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高层次思维课堂教学探索

2022-07-25 02:53谢红新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跨学科新课标学科

谢红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不仅提出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基本原则,也在实践层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实施等方面做出了整体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基于新课标的新理念,我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认真解读新课标,对照自身问题,开拓新思路、践行新课标。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原则更新

“培养目标与基本原则”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新课标指出,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涉及与自我、与社会、与环境三个方面。明确的素养目标为学生发展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向。

(二)培养方法与培养策略更新

新课标对培养方法和策略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是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活动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新课标还对学科内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提出了综合和整合的要求,要求注重学科内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增加综合科目,推进跨学科学习。当然,各学科提法不同,如开展学习任务群或主题式学习,开展任务化、大单元学习等。此外,新课标在课时上保证了跨学科学习的时间,明确了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课程之间共通的素养,对这些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比较统一的要求。

(三)评价标准与评价对象更新

新课标将“学业质量”这一概念纳入到学生学习的测评中,以“学业质量标准”推进教学改革。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业质量标准是对以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课程总目标以及各学段课程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为依据,对学生应达到的学业成就表现特征进行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标准可用于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学业水平,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监测学校、区域教育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新课标指出,对于学业质量的评价应该尽可能地还原真实情境,测量与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注重考查思维等的发展水平。学业质量标准是螺旋式的、体现发展性和综合性。新课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对照新课标,反思我校现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已有学科教学,教师往往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适用于本学科的情境,问题情境较单一,倾向单一学科。而现实生活问题复杂得多,学生缺乏的正是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二是当前课堂,教师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优质,学生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尝试探究式解决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

三是各学科尝试整合,但是限于时间、空间等因素,仍以独自开展教研为主,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整合比较困难。

我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全线提高、全面发展、全程育人”的全人教育理念,以“身心健康、富有思辨、学力厚实、人格健全”为培养目标,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学生高层次思维品质,以评价促进教学改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回归人——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全人,顾名思义,就是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全人,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升人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并针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提出全人教育的课程指导思想。它包括如下三大方面:

全线提高:学校课程的规划、实施要符合学科育人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各年段的课程之间要体现内在的衔接与推进的阶梯性。另一方面,对已积累的学校传统特色课程,要进一步提升课程品质,以追求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卓越、优秀,努力做到“科科有特色、段段有衔接”,让“九年一贯”的课程教学助推学生素养提升。

全面发展:学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着力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发展、改进。学校开足、开全国家课程规定的八大学习领域相关科目,打破单科独进模式,增强综合性课程的开发力度,力争做到“门门有精品、人人有选择”,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人格个性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资源。

全程育人:一方面指向于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指向于学生能带走的且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即普遍性、一贯性。学校注重学科育人价值,拓宽课程开发的视野,统整校内、外课程资源,将学校学习、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实现“时时有教育、处处有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堅实的基础。

(二)立足思维——高层次思维课堂建设

新课标真正落地,在于课堂教学。我校近两年基于“问题解决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反省性思维”开展思维课堂探究和实践,与新课标的指向不谋而合。我们将高层次思维培养目标具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观察点描述,通过设置各学科高层次思维观察点,梳理教学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范例,编撰各学科的高层次思维培养素材表,并绘制高层次思维培养素材谱图,使高层次思维目标与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方便了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探索与实践。

可利用高层次思维培养的教学资源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开放性,材料结构呈不完整性,如结局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材料,也可以根据材料,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2)可辨性,教学材料富含冲突点、矛盾点,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阐述不同观点,学生在各执一词之间发展高层次思维;(3)真实性。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能够被用于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与潜力;(4)可变性,教学材料中隐含不同变式,学生可从多角度解读,或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我校教师还积极寻找可用来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的教学资源。当然,我们还尝试着利用各类图示工具,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培养,除常用的思维导图外,还可以用双气泡图,即指导学生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与对比;或使用维恩图显示需要阐述的元素,它不仅能够表达独立的一个集合,也能表述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或用漏斗图,对关键路径进行转化分析,衡量各个环节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教师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满足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要求。首先,我校开发了指向学生高层次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計模板,引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明确所需要培养的高层次思维目标。该模板协助教师列出核心问题以及指向学生高层次思维培养的问题链;协助教师在进行指向学生高层次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时,明确所设置的活动环节与问题、对应的高层次思维线(如图1所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等对活动环节进行增添,对问题链的长短进行调整,以及对所能够培养的高层次思维进行选择与聚焦,对该模板做适当调整。

其次,基于高层次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改进研究,包括凸显高层次思维培养目标,明确高层次思维培养的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环节紧扣高层次思维培养目标。各学科积极建构“学科教学设计范式”,并根据不同课型形成不同变式。课堂教学结构的改进,主要是在厘清核心问题的基础上,由教师设问最终转向学生自主质疑;由精准设计能够引发学生高层次思维的主问题,优化问题链设计,转向基于真实情境以大概念设计综合性的大问题;由教师总结归纳转向以思维导图为抓手促进学生自主归纳与反思。

最后,为改进高层次思维课堂生态环境,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空间设计,打造科创教室,改造地理、生物跨学科实验室,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真正动手解决问题等提供硬件支持。二是优化课堂文化,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教与学文化。重视真实问题情境的呈现,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式学习,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展课堂教学成效诊断,及时反馈与调整课堂教学。

(三)完善制度——创新教研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

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所要求的跨学科学习和学科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学科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与策略,还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课程研发机制,在教科研方面引导教师突破学科边界,为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提供便利。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基于新课标整体规划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真正体现出学生成长的阶段性,我校尝试以高层次思维为突破口,以英语学科为试点,开展小、初英语教研组联合教研活动,纵向规划高层次思维培养目标。

此外,新课标下的跨学科教学对于学校而言,意味着突破学科局限,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研机制,实现各学科平等,取众学科之长,实现学科的均衡与共同发展。不同学科开展跨学科教研,建立“共同备课、协商上课”机制,设计“主题鲜明、问题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例如,我校地理、生命科学教师精心挑选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奖的闽宁镇作为案例,自主开发“走进闽宁镇”这一跨学科案例研究。本案例以西海固居民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建设闽宁镇,最终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这样一个真实发生的生态治理案例,开展地理和生命科学跨学科教学,带领学生重走山海路。

总之,我们学校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全人教育理念”,探索了指向学生高层次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活动,提升了育人质量,学生的各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当然,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需要学校调整教研机制,协调机制,以期真正提升育人质量,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猜你喜欢
跨学科新课标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