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玉涵
最近这几天,我常常在朋友圈刷到一部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电影海报上,年轻的男孩女孩沉浸在热恋中,在花束的映衬下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色调清新治愈。但根据大家的观后感来判断,结局似乎却不那么美好。
有人为百分百合拍的人终究以分手为结局而感到惋惜。也有人表示,尽管是俗套的爱情故事,但在电影结束后还是没忍住眼泪。而在诸多感受中,最现实也最能引起共鸣的观后感莫过于一句“社畜不配拥有爱情”。
《花束般的恋爱》是由土井裕泰执导,有村架纯和菅田将晖共同主演的一部愛情电影,编剧是曾经打造出《东京爱情故事》和《四重奏》的坂元裕二,光制作班底就让人眼前一亮。
这部电影去年在日本上映时连续六周拿下了票房冠军,2月22日在国内上映后也广受好评,目前豆瓣超过29万人标记,评分高达8.7分,甚至有不少豆瓣网友戏称这部电影为“两个豆瓣友邻的恋爱”。
《花束般的恋爱》讲述了八谷绢(有村架纯饰)和山音麦(菅田将晖饰)因错过末班车而相遇,在打发时间等早班车的过程中却意外发现,两人的爱好和品位出奇地相似:喜欢同样的作家和电影,穿着同款帆布鞋,都有用电影票根作书签的习惯,连对方家里的书架都堪称自己的翻版,甚至两人还发现,他们买了同一天的展览却都没能去成——不然我们在那时候就该遇到了吧!
这就像两个豆瓣友邻点开对方的主页,发现那个人的书影音记录几乎与自己如出一辙。这样的碰撞和宿命感也让绢和麦觉得,自己幸运地遇到了那个与自己100%契合的灵魂伴侣。
初相遇的两人有着说不完的话,在一起仿佛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就连表白的时机都默契地选择了同一时间。
临近毕业,麦打算继续自己的漫画事业,绢支持他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开始找工作,两人便决定搬到一起住。
这个阶段也正是恋爱最甜蜜的时期,就如花束绽放般绚烂而美好。
后来的故事走向也令很多人感到似曾相识。
毕业后,两人正式步入社会。麦的漫画事业发展不顺利,经济状况每况愈下,麦感受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感,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漫画梦想,进入一家公司成为了销售。
麦成为了有着巨大工作压力的社畜,因为工作性质,他常常要忍气吞声和进行无休止的加班。
原本有着共同的爱好、百分百契合的两人忽然进入了不同的节奏:女生打开switch玩着塞尔达,男生在被窝里用消消乐打发时间;女生从书架上兴奋地拿起两人都喜欢的书籍,男生却已经开始看“成功学”;女生提前买好了喜欢的舞台剧票,男生却又要因为工作而失约……
电影用大量的男女主自白展现了双方的心理活动,看的时候,我们能从他们的内心独白中更直观地代入和感受他们的情绪。
当两人的自白从“我还想停留在昨晚的余韵中”,变成了“一直都还是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她到底有没有认真对待这段关系,我已经搞不懂了”时,其实就已经在告诉我们,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在现实的拉扯中开始渐行渐远。
就连分手,两人都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默契。在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时,两人同时萌生了分手的想法,甚至在分手后再见面,也能在岔路口分别时背着身同时挥了挥手,将默契二字从开始贯彻到离别。
从无忧无虑的学生,拥有独属于两人的甜蜜回忆,再到面临爱情和面包的选择题,被现实击败,最终感情耗尽,走向不同的岔口——这段浪漫的BE美学路径让很多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有人说,最好哭的就是两人在说分手时,看到熟悉的餐厅里他们常坐的位置上,一对初遇的年轻男女,就如五年前的他们一样,畅所欲言地聊着彼此的爱好,以为自己遇上了最合拍的另一半。
最难过的莫过于想起我们曾经有着聊不完的话题,但如今却连话都不愿多说一句。曾经有多美好,现在就有多难过。
但默契和合拍真的意味着一份可以持久的爱情吗?
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曾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出:
“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intimacy),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的特征。第二个成分是激情(passion),其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和欲望。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是承诺(commitment),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
通常,促使人们结婚的爱情和使人们数十年厮守在一起的爱情并不一样。随着我们变老,激情会消退,但亲密和承诺都会增强。因此,相伴之爱比浪漫之爱更为稳定。”
可以肯定的是,麦和绢的爱情一开始是拥有亲密和激情的,但时间推移,激情退却,亲密不再,承诺也没能形成。
在他们最幸福的时候,麦曾经想的是我想和你维持现状。
但他却忽略了,爱情本就不可能永远维持现状。两人的感情一定会随着时间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情侣会面对生活的责任、职场的压力、父母的期待甚至婚姻的种种,当两人共同经历一件事,他们的感情必定会因为这件事产生一些变化,也许是积极的,也许是消极的。
绢最喜欢一位已故情感博主写下的一句话是,“开始,是结束的开始;相遇,总是伴随着离别。”
或许这句话就已经彰显了绢内心深处对于感情的悲观态度。当她和麦的感情遇到了现实中的阻碍时,麦选择了对现实妥协,而绢则还是想当那个骄傲的小女孩,更无法理解麦的妥协。
所以在最后分手的那刻,麦因为不舍,哭着对绢说:“我们结婚吧,就这么一直生活下去。”
他形容着结婚后的生活:生几个孩子,叫我们爸爸妈妈,不可能永远都像当初那么喜欢的,大家都是这么过的,跟你结婚,我有信心可以过得很好,一起变得幸福吧。
面对麦的决心和承诺,绢却拒绝了。因为无法接受对现实妥协的麦,绢也无法拥有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
在她心里,这样的爱情,宁愿割舍掉。
到这里我们发现,原来爱好契合并不等于三观契合,两人对于感情维系的看法其实完全不同。甚至影片中两人对于三观上的深入探讨并不多,两人的感情从始至终都给人一种悬浮感,似乎只要从文艺氛围的云朵中浮现出来后,浑身都散发着落地即飘散的脆弱感。
如果回想麦形容的结婚生活,我们会发现,那其实就是普通夫妻过着的普通日子,但影片似乎已经给那样的日子预设好了一个“基调”,即对于他们俩来说,如果过上这样的日子似乎就等于杀死了爱情。
但实际上,根据上面罗兰·米勒的理论,在长期的爱情亲密关系中,激情的退却是正常的。与此同时,如果亲密和承诺都在增强,那这样的爱情才可能长久。
就像在生活中,一对幸福的夫妇既可以一起去看一场展览,听一场音乐会,也可以一起去菜市场砍价,在充满油烟的厨房里做两道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