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生活的小学生劳动能力培养例谈

2022-07-25 03:35章味珍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衣食住行

章味珍

摘要:丰富多彩的劳动内容想真实地、持续地开展,会受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师资、场地也缺一不可。选择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劳动项目,劳动就成了内在的任务驱动;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渗透劳动的意义,在教学中构建目标体系、教学方略;关注家长群体,创设劳动环境。能够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劳动点亮未来生活。

关键词:真实生活;衣食住行;生活技能;劳动能力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生活决定教育的主张,教育通过生活生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纲要》)指出,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是总体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会正确使用基本的劳动工具,不断增强自身的体力、智力、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所必需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掌握哪些劳动知识与技能,会使用哪些常见的劳动工具等,其实是受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限制的。

1   基于真实,让劳动持续发生

曾经有家长发声:学校布置的一些作业,到底是布置给家长做的还是给学生做的?为何会有这样的质疑,原因就在于教师布置的作业仅靠学生已经无法完成,成了家长的负担。劳动也是如此,我们看到一些报道中,学生参加了很多劳动,看似丰富多彩,而实际上往往流于形式、存于表面。例如,以组织学生到稻田里插秧为例,如果要让劳动能够持续有效、真实发生,那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学校需要有容纳足够多的人开展劳动的试验田。小学生与常年劳作的劳动人民相比,没有相关的劳动经验,参与劳动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小学生讲究的是体验的过程,而对于常年劳作的人来说,这是生计。如今一些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辟劳动基地,利用物联网的方式开展劳动观察与体验,这是一种尝试,可以解决学生不能时时到场、经常呵护秧苗的困难。

二是学校需要有会播种插秧等技能专业性比较强的教师队伍,以便随时随地进行指导。但实际上目前很多小学是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的。有些学校也积极探索师资不足的解决方案,长期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来校指导,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专业的外援可以成为学校劳动教育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三是能够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开展劳动体验活动,而不是部分孩子。事实上,劳动以拓展课的方式存在,劳动成了某些孩子的专属,这样的现象不在少数。尤其是对于班额比较大的学校而言,这样的劳动内容更加难以操作和落实,以轮流的方式开展也就做不到劳动项目常态化实施。

因此,要让劳动持续地发生,场地、师资、内容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纲要》也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的生活起居为主要的劳动内容,中高年级则以校园的劳动和家庭的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教育活动。我们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及教学环境,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紧贴学生实际,而又真正契合学生需要的劳动内容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只有真实地开展符合校情、学情的劳动项目,学生的劳动实践才能持续长久地进行,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就能够得到持续、真实的提高。

2   立足生活,让劳动成为必需

一个人要生活,不是孤立的,他会和许多人、事、物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那么,人在真实生活中需要些什么呢?笔者以为,可以根据人的需求把真实的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情这五个方面。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的人,必须具备包含这五个方面的自我服务、自我勞动能力,因此,就有了劳动的内容必须“立足生活”的主张。

我们可以对小学生的衣、食、住、行的内容进行这样的选择与罗列:“衣”包括一年四季的衣物搭配、洗涤、熨烫、收纳等知识与技能;“食”包括一日三餐以及茶、零食的健康饮食、茶道文化以及食物制作等知识与技能;“住”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卫生保洁、收纳整理等知识与技能;“行”包括日常游戏、安全出行以及自我言行的旅游攻略、规范约束等知识与技能;“情”则指的是在劳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品质以及劳动价值观。我们希望小学生能在真实的劳动中,建构实践意义,感受并创造生活中的真、善、美。

2.1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

在劳动中,不仅要求学生习得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懂得感恩,勇于承担,成为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爱国从爱家开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要爱自己、爱家人、爱家庭,进而逐步发展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责任也一样,有家庭责任意识是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2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的切入点要与学生的生存息息相关,在真实的情境中,基于学生真实的需求。劳动是学生由内而外的一种内在的任务驱动,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体悟和成长。它教会学生做事的技能,既贴近学生的亲身经验,又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重在培养学生自理自立、合作学习、实践创新等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2.3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渗透劳动的意义

强调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劳动能力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实际生活中逐步得到发展。重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的同时,又充分感知劳动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让劳动对学生具有现实意义,劳动品格与能力成为学生“成人”“成器”的必备要素,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

3   教学有方,让劳动变得有质

在具体教学中,依据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根据校情、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逐渐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将“情”融入各个板块的各个课时中,构建目标、教学方法策略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3.1目标体系

总目标:每一位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体验与活动经验,形成从生活劳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发展动手实践、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创新等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热爱劳动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初步培育“自主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心智。

具体目标:从情感、意识、知识、技能、习惯等五个维度来制定。情感:爱国爱家爱劳动,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意识:有自觉服务自我、家庭、集体、社会的责任感;有正确的劳动观、理财观、环保观、出行观;有创新精神;知识:认识衣、食、住、行最基础的劳动工具,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技能:掌握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劳动技能,具备独立自理、解决问题、劳动创新的能力;习惯:养成良好的发现问题、动手实践和健康生活的习惯。

学段目标:学段目标按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三个学段设计,基于学生的生活,根据衣、食、住、行、情等五个方面进行设置,体现劳动的生活性和综合性。

3.2教学方略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劳动内容很丰富,但课堂、精力、时长有限,再多的空间都不能包罗万象,因此,要充分利用每一个课时,“抛砖引玉”,尽可能多地丰富劳动主题的内涵,是达到“1+1>2”效果的有效途径。

3.2.1一课一得一延伸

确实,劳动教材内容与编写篇幅之间总是矛盾的统一体,劳动内容很丰富,但课时、篇幅总是有限,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劳动内容都一一加以呈现,因此,在教学或内容安排上,可以“一课一得一延伸”。“一课”就是内容的实际呈现,“一得”指的是这一个内容学生必须有一个知识点的运用、技能点的训练、实践点的体验,“一延伸”指的是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实践,掌握的劳动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举一反三。例如,掌握洗手帕的技能之后,可以延伸到洗小衣物、洗袜子、洗红领巾等,这样的一个延伸拓展,使课堂中不能尽言、不能操作完全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后实践达成。

3.2.2一技一用一创意

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可以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等方式开展相关的劳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目的是深化体验。从而能够利用即得的经验与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创新,更好地生活,则是劳动教育更深层次的目标。例如,在讲解“装扮居室”的内容时,学生设计并制作了窗花,用它装饰房间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是否能够设计其他的剪纸作品来美化教室、美化家园呢?如何获得相应的劳动技能呢?诸如此类的内容,教师的有意引导,拓宽学生思路,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设计、制作,动手动脑,充分体验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到“劳动创意物化”再到“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

3.2.3一言一行一动情

从劳动的内容上看,侧重的是习得某项技能。在课堂中要融入“情”,即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和劳动价值观。热爱、勇敢、坚毅、勤俭等这些品质与素养,是需要达成的目标,要在课堂中予以落实,课堂中的劳动内容不仅仅是内容,它是生动、真实的,师生之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有情感的。在劳动实践中,实现思想情感的传递,培养学生的劳动意志品格。例如,适合一年级的劳动内容“走进厨房”一课,可以通过“妈妈把厨房收拾得多么明亮整洁啊!”“妈妈总是活跃在厨房,她都忙些什么呢?”“可口的饭食,多么来之不易呀,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等这样的引导语言,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家人热情的付出、劳动的辛苦,感悟到“妈妈爱家人,我要爱家人”的道理。

4   且行且思,让劳动点亮生活

4.1劳动之能,居家之功

家庭是小学生劳动实践的主要阵地之一。然而,在关于“家长为孩子创设家务劳动机会”的调查中显示,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这一项,经常要求、偶尔要求、很少要求、没有要求分别占比是17%、42%、29%、5%,还有2%的空白,这一数据说明,大量学生在家里根本没有做到“真劳动”。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家长认为孩子学业压力大,沒有时间和精力,这一类占比是79%;二是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劳动,占63%;三是认为劳动是孩子长大后的事情,占56%;四是认为孩子不会做家务,容易添乱,占28%。从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周在课外及家庭中,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的劳动任务,关键在于家长,因此,家长的劳动观念转变迫在眉睫。只有家长不包办、不代替、不纵容,学生的劳动才能成为“真劳动”。

4.2创设环境,还“政”于“民”

为了更好地让劳动教育实践落地生根、发芽开花,学校应该积极探索方式方法,创造劳动环境:一方面可以加大投入力度,充分拓展实践基地,增添劳动设施设备,为学生的动手体验、实践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实践机制,切实为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开放劳动空间。例如,教室作为学生熟悉的小家园,布置舒适而有特色的环境,是每个学期都需要完成的任务。但在现实中,教师、家长包办布置教室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参与班级建设、设计动手劳动实践机会的缺失。教师不如将“布置教室”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开展一次“教室环境我布置”的劳动主题实践活动,把“权力”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空间上的支持,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经历积极地讨论调研,用新视角去探索、发现,通过劳动实践布置共同的生活家园,从中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和生活经验。

4.3创新劳动,点亮生活

劳动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更加美好。如今是信息时代,数字教学已经如火如荼,将信息技术与劳动融合是趋势。借助数字技术,可以促进有效教学,这毋庸置疑。因此,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移动终端,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将学习任务前置,植入选择性教学思想,评价实现在线实时化,学生的作品呈现创意数字化等,让劳动与数字对话。例如,制作“识别垃圾自动分类垃圾桶”,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劳动相融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加工,完成了可以自动识别垃圾的垃圾桶作品。便捷、舒适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必须融入学生真实的生活,为真实的生活服务,立足生活最终也必将面向未来,点亮学生的未来生活,这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毕文健,顾建军,徐维炯.重视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08):97-102.

猜你喜欢
衣食住行
四月记事簿
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高中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儿童健康度夏“衣食住行”很关键
从日本的生活文化看日本人的敬畏之心
稗史何妨虚文
衣食住行在“神六”
醋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