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理论视角下的社交媒体用户行为探析

2022-07-25 02:53余彦英
今传媒 2022年3期
关键词:前台后台社交媒体

余彦英

摘 要:近年来,微信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互动以及日常娱乐的重要工具,微信朋友圈更是微信用户的重要对外“窗口”,微信用户群体一时间从青年群体渗透到老年群体,并且逐渐受到老年群体的追捧。本文以微信为例,从“拟剧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拟剧理论”中的前台设置、剧本管理、剧班维护、后台准备等要素进行分析,探究微信用户在社交中的表演与印象经营,进而深度挖掘社交平台迅速发展背后的传播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信;前台;后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3-0021-04

一、引 言

“拟剧理论”是美国学者戈夫曼在著作《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很具影响力的社会交际理论。“拟剧理论”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际比作一场话剧表演,表演者运用多种方法管理表演的各个要素,来完成理想的表演,从而形成并维持自己受众心目中的形象。

当下社交媒体正风靡全球,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交流的方式,它们是在以信息获取和内容发布为核心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维护和强化人际网络的具有社交功能的媒介,在此基础上,这类媒体还在不断开发各种功能来提升用户体验感,强化用户黏性[1]。在网络时代,微信既是一种通信工具,也是虚拟世界的重要表演舞台,它的各个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诸多要素。因此,探究微信的表演要素对了解虚拟社交的实质、引起的问题以及破除虚拟社交的困境具有一定意义。

二、“拟剧理论”各要素下的微信用户行为

(一)微信用户的舞台设置

在“拟剧理论”中,舞台指的是表演活动进行的场所,舞台能对表演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个人在轻松或熟悉的“舞台”上,他的心理较为放松、自在,所以他的表演也趋于真实;当一个人处于压抑或不自在的“舞台”时,他的内心是警惕且有压力的,所以在他的行为中会增加更多“表演”的成分。

“舞台设置”是指包括舞台设施、装饰品、布局,以及其他为表演所提供的舞台布景和道具等背景项目[2]。任何表演只有置身于舞台设置中才能成功,离开舞台设置便代表着表演结束。在微信中,舞台设置包括多个维度和界面,例如,消息维度、朋友圈维度、个人界面。消息维度是指微信用户与其他微信用户个体或群体进行的互动与沟通。微信用户可以依据与其他微信用户的关系重要程度进行置顶设置、星标朋友设置、删除聊天设置等。微信极强的私密性也使微信用户的具体设置结果不被其他用户知晓;朋友圈维度包括能够看见好友发布的动态、朋友权限设置、朋友圈广告设置;个人界面指与个人有关的隐私内容和信息,包括微信头像、网名设置、个性签名、地区设置等,丰富的舞台设置使微信用户的虚拟形象更加多元。表演主体对表演角色的塑造并不是随意的,舞台设置的每个环节都是为表演角色服务。微信头像和个性签名可以对个体的表演身份进行适度塑造,例如,身份是单身或情侣、性格高冷或可爱。出于安全感和求异心理需要,微信用户填写的网名和地区大多不是真实的,而是自己所向往的某种生活或想去的某个地方。舞台设置对微信用户来说就像是“后台”的化妆台,根据自己想要在舞台上呈现的效果来“抹脂涂粉”。这些都是微信用户在后台比较隐秘的场景进行的操作,一般在其他微信好友发现之前,设置就已经完成。微信用户这种有选择的自我展现是积极主动地适应虚拟世界的表现,也是用户在充分利用虚拟世界的行为。当虚拟世界的内容和现实世界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关系时,虚拟世界便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隨着微信的快速发展和微信用户的逐步增多,微信的前台可设置功能也在不断增多,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微信平台也在积极适应与迎合“年轻化”的用户群,在舞台设置方面越来越多样化和灵活化,比如,2021年微信推出新功能———“我的状态”,在这里用户可以设置自己当下想要的状态或正进行的活动。但“年轻化”倾向的微信对老年群体来说却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反复地学习、摸索,才可以掌握各种应用。

(二)微信用户的前台表演

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精心装扮,且能被他人所接纳和认可的形象。微信用户为了引起其他微信用户的注意,会对微信的个人前台进行一些改造与装饰。例如,在朋友圈界面的背景墙进行图片修饰、给自己的微信头像设置个性签名等,以此来深化前台表演。

网络空间具有“强可塑性”的特点,由于微信是一个私人领域的社交平台,在个人前台的表演时间管理方面,微信平台给予用户很大的权利,“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的设置使微信用户能够灵活经营自己个人前台的开放时间。虽然不能决定其他微信用户看什么内容,但却可以决定其能够看什么时间的内容。年轻的微信用户在个人前台的时间经营上比较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个人前台内容更新的快,但时间持续却很短,一般都会设置“最近三天的”展示时间,这是因为偏好使用微信软件的人群基本都是成年人,他们会越来越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太愿意将个人的状态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这种行为是用户对自己在虚拟网络中安全感诉求的体现。人的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3],“主我”是那个真实的自己,存在很多不可改变的因素,但是用户通过微信这个平台改变和塑造别人评价中的那个自己,这是用户在微信前台表演的内生动力。在现实生活中,用户的自我形象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但是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却能为用户自我形象的建构提供方便,这是前台表演的外部便捷条件。通常情况下,微信用户的前台表演是在现实生活中加工,却在虚拟世界上演。尽管微信用户的表演时间过去了,但表演的语境却仍可以在虚拟网络或现实生活中延续。

(三)微信的剧本经营

剧本是指演员表演行为的框架和表演进行的依据,它对演员至关重要。剧本的内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我呈现、印象管理、受众需求等,通常情况下,演员在不同的舞台会依据不同的剧本路径进行表演。戈夫曼曾说:“当一个个体出现在他人面前时,他的行动将会影响他人此刻的情境定义。有时,个体会按照一种完全筹划好的方式来行动,以一种既定的方式表现自己,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给他人造成某种印象,使他们做出他预期获得的(特定回应)”[2]。

在微信中,用户对剧本的制作有较大的主动权,微信的剧本是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进行创作的。典型的剧本创作是发朋友圈,人们在此平台上可以毫无节制地自我呈现,以获得存在感和满足感,缓解身份焦虑[4]。创作的形式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微信用户发布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如:脱单、生日、聚会等,其剧本形式是“九宫格组合图片+唯美式文本”;另一种则是微信用户依据社会热点和严肃的媒介事件而进行的剧本创作,这类剧本的形式包括:“网图+吐槽”或感想式文本和单个图片式。这两类朋友圈剧本创作的共同点是:紧扣主题进行构思和创作,在不脱离主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自己剧本的含金量,突出自己的主体性。例如,很多微信用户在创作微信朋友圈剧本时会对图像进行“加工美化”,微信也在增加朋友圈剧本文本含金量方面推出了“灵感、模板、帮写”功能。这些步骤能够让用户的朋友圈文案成功“出圈”,引起其他微信用户的注意,微信的剧本经营材料收集有来自现实生活的,也有完全来自网络的。

(四)微信用户的剧班维护

任何一组在上演单一常规程序中协作配合的个体被戈夫曼定义为“剧班”,这是一个群体概念。剧班是“表演”进行过程中负责的内容比较琐碎、零散的部分,是协助表演顺利进行的部分,“拟剧理论”中的剧班包括舞台、表演者和观众。剧班同样也是为表演者呈现理想自我与良好印象的表演而服务,剧班在表演过程中的这种服务更多的是一种“去中心化”和维持秩序,从而尊重网络大众的表达欲和表现欲。

微信是一个以文字、图片、语音为主的社交平台,微信用户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一个人既是表演者,同时也是其他表演者的观众,个体在进行自我形象呈现时还包括了其他合作完成表演的剧班成员,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后台化的信息被剧班成员共同掩盖”[5],这时他们相互协作来完成表演。微信的剧班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平台主持和用户个体主持,一般情况下这两个部分是一种“合作共赢”的状态,微信平台方为了让用户有一个良好的微信使用体验,吸引用户,它会积极迎合和满足用户需求,微信平台主持的剧班分组包括个人权利维护和语音转文字;用户个人的剧班是指用户个人、其他用户、表情包等。微信用户无论是在与微信好友对话互动时,还是在一对多式的朋友圈传播中,都会以表演的规模调动所需要的剧班的部分。微信最新推出的“拍一拍”“炸一炸”动态表情包等新功能,为年轻用户群体提供了更有活力的舞台表演,使得这个舞台更加年轻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年轻用户群体的表现欲,更贴合年轻受众的青春与朝气。这些年轻化的新功能使微信既“接地气”,又不失“洋气”。微信平台的更新是微信剧班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信用户的剧班维护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前台表演,而戏剧前台表演的部分是与台下受众的空间距离最近、心理距离最远的时刻,微信的前台表演同样有如此的行为效果,这是微信用户所熟知,也会集体默认的,这也是微信剧班维护的一部分。

三、“舞台剧”视角下的微信社交引起的问题

(一)青年群体角色压力突出

角色这个词是戏剧里的一个名词,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特定人物,后来有学者引用到社会学中,现在对于“角色”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在不断的扩展。“现实不是固定静止的,而是通过人类的互动创造出来的”,网络社会亦是运动变化的,互动创造也在时刻产生。现在微信的各个功能越来越强大,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也越来越彻底,它的功能从社交向外扩展到工作、日常生活等领域,微信用户的诸多活动场所从线下移至线上。微信用户在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来回地奔波,本身就是在加剧角色压力突出的现状。伴着这些变化的是微信好友的泛化,多种好友分类使微信用户同时担任多种角色,但这给“年轻气盛”的青年群體带来了角色压力。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6],手机就像人的器官,微信以手机为载体,融合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实现了眼、耳、口、脑、心以及中枢神经的延伸[4]。众多的群体、好友、语境等因素让用户的“中枢神经”过度延伸,以至于超过身体负荷,让受众一时无法应付,久而久之,微信用户产生角色压力和角色冲突,对角色的感知程度越来越低。

各个年龄段的微信用户群体都会有角色冲突的感受,但与青年群体相比,中年和老年群体见得更多、识得更广,也更善于隐忍、网络涉入程度低,所以他们微信角色冲突的表现不会那么明显。而“90后”的青年群体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在网络社会中卷入的程度也更深,因此对微信社交的反应也更灵敏。

(二)冗余信息增加微信用户社交倦怠、降低用户社交体验

微信是基于一个比较成熟的人际关系所建立的社交圈,微信用户从QQ、电话等途径转战微信,大部分因素是微信社交形式简洁、信息可靠。而随着微信功能的增多,它的社交方式也越来越繁琐。微信作为一个“熟人圈”,各种目的的个体或群体都愿意在这个平台上活动,五花八门的社交群、任务群,以及朋友圈海量的“晒”“秀”、微商和品牌广告等,这些都让微信社交产生大量“冗余信息”,真正有用的信息却少之又少。这些“冗余信息”大部分是表演狂欢的产物,即网络社会微信用户目的性的个体或集体呈现。当下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稀缺的是时间,当微信的冗余信息过多占用用户时间时,用户无效做功的意识就越清晰,将会产生社交倦怠,而内部的社交倦怠感长期沉积便会降低用户的社交整体体验。

(三)微信用户社交隐退行为显著

微信中那些不更新朋友圈、群里不发言不冒泡、不更换头像和签名的行为被称为“潜水”,在微信“舞台剧”式社交的野蛮生长过后,大浪淘沙淘出大量的“潜水”人员,这在微信中属于社交隐退行为。网络社交“太厚”的“妆台感”具体是指社交形式的繁琐和内容的冗余,这让用户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模糊,而舞台剧式的社交也使受众与“真实”渐行渐远。

一部分疲于社交的用户,通过减少朋友圈更新、减少点赞评论、偶尔更换头像签名等行为从微信社交中隐退。其中,隐退行为比较明显的是朋友圈,朋友圈是微信平台于2011年推出,2012年正式上线的功能,随着微信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交工具,朋友圈也成为微信娱乐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微信娱乐、表演、商业等功能的过度开发,使众多用户疲于社交,长期的积累则会引起用户的隐退行为,用户社交隐退行为是微信用户群体角色压力、社交倦怠等问题的后果。微信用户在社交中既要一人扮多种角色,比如,其他用户的演员、其他用户的观众等;也要胜任多种职位,如后台准备、前台表演、信息维护等。

四、结 语

社交媒体上还有表情包、短视频、贴纸等更丰富多元的虚拟化符号,这些符号拓宽了表演载体的内涵,但也更需要传受双方的意义空间相通[7],虚拟世界削减的是传受双方所拥有的相同意义空间,而现实交往更能传受相通,理解到位。

微信用户应避免过度卷入虚拟社交。面具化的网络社交,即使轻微的质疑也会引起巨大的网络反应,而现实社会则不然,虚拟表演迫使现实交往被不断压缩。技术和媒介确实带来不少便利,但同样也带来很多问题,微信中存在的角色压力、冗余信息、隐退行为等只是问题的表象,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在不断加深“前台”与“后台”的分离程度,以及线上与线下的不同步性。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警惕过度卷入虚拟世界和线上线下“两副面孔”,从而保持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言行的同一性。

微信平台应增强多元化分享。微信是一个能够给用户提供方便交流功能的软件,因此,应该增强其社交属性,减少表演属性。朋友圈不再是我们最初简单定义的“朋友”圈,而是成为了各种表演的舞台,舞台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场域[8],微信平台应引导用户的朋友圈分享平台向多元化方向发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物质化的“晒”“秀”。微信平台可以推出以文化分享、科普等为目的的众多活动,扩大用户分享范围。

参考文献:

[1] 郝烨.拟剧论视域下社交网络中个体的呈现与表演[J].传媒,2015,219(22):75-77.

[2] 欧文·戈夫曼.冯钢译.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5.

[3]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5.

[4] 李?茜.社交新媒体语境下的当代自恋文化———以微信朋友圈话语为例[J].传媒论坛,2020,3(24):44-46.

[5] 黄旭,张丹.新媒体语境下个人形象呈现的转变[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15-16.

[6] 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6.

[7] 王元欣.拟剧论在社交媒体研究中的创新阐释:述评及展望[J].现代视听,2020(9):45-48.

[8] 張云荣.拟剧论视角下微信朋友圈互动中的形象塑造[J].采写编,2017(6):48-49+29.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前台后台社交媒体
一场丑态百出的“变脸”
中式琴房设计方案
What makes her a writer 人气女作家的成长手册
Wu Fenghua:Yueju Opera Artist
后台暗恋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折寿
后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