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丽琴
高中生英语学习水平能力除了受英语基础知识、英语学习认知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制于文化意识。因此教师在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有意识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加以渗透,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与优质文化接触的机会,促成学生德行的规范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当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科学合理地与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相结合之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只有足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接触西方文化时,做到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评价,避免陷入盲目追求甚至崇拜西方文化的意识怪圈。
(一)有助于优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之所以需要在开展高中英语教学活动时将中华传统文化加以融入,是因为当前高中生在英语课本中所能够接触到的优质传统文化内容较少。而当学生长期处于传统文化缺位的英语学习状态时,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只会感觉到陌生,此时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风险便会加大。只有当学生多与传统文化相接触,真正了解了传统文化,才能够因感受到优质文化的魅力而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乃至发扬,学生会不自觉地使用英语去将所知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为我国优质文化的发扬创造良好条件。
(二)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养成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教育任务呢?教师首先必须让置身于跨文化交流语境之下的学生能够将预备交流的内容梳理清楚,然后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英语表达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准确、熟练地加以描述。因此高中英语教师有必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有计划地渗透至英语课堂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以实現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有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
只有当高中生充分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此时学生心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自信将是坚定不移、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当英语教师合理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到学生的英语日常学习,学生不论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还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提升都将收获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有助于英语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当高中英语教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至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时,丰富的英语学习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感,并且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本就是落实中西方文化并重的直接体现,长期处于此种英语教学理念下学习的学生,对于未知英语知识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将更加强烈,有助于师生和谐互动关系的形成,进而能够有效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借助恰当的文化内容,落实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工作
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即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都是在对语言知识进行学习,而语言之所以能够被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是因为其背后有强大、成熟的文化支撑。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英语技能之外,还需要有意识地去感悟语言背后的文化。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高中英语教师要想处理好两方文化的关系,达到中西方文化并重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有目的地为学生介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陷入文化认知误区。例如教师在教学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并有针对性地收集与节日有关的资料,如节日的由来、节日的习俗、节日所寄托的情感等,等到正式上课时,教师先请学生对自己收集的传统节日资料进行成果汇报,然后再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对这个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以春节为例,人们在这一天会拜神祭祖、除旧布新、驱邪禳灾、祈求丰年……虽然学生们都经历过春节,但是当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将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典型代表与学生见面时,学生对春节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有助于学生对春节生成新的见解。随着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自觉抵御不良西方文化的能力也会逐步增强,同时学生也能够以客观的态度来应对西方类似的节日,如圣诞节。
(二)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合程度
高中英语教师在落实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至英语课堂活动的教学工作时,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不同的英语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英语教学方式,避免学生在重复、单一的英语学习活动中产生学习倦怠感。另外,教师不能生硬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直接在英语课堂中摆放至学生眼前,而需要将传统文化内容放在具体的英语学习活动之中,要让学生通过英语活动去增强对文化的探究能力以及感悟能力。除了此种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对学生的人文思想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能够被充分点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语文古诗词内容来策划翻译竞赛活动,有了具体的活动做载体,学生既可以让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英语知识掌握情况得到加强,又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在升旗仪式中进行演讲,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的胆量。教师应当以客观的态度来为学生介绍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为了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教师可以利用有代表性的中西方影视片段来辅助讲解。在学生具备了能够客观看待中西方文化间存在差异的认知能力基础后,学生便能够以平常心来应对在英语学习中所接收到的与西方文化相关的信息。
(一)基于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表达欲望
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实际英语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以学生兴趣为抓手,进一步挖掘学生内在英语学习潜质。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在与学生真诚、平等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分析此部分传统文化内容能够获得学生喜爱的原因,并将相同、相似内涵的传统文化要素合理地设计到英语课堂活动之中,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在推进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记录中华传统文化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在英语听力能力受锻炼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适宜的交流话题能够有效调节英语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表达欲望受到刺激,进而让学生使用英语准确描述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及内涵的能力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际对话过程中不断提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中观看《功夫熊猫》,此部影片中的故事主角是中国的国宝——熊猫,影片中有大量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功夫、特色服饰、生活用品、高山流水、饮食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影片中富含智慧哲理的台词,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学生英语表达欲望的尽情释放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利用课堂活动,自然导入传统文化
由于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与优质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学生的英语学习品质并未与传统文化建立联系,也正因如此,学生会在面对需要用英语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介绍时表现得不知所措,甚至出现传统文化语言缺失的情况。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英语学习问题,教师需要在深入研读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准确找到传统文化渗透至英语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利用英语课堂活动,将传统文化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加以导入,帮助学生累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词汇,熟练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语言技巧。例如,教师在教学Healthy eating时,可以请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早餐食物,这时学生可能会聊到热干面、油条、豆浆、包子等食物。这些食物在学生的英语课本中并没有被体现,这就为教师在讲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契机。在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西方饮食文化,此时学生能够轻易地察觉出中西方在饮食习惯上存在的差异。对于差异出现的原因,学生会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请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发言。最后,教师将学生的观点从食材的不同、口味的不同、用餐工具的不同、烹饪方式的不同、餐桌礼仪、饮食观念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系统、具体。
(三)适当补充学习素材,科学拓展传统文化
英语词汇既是学生建造万丈英语学习“高楼”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升华英语学习能力的必要前提。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欠佳,都与所积累的英语词汇不够充足有关。从近几年英语高考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考查内容上看,提出的对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词汇掌握要求越来越高,试卷中出现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题目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高中英语教师有必要在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華传统文化学习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实情,适当补充学习素材,对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体现进行科学拓展。例如,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英语课本中被提及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词汇进行汇总,梳理分类,根据所划分的不同词汇类别,有针对性地加以补充。以与中国著名的风景建筑词汇为例,the Great Wall、the Imperial Palace、Mount Tai等可作为补充词汇,让学生记忆积累。另外,教师还可以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主动查阅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例如,教师通过“介绍自己喜爱的传统习俗”主题作文的布置,促使学生去收集与习俗相关的资料,锻炼学生用所掌握的英语句式翻译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在将学生的作文批改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翻译错误的句子进行讲解,在分析句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西方语言与我国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高中英语教师应当重视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至英语课堂活动的教学工作,通过基于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表达欲望、利用课堂活动自然导入传统文化以及适当补充学习素材、科学拓展传统文化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能够从容应对跨文化交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