喊声传到安东耳边;一车意甲球迷经过安东父子,喊着“蒙特拉万岁”,还附有其他话语;安东父子跟随偷车小伙来到其母亲经营的妓院,姑娘们维护偷车小伙不想他被安东欺负,七嘴八舌十分吵闹;偷车小伙倒地后,围观者们大声嚷嚷起来;父子俩走到球赛外面的街道上,听着球场里的欢呼声黯然伤神;等等。
很显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不满足于单纯追求影像的纪实,他们力图在听觉上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丰富的声音世界,一种声音的原生态[1]。作为一次全新的美学革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主张“还我普通人”“将摄像机扛到街上”,让摄像机成为了叙事的旁观者,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反映现实的生活状态[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很多轻便摄像机,它们可以很容易地记录下真实的声音。群杂塑造了一种真实的空间感,该片中的不同群杂正好展现了安东被偷车后的一系列经历,好像他们遇到的这些路人只是偶然出现,看似对剧情的发展没有作用,但其实是导演的故意设计,将芸芸大众和不起眼的事件组接在一起,给平淡的剧情增添了一丝叙事的张力,让观众觉得十分真实。生活在继续,安东作为一个穷苦百姓,他的自行车被偷只是被单独拿出来放大并呈现于观众面前而已。
(二)方 言
电影归根结底是视听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除了在人物外形、环境打造和情景设置上下功夫之外,对声音的逼真还原也不可忽视[3]。“复现现实的原生态以达到影片‘写实化’效果的追求,一般被认作方言表演的目的”[4]。电影中使用方言可以使观众感到真实,富有浓重的生活气息。
安东和布鲁诺父子俩躲雨时,来了一群神学院的学生(笔者从服饰猜测)。这群人的交谈并没有字幕翻译,查阅资料后得知是意大利方言的一种。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的方言,方言代表着特色,这段剧情中使用方言,正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追求的“真实感”。父子俩躲雨,一边忧愁着找自行车,此时来了一群说意大利某地方言的年轻人与他们一起躲雨,让观众觉得无比地真实与生动。
二、音 乐
该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音乐,体现了创造性的智慧,这些音乐对渲染环境氛围、展现人物内心、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电影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影片,体悟人物的存在、时代的存在、感情的存在以及导演要讲述这个故事的存在[5]。相比同时期的好莱坞电影配乐,它没有那么煽情,反而让观众感到非常真实。
(一)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
该片的主题音乐是AlessandroCicognini作曲的BicycleThieves(笔者找到的是2018年发行的From‘BicycleThieves’OriginalSoundtrack),使用的乐器有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大管(巴松管)、圆管、长号、圆号、大号、锣。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可以起到加深印象、强化主题、渲染氛围的作用。
第一次,片头展现出破败的楼房,失业的工人们涌向一栋大楼,工作介绍人出来,表示有一份工作正等着安东。悲伤缓慢的音乐契合了电影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罗马同许多其他城市一样,充斥着失业和贫困,主题音乐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第二次,安东得到了工作,但需要一辆自行车。他去找妻子玛丽亚商量这件事,他之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把自行车当掉了,他抱怨自己“一生下来就活该倒霉,还不如死了算了”,玛丽亚回到家扯下了自己的嫁妆———六条被单,然后清洗,他们用这些被单换到了7500元。安东拿着钱换回了自己的自行车,接着抬着自行车去办公室报道,他顺利地得到了新的工作。安东告诉玛丽亚自己有薪资、补贴和加班费,两人非常开心。悲伤的主题音乐不时出现,预示着虽然安东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但幸福似乎只是暂时的,他们不知道后面有“车子被偷”这一事件的发生。
第三次,儿子布鲁诺擦拭着自行车,他说自行车被当铺的人弄坏了,他大声抱怨着。孩子特别在意这辆可以为他们一家人带来幸福的自行车,他担忧、愤怒,主题音乐更为他的状态增添了一抹哀伤。这么小的孩子就要为生活担心,更体现出生活的残酷性与电影的现实性。
第四次,当安东认真地在墙上贴丽塔·海华丝的海报时,他的自行车被小偷团伙偷走了,他迷茫失落地走在街头找寻自行车,回到工作地点,他愤怒地摔了油漆桶和刷子。这是电影的转折点,主题音乐的运用恰到好处地烘托氛围,无尽的悲伤与绝望扑向了安东,他仿佛要被现实击垮。
第五次,安东坐着公交车去接布鲁诺,布鲁诺问自行车在哪里,是不是坏了?安东撒谎说是坏了。此时临近黄昏,气氛十分沉重,主题音乐响起,将画面衬托得十分悲伤,一家人的希望没有了。
第六次,安东和布鲁诺父子俩在滂沱大雨中寻找自行车,却没有找到,布鲁诺还摔了一跤,他们只能先躲雨。主题音乐以哀衬哀,悲情的音乐与父子俩沉重低落的心情同步,“一个穷人的车丢了,他就会到处找它”,令观众感受到巨大的绝望。
第七次,安东和布鲁诺从教堂后门出来在巷子里恰好遇到了偷车贼,一路尾随他。因为偷车贼邻居们的掩护和警察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安东没能顺利抓到他,父子俩失魂落魄地被撵走了。主题音乐响起,对应画面十分凄凉。抓偷车贼之路太过于坎坷,接下来他们不知道会走向何处,现实未知又残酷。
第八次,安东被逼无奈,铤而走险去偷车。但因为他不是职业的偷车贼,没有团伙配合,立马就被抓了个现行。本来安东要被扭送至警局,但是车主看到布鲁诺,于心不忍,就放过了安东。父子俩朝人群走去,伴随的主题音乐十分悲情。布鲁诺流着眼泪拉起了爸爸的手,安东也哭了起来,虽然自行车还是没有找回来,但是至少还有家人陪伴,观众从音乐中似乎听出了一丝希望。
多次出现的主题音乐的最大用意即烘托影片的悲情主题。
(二)丰富的场景音乐
1.悬疑感的配乐
选用具有悬疑感的配乐是影片的创新、进步之处,为叙述剧情增加了一种新的表达形式。
安东载着玛丽亚去一个地方,玛丽亚说要去见一个女人,找她有事情。到了地方以后,玛丽亚让安东在楼底下等她。一会儿来了几个妇女,她们问安东知不知道那个算命的女人住几层,安东这才知道原来玛丽亚是去找算命的。他急忙上楼找玛丽亚,并把她带了下来,说她有钱没处使,干嘛要把钱给算命的,让她不要迷信。这段剧情的配乐充满了悬疑感,让观众觉得很活泼、耳目一新,可能是导演想为这部沉重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增添一点轻松的感觉。
安东一行人来到自行车市场找车,他们紧紧地盯着车辆和车配件,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线索。配乐又是充满了悬疑感,节奏紧张,他们找车仿佛是侦探片中的角色在找自己的目标,导演在此片段的配乐设计很大胆、很巧妙。
安东和布鲁诺被白罗素的排练伙伴载了一程后下车,这时他们看到卖自行车的人都收摊了,于是他们在街头奔跑,父子俩跑东跑西想找回自家的自行车,却依然无果。配乐低沉又富于悬疑感,观众的心情也被调动了起来。
安东看到有个老头跟一个年轻人在交易自行车,他感觉那就是自己的自行车,他们连忙去追赶那个年轻人,但是又追丢了,于是他们赶回去找那个老头。配乐很轻松又颇具悬疑感,为此时沉重的剧情增添了一丝生气,仿佛这只是父子俩玩的一个小游戏,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们正为生活而艰难奔波,如果找不到自行车,他们一家子的生活就无望了。
2.以乐写哀
音画对立是指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像内容所呈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在该片中即以乐写哀,这种手法可以将电影的主旨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震颤。
安东安顿好布鲁诺后,去找自己的朋友白罗素求助自行车被盗一事。两个人在台下商量这件事,台上排练的歌声十分轻松愉快———它将安东内心的苦闷放大,快乐的声音反衬出安东的悲伤,让观众觉得更加残酷。
寻老头无果的安东决定带儿子去饱餐一顿,他对布鲁诺说“没有什么解决不了,除了死亡”,他们想要暂时忘却丢车的烦恼,先好好享受当下。餐馆里的乐队在演奏着一首西西里风格的欢快歌曲,父子俩被歌声逗乐了,但快乐于他们而言永远只会是暂时的。布鲁诺看到后面那桌的富人点了很多美味佳肴,那桌的小女孩比自己吃得好,眼中充满羡慕,安东看到了这个情况,告诉他“如果你要像他们这样吃,你得每个月挣100万”,并且把得到这份工作后一共可以拿到的钱算给他听。乐队的主唱有严重的黑眼圈,可见也是在为生活操劳。欢乐的歌声只能带给穷人一时的慰藉,他们也只是苦中作乐罢了。
3.宗教乐的运用
安东和布鲁诺追着老头到了教堂,在教堂里一直缠着老头希望能把那个年轻人的踪迹告诉他们。教堂中响起了Hallelujah的祷告声,父子俩却又把老头跟丢了,他们在外面苦苦追寻,毫无头绪。Hallelujah在继续唱着,父子俩的找车之行也继续着。教堂并不能给予他们安慰与帮助,宗教此时不能带给他们任何东西,他们只能靠自己。但是教堂里有那么多貧苦之人在祷告,教堂对于他们来说是暂时的精神寄托地(还能得到免费的汤和面包)。他们沉溺在Hallelujah中,但现实是残酷的,宗教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宗教乐的运用在这里也许有讽刺的意味,更体现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派的批判精神。
三、音 响
音响往往可以增进场面的真实感、气氛或戏剧信息[6]。音响在该片中主要是环境声的使用。《电影是什么》中提到:“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7]。环境声对于影片展示真实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参与了叙事。
因为电影围绕“得到自行车———自行车被偷———找自行车”这一线索展开,所以有很多在马路上的戏份。汽车声、自行车声、路人声等,车水马龙的背景声营造了一种真实的空间感。这个空间与安东的自行车息息相关,安东在这个空间里丢掉了自行车,最后也在这个空间里丢掉了自己正直的品德。但这个环境声不止塑造了叙事的空间,观众还通过它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个空间使安东痛苦、悲伤、绝望,他得到过希望,随即又失去了希望,紧接着一次次重获希望又错失希望,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他最终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了。这个空间其实就是残酷现实的象征与缩影。
电影中那场大雨也令人印象深刻。雨声敲打着电影人物的内心,同时也敲打着观众的内心。剧情中,本来没找到自行车的父子俩已经够沮丧了,这场倾盆大雨就是雪上加霜,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安东信仰的上帝在为他落泪吧。此外,戏中的这场雨也颇具戏剧性,因为一直都是大晴天,导演的用意可能是想表现人生就如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雨。
四、结 语
《偷自行车的人》受时代限制,在声音设计上并不是很完美,但导演用人声、音乐和音响为电影的深刻内涵进行了很好的服务。该影片有真实的记录,也有独特的创造,看似平淡却又不失美感,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对生活的尊重,展现了这批电影人的人文主义关怀。他们认为展示真实就是电影的底色,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走进民间,走进底层,走进现实的黑暗面,用电影艺术为穷苦大众谱写了一曲真实的哀歌,对后世电影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声音元素于电影而言无疑是很重要的,它具有独特的展示电影内涵的功能。但在之前关于《偷自行车的人》的研究中几乎没有涉及声音元素,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给予声音元素更多的关注,这样也能更好地体会到该影片在电影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金丹元,徐文明.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方言化现象”解析[J].戏剧艺术,2008(8):105.
[2] 欧兰花.影视美学革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诠解[J].电影评介,2018(24):38.
[3] 罗薇.当代中国电影与方言———论沪语在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多元化运用[J].当代电影,2019(9):156.
[4] 邵滢.声音的意义:从方言电影说起[J].当代文坛,2005(11):58.
[5] 常慧琴.解析人声、音乐和音响在《归来》中的运用[J].现代电影技术,2019(7):45.
[6] 周远哲.电影声画关系与审美体验[J].传播力研究,2018(7):69.
[7] 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出版社,2008:271.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